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控 | 你为什么越运动越疲惫

 知是派 2022-09-06 发布于北京

常有人咨询我说,张老师,为什么我越运动越疲惫,找不到神清气爽的感觉?还有一个朋友说,每次锻炼完,都会莫名其妙发几天低烧,自己都摸出规律来了,一锻炼,准低烧。

其实这些问题都和运动强度不当有关。

那在不了解自己心肺功能强弱的情况下,一开始就做高强度运动,例如跑步、举铁,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风险呢?

1.运动猝死

在 2016 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有两名选手在跑步中猝死, 一个人是在终点,另外一个人是在离终点 4.5 千米处。他们出现的症状是突然倒地、心跳停止、呼吸微弱、瞳孔放大。邻近有医疗志愿者对他们进行了心肺复苏和电除颤,但都没有抢救成功。

—马拉松选手务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

为什么这两名选手会突发猝死?因为在到达终点或接近终点时,人体体能接近极限,心跳速度更快,体内氧气供应不足,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容易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出现心脏功能骤停的情况。这是最应该提前预测并避免的悲剧。

这种猝死的风险不单单会发生在刚开始尝试运动的人身上,有运动经验的人也会出现这种风险,而且危险性更高。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位队友的父亲在篮球馆里打比赛,他本身有多年的运动经验,但一直饮食不规律。比赛的前天晚上,他还在喝酒应酬,第二天比赛时觉得很累,于是下场休息,但一坐下就再也没有起来,我到现在也无法忘记当时队友痛哭的情景。

我之所以说有运动经验的人运动猝死的风险高,是因为他们更容易忽略身体不适的征兆,总是认为自己的身体和以前的状态一样,能够适应高强度的比赛,以至于因为大意,使悲剧发生的概率更高。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马拉松比赛。

跑马拉松对人的身体素质和科学严格的训练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选手务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如果选手选择的强度超标,耐力不够支撑到终点,情况轻微的可能是晕倒,严重的就会导致猝死。

台湾地区的跑步教练和作家徐国峰老师在他的跑步课程中举过一个例子(见下图)。

一名选手跑马拉松全程时本来应该选择心率强度 M 等级, 即心跳在 142 〜 155 次 / 分钟。可是他选择了更高的等级,在起跑 5 分钟 后心跳就超过了 160 次 / 分钟,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在 24 千米处,他的心率突然下降很多,原因是这名选手体力不济晕倒了,幸好没有出现其他问题。

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准确的认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 动强度。

2. 降低免疫力

我们通常认为,经常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生病的概率。 其实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这样的效果,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强度下运动,才会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有一点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就是运动强度过高时, 是身体免疫能力最弱的时期。

—高强度运动可能会破坏免疫力—

我在大学期间学习运动训练这门专业课的时候,任课老师反复强调,运动强度高时,一定要保证周围环境没有细菌等有害物质的侵入。

起初我们都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老师就用他曾经接受的教训做了解释,他说那是他犯过的最让他郁闷的一次错误。

在某届全运会前的备赛期,也就是赛前加大运动量、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周期,有两个外来人士进入全封闭的训练场地探访运动员,造成了流感在队员之间的传播。这个时期正是运动员运动强度最高、免疫力最低的时候,几乎一半的运动员都感冒了,严重影响了训练计划。

他们本来有信心在全运会获得 3 块奖牌,最后只拿到一块金牌。

不仅是运动员,很多普通人也不清楚什么样的运动对于自己属于高强度运动,往往一味地增加运动量,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运动效果。结果变成每天都在进行高强度训练,不仅没有提高免疫力,反而降低了免疫力,容易生病。究其原因就是在运动强度和时间安排上出了问题。

3. 躯体伤病

查 理· 芒 格(Charlie T. Munger) 在《 穷 查 理 宝 典 》(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里说过,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先排除这里面不该做的事。

—运动的前提是零伤害—

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往不该跳的“坑”里跳了一遍又一遍。

比如在跑步中,错误的跑步姿势可能引起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受伤。但是很少有人在跑步之前先去了解正确的跑步姿势,大部分人 是等到跑步导致了伤痛后,再去了解、改进。

我曾看到一张图片上有一个要参加跑步比赛的穿着红色T恤的美国人, 上面写着:“我有滑膜炎、足底筋膜炎、髋关节滑囊炎等,膝盖半月板还受过伤,但我还在跑步!”看起来非常励志,但是,如果能提前合理安排自己的训练量,并了解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不会和这些伤病有任何关系。毕竟运动强度越高,身体越疲劳,发生伤病的概率就越大。

责任编辑:七七

版式设计:知是派设计团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