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的处世之道——《人间世》学记5

 白桦树2008 2022-09-06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保持自己内心的自在。一方面顺应社会上这些外在的规律、变化,另外一方面要在顺应的过程中间修养自己的内心。

图片

庄子的处世之道

《庄子·人间世》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处世之道,就是怎么样与这个世界相处。这一篇的背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民整体的生存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诸侯纷争、各地有很多的暴政、战乱等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的生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庄子在《人间世》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处世之道,这一篇一共分成七个大的段落。前面三个段落,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处世之道,在这个过程中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自己内心的自在。一方面顺应社会上这些外在的规律、变化,另外一方面要在顺应的过程中间修养自己的内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庄子的处世之道,可以叫做“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乘物”,就是顺应外物,不但顺应外物,而且要趁势而为。在做的过程中间减少一些人为的妄想、人为的造作,观察环境的走向、大势,接纳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游心”,就是内心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能够获得一种自由,从容。

“托不得已以养中”的意思和前面的“乘物以游心”类似,是说环境中间其实有很多不得已的事情,外在各种各样的规则,或者人为制定的规则。

比如说像现在的疫情就是不得已,如果我们特别担心疫情期间,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无法做了,那我们就会很焦虑。或者像在国企工作,会规定有一些必须做的事情,还有一些不能做的事情。

首先我们要清楚这样一种规则的大势,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间保养好自己,让自己的心能够获得一种自由。如果我们去和环境对立,一定想要做出一种特别大的改变,逆势而行,就会带来很多的困难。

这样做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地消极不作为。而是顺势而为,无为而为之。让别人接近我们的时候,感受到我们内心的自由、接纳、包容。

《庄子·德生符》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以物为春”,就是我们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带给身边人一种非常从容、自在的体验。不与他人对立,待人接物的时候,有一种春和之气,每天都是非常愉悦的。

这样的话,身边的人会自然亲近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适时地给别人一些建议,就能够起到一些作用。

这个地方还讲到了“入则鸣,不入则止”,是说有机会、有因缘的话,我们就说一些,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就停止。首先要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无门无毒”,不要有门户之见,也不要暴躁。

我觉得这对于在当今这个时代处事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我接触到有的来访者,他们的正义感特别强,正义感强就容易愤世嫉俗,容易和社会对立。对立,最后伤害的就是自己。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点庄子的精神,即便我们融入世间和人打交道,但是我们的心是特别柔和的,不与任何的人或事相对立的。

这是前三段讲的内容。

后面四段是从无用的角度进行论述,更加侧重于保养自己。

无用的大树

【原文】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 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

栎社树,就是一棵栎树,被别人作为祭祀或者宗教活动供奉的神树。有一个叫石的匠人到了齐国,见到有一棵作为祭祀神树的栎树,非常大。它那种粗得可以作为舟的枝条就有十几根,更何况底下粗壮的主干。

【原文】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 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大家都去观看,朝拜。但是这个匠人看都不看,直接往前走。他的弟子看了好久,看得差不多了,跑过去追上匠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的木材,他却连看都不看就走。

【原文】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那个匠人说:“算了,不要再说了,那个是散木。这个木材,如果做舟就会沉,如果做棺椁就会缩,如果做器具很快就会坏,如果做门户就会流污浆,如果做房柱就会有蛀虫。它就是不材之木,没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够长这么大,活那么久。”

这是从一个匠人的角度说这个木材没什么用。

【原文】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 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 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他回去之后,这棵树就给他托梦,说:“你真是太不懂了,你怎么能把我比作那些长得还不错,能够被人们重用砍伐的树木呢?你看这些果树,果子成熟了之后,就被人们把它的果实摘下来。那些能够做木材的树,更是被人们砍伐了。

从人的角度认为是有用的东西,从树的角度恰恰是伤害它的生命。

【原文】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 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我就是求无所用,因为没有所用了,也就不会被人类所伤害。好几次我都快死了,现在才最终修成正果。

树从它的角度来说,这么做对它自己是最有用的。

【原文】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 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你和我是平等的,一棵树和一个人是平等的,都是自然界的一种被造物,你怎么老想着要用我呢?而且你也是快死的散人,你怎么知道散木呢?你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时代都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全,也就这么几十年的寿命,你有什么资格去评判我呢?

【原文】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 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这个木匠醒来之后,和弟子分享了这个梦。弟子问了一个问题:“既然它要追求无用,那它为什么要做社树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因为它做社树才能保存。所以无用并不是绝对的没有任何用处,它还是要有一种生存的方式。如果不作为社树的话,它早就被人家给砍了,能够保全自己就是这棵树的生存之道。

和光同尘

我们要辩证地看庄子讲的无用之用,或者无用之大用。如果完全什么用也没有,像现在很多的孩子就纯粹躺平,天天在家里打游戏。这个其实对自己也是有伤害的。

庄子讲的无用之大用,首先是从自己的角度保养生命,在社会中间有一种生存的方式,而不是被社会的潮流所裹挟。

在我见到的来访者中间,有一些是有牺牲精神的。别人想让他做什么,他特别乐意,乃至于会忘掉自己的诉求,忘掉自己身体的情况,去为别人做事情。

实际上这类人在他自己的潜意识里,是特别希望被爱或者被认可的。所以他会觉得,如果我不答应别人的要求,我就是不可爱的,或者我就是一个坏孩子。这可能是他小时候,他的父母给他种下过这样的种子。

但是这样做的话,实际上会把自己弄得特别累,特别辛苦,甚至有可能把自己身体弄病了。我自己以前其实也是类似的,特别想要多做一些事情,多为身边的人付出。

领导,或者身边的人就会觉得你挺行的,什么事都让你来,把很多你不一定想做的事情都给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做事,可能越做越累,对自己也是一种伤害。

我听说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人做了劳模之后,无论他到了哪里,别人都会按劳模的标准要求他,要求他只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给他自己的空间。

他虽然成了劳模,大家都捧着他,尊重他,但是他也失去了自己,特别辛苦。实际上他内在的精神张力是很大的,内心是很压抑的。

还有很多的例子都是这样的。如果你被别人定义,被社会定义成了一个所谓的社会认为有用的人,可能你就要做很多表面的事情,不能够做真实的自己,不能做对生命真正有益的事情。

所以我们做好事是不能够求名的,所谓“名”可能是一种社会的认同,一旦被“名”给绑架,你就不能做自己。

道家特别讲究和光同尘。就是不要在某方面显得特别了不起,胜过众人,保养好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养生主》里面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是说做好事一定不要求名,名声来了之后,各种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如果要做一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事情,就会被别人认为是恶。

我们做事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不给自己引来灾祸或者遭到别人的惩罚就可以了。

图片

未完待续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