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中后期魏国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洞天禅悟 2022-09-06 发布于云南

500

NO.1787 - 魏国在夹缝中生存

作者:教皇史昂大人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于齐国,太子申被俘虏且全军覆没,主将庞涓战死。魏国元气大伤,霸主地位彻底丧失。而秦国则趁着魏国尚未恢复元气,之后的十数年里在河西大举反攻。到前328年魏国被迫割让河西。秦国终于收回了被魏国占据近百年的河西之地。

500

公元前350年战国形势图

之后数年里,秦国又对魏国大举进攻,魏国河东沿边地带也不断被残破,魏国面临着自三家分晋以来最艰难的时代。面对秦国在西部的不断步步紧逼,魏惠王不得不改弦更张,卑躬屈节地联合齐楚以抗秦,然而仍然一败再败。

公元前319年,曾经雄霸一时的天下雄主魏惠王在位长达58年后去世,时年八十二岁。魏惠王继承父祖基业,将魏国的霸业推向了顶峰,并非昏庸无能之辈。

不过魏惠王为人多疑,刚愎自用且志大才疏,加上与其同一时代的齐威王、秦孝公也都不是等闲之辈。但执政中期之后的魏惠王野心大涨,要一统三晋,结果是元气大伤,只能是依靠纵横之术游走于列国之间而勉力维持,最后郁郁而终。

500

吴起时代的魏武卒

魏襄王惨淡经营

魏惠王去世后,子魏嗣即位,史称魏襄王。魏襄王接手的是父亲留下来的一个烂摊子。西部的河东是魏国起家之地,虽然屡次被秦军残破,但基本盘仍在。豫东是魏国在文侯、武侯和惠王时代苦心开辟出来的,虽然被包围,但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已经成为魏国的中心所在。

魏襄王时代在列国之间的态度是多变的,时而与秦结好,时而与齐国结好。任内最大的一次作战是垂沙之战。这是齐、韩、魏联合起来对楚的大规模报复行动。对魏国而言,垂沙之战击破楚国,使得魏国南部边界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张,使得大梁的安全纵深有了保障,楚国从南部对魏国的威胁得以减弱。魏国在中原也得以更好地站稳脚跟,继续巩固了在中原的存在。

在垂沙之战使得南线得以保障后,齐国联合韩魏,以孟尝君田文为主导在前298年合纵攻秦。联军一路顺畅,打到函谷关下。之后战事绵延三年,函谷关终被攻破。秦国无心与联军对抗,只得归还韩之河外及武遂,归还魏河外及封陵,局势得以缓和。可以说孟尝君发动的由匡章指挥的这场战争,暂时遏制了秦国的扩张的步伐。

500

孟尝君

也就是在秦国受挫函谷关的同时,惨淡经营魏国二十三年的魏嗣因病去世。魏襄王在位二十三年,对外作战有胜有败,但惨败并不多,还是积累了一些实力的。尤其是垂沙之战的成功,让魏国能在豫东这块复杂的地盘上站稳脚跟。同时河东地带大部还在手中,总算没把祖宗之地全部丢出去。

然而因其四战之国的特殊位置,也成为了最让人难以琢磨的反复之国。也许魏国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持下去,进而能找到出路吧。

魏昭王时代再度衰弱

公元前296年,魏遫即位,即魏昭王。而就在这个时间段,对外持强硬态度的魏冉掌握了秦国军政实权,大举对外进攻,主攻点依然是通过豫西猛攻韩魏。而同一时期,韩国的韩襄王也去世。韩魏两国都在同年丧失君王,新君初立,无疑又给了秦国以机会。

魏昭王时代有两次重大的作战,一次是伊阙之战,一次是参与五国伐齐。

伊阙之战,韩魏联军24万被秦军歼灭,对魏国而言是空前惨败,魏惠王晚年和魏襄王时代惨淡经营起来的一批精锐就这样葬送了。战后的魏国又接连遭到秦国攻击,河东起家之地也丢失,魏国仅存半壁江山,昔日的大魏如今仿佛是残魏了。

正在魏国遭到空前削弱和危机的同时,五国伐齐对魏国而言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利用五国伐齐,魏国趁齐灭宋后尚未来得及巩固的机会,迅速出兵抢占了宋国故地,设大宋郡与方与郡,不过陶邑落入秦国之手,但也赚的不少了。以牺牲晋地的表里山河换来了宋国的锦绣河山,看起来或许还有点赚头,然而地缘破坏的代价不是土地进账就能弥补的。

500

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

双峰政治下的魏安釐王时期

公元前277年,魏安釐王即位,在其前期,秦军疯狂进攻给魏国领土带来巨大的破坏,魏国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魏国仍然有抵抗的实力。尤其是邯郸之战胜利后,信陵君率各国联军顺势反攻,秦兵接连败退。赵国太原、韩国上党再度恢复。韩国还取得汝南部分地区,魏国则趁机收回了河东故地之一部分。大魏旗帜得以再度飘扬到河东故地,但也是最后一次了。

信陵君也因为救援之功成为了魏国乃至山东各国的希望,但也招致了其兄安釐王的猜疑。整个魏国实际上就陷入了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共同掌握中,魏国实际上形成了双峰政治。

500

公元前280年战国形势图

虽然赖邯郸之战列国齐心合纵,逼迫秦国吐出了不少土地,但是秦国独霸的局面已经无法逆转了。接下来的时间里,秦国很快再度恢复,并夺回了邯郸之战后列国收回的土地,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魏国危急的时候,魏安釐王与在赵国的信陵君和解,拜之为上将军,信陵君返回魏国,立即召集五国联军抗秦,大败蒙骜,秦军被迫退回函谷关内,拯救了魏国。

赖信陵君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魏国度过了这次危机。魏安釐王因为有这个出色的弟弟,得以破秦、败楚、伐齐、存赵、残韩,俨然是中兴之主。然而,不管魏国取得了多大的胜利,魏楚同盟因争夺淮北破裂,韩国已经残废,齐国早已退出合纵。而燕赵相互扯皮不断。另外信陵君威望、才能出众,魏安釐王对他的多疑在秦国反间计的作用下不断被放大。

信陵君被迫不问国事,整日与门客醉生梦死,四年后去世。同年,那位俨然“中兴之主”的兄长魏安釐王也病逝。一年之内,魏国失去了两位强人,魏国的将来也就可想而知了。

500

魏国的最后时光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和魏安釐王先后去世。魏安釐王之子魏增即位,即魏景愍王。同年,秦将蒙骜趁信陵君去世大举攻魏,然而这只是开胃菜。

公元前242年,蒙骜大举攻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秦军此战横扫河内,断绝纵亲之腰。魏国在秦国犀利的打击下迅速瘫痪,已经独木难支。次年赵悼襄王主导山东六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楚国春申君黄歇攻函谷,赵将庞煖率精锐则从河东蒲坂南下进入秦国后方一路,攻击到距离咸阳咫尺之遥的蕞城,最后功败垂成。

500蒙骜

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失败后,秦国再次清扫占据的魏国故地东郡周边的城邑。前240-236年,秦国大举进并打通了从函谷关经三川到与齐国的边界,实现了拦腰切断六国合纵的设想。

对于魏国而言,这几年失去的土地被秦国统一纳入东郡,这些地带不仅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更是大梁的北大门。西部苦心经营多年的以保卫国都大梁的黄河防线以及西部长城线被彻底撕烂。秦军控制了黄河上游的水道,为日后水淹大梁创造了条件。

前230年,秦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发起了灭国大战。次年开始大举攻赵,前228年,邯郸被攻破,赵国灭亡。公子嘉率赵国残余抵抗力量北上代郡继续坚持抗秦作战。就在灭亡赵国的同年,景湣王去世,魏王假即位。

500

秦兵

公元前226年,秦国开启灭魏之战。王贲率军首先进攻楚北部占领二十余城。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扬言从河北邯郸进攻魏国,魏军误将主力放在河北。

趁魏军主力全集中在北方防御秦军,于次年突然南下进袭魏国,绕过楚国包围了魏都大梁。秦军封锁黄河,阻挡北方援军的南下。城内的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多次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殊死抵抗,最后战败;魏国主力之后被秦军消灭,魏亡。秦在魏东部设砀郡。

至此,以晋国霸业继承者自居的魏国结束了178年的历史。

尾声

从魏惠王后期开始,魏国走向了衰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魏国毕竟有着雄厚的家底,以及地处中枢的特殊地缘战略位置,也是长期衰而不亡,依然有很强的实力。但终究已是残局之势,无法复振。而造成魏国最后衰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人才大量流失。魏国因地处中原腹心富庶之地,人才众多,但却总是留不住人才。如吴起、孙膑、卫鞅、张仪、范雎、尉缭等战国时代的顶级人才,或是魏国人,或在魏国长期生活过,但最后却都留不住,反而成为了魏国最凶悍的对手。即便是同宗中最杰出的信陵君,也长期遭受猜疑而郁郁而终。而造成这样的原因,与魏国君王的能力以及官场恶劣的生态环境有关。

500

商鞅

其次,魏国忽视并破坏了三晋联盟。魏国能在战国初期称霸一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三晋联盟的存在。三晋合则魏强,三晋散则魏弱。魏文侯时代所向无敌与三晋联盟有密切的联系,而魏武侯时代三晋联盟就已经破裂,并大打出手。魏惠王时代,更是水火不容以至于兵戎相见。待日后魏国衰弱后重新回归三晋联盟时,魏国实力已弱,赵国不时盛气凌人,韩国则首鼠两端,三晋联盟已经对秦国产生不了多大制约作用了。

再次,过度重视中原之地而忽略河东大本营。魏国以晋国的继承者自居,历任君王无不以中原称霸为目标,对中原的执着是乐此不疲,也确实在中原豫东平原打下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这是巨大的成就。但是过度沉醉于中原的富庶,忽略了河东起家之地的防御。

500

秦兵

河东地少人多,自然不可作为争霸中原的大本营以及日后的都城,但是河东是确保三晋联盟存在稳固的重要支点,是防御秦国东进的前沿,也是魏国纵横游走列国的最大本钱之一。失去了河东的魏国,秦国可以无所顾忌,也使得魏国在三晋内部也矮三分了。

正是魏国内政、外交和地缘战略上的诸多失误以及错失机遇,还有埋没了大量人才,使得魏国这个以继承昔日晋国霸业的大国也日益走向衰败,最后走向了灭亡。这其中的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