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新课标从国家意志层面体现了“人”的培养要求:以德为首位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认为这是把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对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走创新之路放在了教育教学的首位。 “站在三尺讲台,应该而且必须以儿童视角根植课堂,抓住本质,沟通联系,浸润思想,培养素养“这是吴正宪老师给我的教育教学的启示;“教师就是用一生来备课”这是敬娥君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希望。他们优雅而美丽,真诚而朴实、博学而谦逊、睿智而纯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她们更是代表了一种追求: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对平凡的小学教师工作的哪份深厚情意;是一种精神:是对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走创新之路的精神;是一种责任:树立儿童数学教育观。对从事基础数学教育工作的我来说,树立儿童数学教育观的追求一直没有变。众所周知,数学教育的任务正是在于,教育者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演绎成学生感兴趣、学生可以接受又不失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形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怎样去实现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教育形态呢?我理解的就是两个吃透:一是吃透教材,一是吃透学生。这两个吃透,是找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和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本质要求的课堂形式。怎样去设计和转化呢?我做了一点尝试。以二年级上册《乘法、除法的整理和复习》课为例,试着说说我的设计和转化,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由教学评价反推教学目标预设。 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更是培养儿童数学素养的关键。目标设定合理、恰当是基本要求。解读教材,抓住数学本质;解读儿童,抓住儿童的注意力,锻炼儿童的意志力,启发儿童的好奇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逐步引导儿童喜欢上数学,是目标存在的必要性。一般的,在备课时我们习惯于根据教学参考书所列出的教学目标和班级的具体学情来作为目标设定的标准,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仔细推敲,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课堂效益最大化,高效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一)反推预估,整体把握。 而我在进行整理和复习课的整体设计时,没有按照常规选择首先写教学目标,而是由教学评价反推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因为是整理和复习课,是把学过的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学生在走出课堂的时候应该获得哪些知识、能力、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梳理加法、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其关系、“审题”习惯训练、解题能力训练是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我的课堂教学过程要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来开展,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数学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初步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全面斟酌,调整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的教学目标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 ①结合具体情境,加深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沟通加乘、乘除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对数的拆分(如:24),提高学生口算表内乘法、除法的熟练程度,体会感悟总数不变时,份数与每份数的变化规律。 ③在具体情境中,提高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学会审题方法。 ④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审题习惯的培养;加乘、乘除意义的深入理解,关系的明确和沟通。 教学难点:析错、辨错习题时的思维训练,以及利用拆分、转化的思想突破和思维拓展训练。 这样,带着课后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的预估而反推目标的设定,增强了教师对课堂整体内容的把握、对学生生成的提前预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然会更有效。 二、精选教学内容有效促进目标达成。 (一)寻找素材:整合重组。 整理和复习课目标的实现更需要用恰当的素材为载体,教材编写者对整理和复习的材料编排我们要充分领会编写意图,在根据班情需要重组的时候,素材的选择要符合两个方面的要求:思考价值和学生好恶。而我想实现目标,必须选取有限、有联系的素材,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编排和呈现。在备课的过程中出现了纷乱的素材源,它们彼此割裂、低效且没有吸引力。 ![]() 这是考虑在整理和复习课中要讲加法、乘除法意义、关系和运用要组合的素材源。很明显,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属于单结构水平,是在课时教学中就应该掌握的知识,出现在整理和复习课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提高。 ![]() ![]() 这是考虑乘法和除法的表内运算。教材中24被拆分只出现了3组情况,即3个8、4个6和8个3。但是在课时教学内容中涉及到了1个24、24个1、2个12和12个2的情况,涉及到了表外的内容,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和加法的途径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纠结找18还是24的所有组合情况时偏向了难度更高的24。 ![]() ![]() 这是在整体考虑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后续拓展运算的延伸,利用加法和乘法之间在运算上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把新知变成旧知的转化思想。 ![]() (二)确定教学内容:抓取本质。 从众多的素材中确定所需和必需的内容,逐渐厘清思路,站在儿童的角度抓取出能实现本堂课教学目标的素材源,并解读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数学本质的掌握,让学生既能把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又让素材具有挑战性,激发儿童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有助于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三、创设情境搭载知识内容,使知识结构化。 (一)情境的创设应着眼于儿童心理。 低段数学课堂常把喜闻乐见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适切融合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当时的想法是用一个一个低段儿童喜欢的动画人物把确定的教学素材进行拼接,这样做的后果是,看似热闹,但失去了情境创设应有的价值。每一个情境对应一个教学内容,它们之间是割裂的,一个情境只用一次,发挥的作用有限,缺乏内在联系。孩子们高兴后,也不能有效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失去了生活背景的情境教学就显得苍白无力。“天宫课堂”的及时出现,让我把精选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了一起,既解决了核心问题,又让学生喜闻乐见和联系紧密,具有思考的意义和价值。让爱国、爱科学的种子在数学课堂中延续,同时又层层推进本课目标的实现。 (二)情境的创设应勾连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选择了“天宫课堂”中三个片段,自然而巧妙地以天宫课堂的背景为载体,把精选的三个教学内容与片段融合起来。将情境与本节课的知识、能力训练点勾联,在亲近、有趣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具体的做法是:(后附情境与教学内容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 1、析错、辨错,梳理意义,沟通联系,使乘、除知识结构化。 ①创设情境,析辨错误,培养解题习惯。 师:还记得我们观看过的“天宫课堂”吗?5个物理小实验太让人震撼了,而我很想尝尝王亚平老师手中的苹果,不知道到了太空后它是什么味道呀!那我们先来聊聊苹果的事儿吧! 师:请看,这是咱们做过的练习题,老师把其中出错的情况拍成了图片。(请你们拿出这张题单,齐读这个要求要我们做几件事? 生:两件,一件是选,一件事圈出出错的地方。 师:理解得很明白,接着读要求。好,要求清楚了吗?那开始吧。 生:独思(教师巡视,指导) 师:经过刚才的思考,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分组交流一下吧。 生: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巡视,找寻目标,间或点拨,心中有数) 师:谁来说说第一幅图中是哪里错了呢? 生:它连的线不对。题目中要求将文字或算式与中间的苹果图意义相同的连起来,而不是把文字和算式连起来,我觉得它的题意理解错了。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板书:没有理解题意(没有审题)就盲目下笔了。有谁说说第二幅图的错误在哪里呢? 生:我发现它的答案没有找完,还应该把4+4=8、4✖️2=8 连上。 师:教师用红笔画上线,并写上“漏连”。追问:为什么要连上呢? 生:加法算式是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或求2个4是多少。 生:我发现是4个苹果放一盘,不是2个苹果放一盘,和图的意思不一样。 师:你把图意理解的很好,这是“错连”。追问:有的漏连了,有的错连了,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呢? 生:因为没有理解题意。 生:因为和图的意思不相符合。 师:说的对,是没有掌握(乘除法)基础知识,考虑不全面造成的。板书:没有掌握基础知识、考虑不全面。 师小结:因此,提醒同学们注意,在做练习的时候,(教师擦去否定词,边说边擦写上审题注意事项。) ②梳理意义、沟通联系,把加、乘、除法知识结构化。 师:请大家看,这是正确的答案,不过这个选项有点多,你们可以给它分分类吗? 生:把文字分一类,算式分一类 生:把加法分一类、除法分一类、乘法分一类 生:把意义相同的分一类 师:说的很有道理,我将算式记录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指左边的算式问:他们共同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师:既可以用加法,又可以用乘法。(教师指图,它们都是求?) 生:求2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教师板书:求2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 师:看这里,8➗2=4解决的是哪个问题? 8➗4=2解决的是哪个问题? 不管是平均分成2份,还是每4个分一份,都是将8个苹果平均分。 师:刚才咱们通过分类梳理了乘、除法的意义,请你们继续看加、乘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生: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师:乘、除算式它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是相反的,乘法算式里乘数✖️乘数=积,而除法是积➗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 教学过程二: 2、复习乘除计算,感受发展规律。 ①给定+自制锻炼方案,复习乘除计算。 师:聊完了苹果的事儿,我们接着看看在太空中,王亚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倒着骑自行车的锻炼项目,同时她给出了一天的锻炼时间的安排方案。 师:一天是24小时,每8小时锻炼一次,一天可以锻炼3次;每4小时锻炼一次,可以锻炼6次,你还能提供不一样的锻炼方案吗?请你接着分一分,填一填。教师巡视。 生:分、填 师:谁愿意来说说自己师怎么分的? 生:口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法贴出相应的纸条。 师:这么多的方案,看起来还挺乱的,咱们调整一下排列的顺序吧。 生:从大到小 师:和学生一起调整纸条的顺序。 ②数形结合:寻找规律,感受规律——变与不变。 师:请看大屏幕,有了一定的顺序,我们很容易算清楚每天锻炼的次数(出示ppt),你又什么发现吗? 生:总数不变,都是将24进行平均分。 生:每12小时锻炼一次、每8小时锻炼一次,时间越少,锻炼的次数就越多。 师:你太会观察了,这个规律不好理解,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出示ppt:动态演示每份数越大,份数越少;每份数越小,份数越多) 师:你们觉得哪些方案锻炼身体比较合理?(实践中学生总认为每1小时锻炼一次,锻炼24次最合理,原因待考证) 教学过程三: 3:拓展延伸,巩固意义,深化算法。 ①结合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师:对,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10月16日,请孩子们齐读:航天员们从10月16日飞向太空进行科学探究工作,要半年(6个月)后才能回到地球,如果我们把1个月按4个星期来算,那半年是几个星期呢?大约是多少天呢? 生:6✖️4=24(个星期) 生:24✖️7=? ②提供支架,利用意义进行拆分。 师:我们在前面学过数线图、模型图来解决表内乘法的计算,现在看看这些曾经学过的方法,想想看,可以怎样算? ③讨论交流、理解算理、提炼算法。 生:可以将24分成20和4,先算20个7,再算4个7,最后把两个和加起来。 师:这就是拆分的方法,通过拆分把不会的知识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所以学数学要学会转化。 生:真的可以这样去拆分,我会做了,20个7是140,4个7是28,140和28和起来是168。 以下是三个片段的图片示意: 在“减负”背景下,我们要减的“负”不是现在学生的“苦”“累”“忙”本身,而是与“苦”“累”“忙”相连的绝望、机械、无意义的这些负,通过学习和实践,让“苦”与希望相连,尊重和理解学生;让“累”与意义相连,找到本质;让“忙”与生动相连,多实践多操作,多直观。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理解儿童,我们一直在路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