分享

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庄子•庚桑楚》学习笔记

 菖海一粟vx15 2022-09-06 发布于辽宁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智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他们认为宇宙的初始是不曾有物的,这种观点是最高明的,最完善的了,无须再添加什么了。次一等的认为宇宙的初始已经存在事物,事物的产生必然会走向衰亡,把事物的消逝看作是返归自然,而这样的观点已经对事物有了区分。再次一等的,认为宇宙初始确实不曾有过什么,不久就产出了生命,有生命的东西又很快地死去。他们把无有看作头,把生命看作脊梁,把死亡看作是尾骨。谁能懂得把无有、死、生归结为一体,我就和他交朋友。无有、死、生虽然各有不同,但从万物一体的观点看却并没有什么差异,这就像楚国王族中的昭、景二姓,都是公族,只是以世代为官显赫;都是第一等的氏族,只是因为所接受封地而闻名。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这句话在《齐物论》中出现过,了解了“未始有物”,这就是“无”的境界。“无”的境界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把握了道体,领悟了道通为一。没有主观客观之分,没有物质精神之别,更没有物我的区分。

“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这是从“有”的层面看待万物,有就是道用,道的作用生养了万物,万物因循着道,有生就有死,一切重归于道。万物因循着道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旦有了“有”,就有了主观与客观、存在与意识的分别,有了生死的判断。

“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就是说一切由道体的“无”和道用的“有”开始,然后有了生命,生命但凡形成,很快就会死去。如果说“未始有物”是道体的无,那么“有物”就是道发生作用形成的现象世界,而第三个层面的“始无有”,则是人在意识层面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

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这段话可以参考庄子在《大宗师》中的一则故事: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大白话就是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聚在一起,互相议论,说:“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梁,把死当作尾骨;谁能认识死生存亡不过生命的一体两面,是道作用下物体形式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同他交朋友。”四人相视而笑,心领神会,默契于心,于是成了朋友。

也就是说“无有”是万物的本源,生命是无形的道的有形载体,死亡只是生命体发生改变的形式罢了。“无有”是本质,生命是道体的作用下的有形承载物,这种有形的存在在道的作用下无时不在变化,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没有不变的事物,只有不变的道。道永恒存在,无处不有,无时不有。

“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所以说“无有”、“死”、“生”这三者,本质并没有不同,“无有”说的是道体和道的作用,“死”“生”是道作用下的必然特性。

本来就一小段,我还是啰嗦了很多,其实就是尝试着说清楚其中的逻辑,也试着和内篇联系起来,这样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如果你有不一样的看法,请不吝赐教。在此,感谢读者汗青,您的留言使我受益匪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