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自主发展 2022-09-06 发布于北京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内容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通过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其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人的悲痛之情,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敬仰与深切怀念,文本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含蓄耐嚼,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运用了首尾呼应、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体会人物品质,以此落实“抓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语文要素;通过课前独立查找资料、教师提供资料包、课上老师在难理解处给予资料支撑等形式,来落实“查阅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的语文要素。

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测中的数据显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通过关注人物的外貌、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只是在利用资料加深理解方面还有不足,需要老师的指导。

0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件事中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关键语句,借助资料,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2.学习阅读链接,巩固抓细节体会人物品质的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句,感受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02

教学流程图: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2. 教师出示填空,复习旧知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   ),作者是(   ),她是李大钊的女儿。课文中回忆了关于李大钊的(    )、(    )、(    )这几件事情。

3. 带入情景:你知道李大钊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展革命工作的吗?

(1)学生交流课下了解到的背景资料。

(2)观看相关视频。

4.讨论:李大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题,为学生回顾梳理课文内容,建立学习上的框架。时代背景资料的引入,让学生一下子回到那个凶险的年代,情感上受到触动,为接下来体会李大钊高尚的品质做好铺垫。

二、品析词句、体会品质

(一)出示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2—29自然段,思考:李大钊同志有着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画下来,写一写批注。

2.小组合作:组内确定一个感受深刻的品质准备汇报。
(二)汇报:

1.学生自由发言,结合找到的词句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2.捕捉学生有效回答,进行引导

(1)忠于革命,对工作负责的品质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预设:

①坚决(人物的态度)——不容商量。

②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在对比中谈感受

反问的语气更能体现出虽身处危险当中,但李大钊态度坚决,对党的工作高度负责任的品质。

③指导朗读:几人读.(在这严峻的形势下,父亲是慷慨激昂地说吗?父亲在表白自己革命的决心,怎么读?语气可以低沉些,坚定些,慢一些。)

(2)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品质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预设:

①“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体会到:面对抓捕,面对危险,父亲没有慌乱紧张,而是从容面对。他早就知道会有这样一天,所以他有心理准备,敢于直面敌人。

②指导:李大钊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从文中找一找,读出来。思考:为什么写描写李大钊同志的只有三句,而敌人的描写却这么多?

感受:侧面烘托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品质。

③指导朗读。

(3)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品质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①“乱蓬蓬”想到,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严刑拷打

资料: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自始至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

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他们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李先生,只要你肯为张大帅、吴大帅效劳,保你官职在我之上。”李大钊轻蔑地回答:“张作霖是狰狞之子,吴佩孚是狼狈之儿,我岂能为他们效劳。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②体会到:李大钊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三)有感情朗读重点句子。

教师用串联的语言引读重点句。

十六年前,当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的时候,他对母亲说……

当敌人闯进家门,穷凶极恶地抓走父亲时,他……

当我们在法庭上与他见最后一面时,我看到了他……

(四)小结:

  从对李大钊外貌、言行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了他有着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设计意图】:在学情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抓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已经掌握,在本课教学中,再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团队优势,把细节描写的内容找齐全,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品质。教师利用对比阅读、引入资料等教学策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促进对人物品质的深入理解。

三、总结学法,巩固延伸

(一)过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比如阅读链接中的董存瑞。

1.教师语言描述过渡到课文。

2.出示学习任务(二):

默读课文,找到描写董存瑞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预设:(1)语言: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2)动作: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3)神态: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铜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3.体会:董存瑞是一个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战友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英勇无畏的革命品质。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链接中的文本,巩固所学——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品质的阅读方法。

四、课堂总结

在今天课上,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和董存瑞两位先烈的革命品格。那么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当今社会,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这些英雄不仅会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崇高的形象也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于英雄的品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这些英雄儿女更是心生敬意。他们深受感染的同时也必将会学习这样的高尚品格,在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03

教学特色分析

教学特色:

1.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两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和老师多种教学策略的引导中,进行了充分有效的学习。

3.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收获了评价人物的方法,而且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他们形成人生志向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资料包,筛选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样学生对于通过“查阅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阅读方法将落实得更扎实,学生的学习空间也越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