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大用

 古典读书治学 2023-05-23 发布于上海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夫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译文:

有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几丈高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树枝都有几十枝。参观它的人如同在赶集。这位匠人不去看它,却不停向前走,他的徒弟在那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却向前走个不停,这是为何呢?”

这里开始设置一个情境,一对木匠师徒,讲过一颗“栎社树”,很高大,木匠师傅看也不看,徒弟觉得不解。反而很多人成群结队地去看这棵树。反而这棵树的“天敌”木匠却不多看一眼,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4.2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mán),以为柱则(),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译文:

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很快地腐朽,做器具它很快会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成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师傅告诉徒弟“散木也”,干啥啥不行。容易沉水做不了船,容易腐烂,做不了棺椁,容易流出污浆、虫蛀,做不了柱子、门窗,所以这是一颗“不材之木”。因为无所可用,所以木匠也不会砍伐它,所以得以长寿。

这事儿呢到这还没完,庄子还要继续编排故事,说他的道。

其实呢,年轻木匠德无心以问,“夫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年轻人只知表面之美,未知其质。老木匠知道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所可用,乃至于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这完全是以木匠的视角看这棵树。看木匠在回答后,心里并没有把这件事完全放下,心里有所不安。这就很自然地引发下面的一场梦对。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说的“助我”就是问对之间的相互触发,相互打开。年轻匠人的无心之问,出发了下面的一场精彩问对。

4.3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luǒ)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乌知散木!”

译文:木匠回来后,梦中见做社神的栎树对他说:“你拿什么东西跟我做比呢?你拿我同文木比较吗?那些楂梨橘柚之类的树木,果实成熟后就会被打落,打落下来就会受辱,大的树枝被折断,小的树枝被拉扯。它之所以受苦就是因为它生来有用,所以不能享其天年而中途夭折,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我寻求无所用的办法已经很久了,差点死了,如今才获得这个办法。这无用之能正是大用,还有比这更大的用途吗?况且你和我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罢了,怎么能够用这种方式看待事物呢?你是快接死亡的普通凡人,又如何知道树木无用的道理呢!”

心有所想,梦有所思。

这里栎社书与老木匠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对话。那些有用之树,比如果树,果子成熟后,摘果子果树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就很容易中道而夭。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这里以栎社树的视角,它有一个主动性,就是寻求世人的无用,那样就能保全自己。这就是无用之大用。

“而几死之散人,又乌知散木!”这是对木匠师傅的心灵冲击,也是反戈一击,以此唤醒之。对于匠人师傅来讲,这是他的自醒之道。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这里就是修行,修行之路要持续不断地精进,即便这样,还是会遇到很多波折,几死,很多时候就是在生死边缘徘徊。比如遇到青年木匠这种愣头青,先砍再说,那就中道夭折了。所以要给自己一个自保的光环,比如做祭社的神树。这就是大隐隐于市之谓也。

4.4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译文:

木匠醒来后说出了他的梦。徒弟说:“自己希望的是无用,又怎么能为社神之树呢?”木匠说:“闭嘴!你不要再说了。它只不过是寄寓于此,使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去诟骂他。如果不做社神,他一定会被砍伐!他保全自身的方法与众不同,如果用常理来理解它,不是相差太远了吗?”

醒来后,木匠“诊”其梦。解梦,参详,和徒弟分享他的这个梦。太有用会伤到自己,完全无用,可能真的被砍伐了,占地方。于是选择做“为社神之树”,这其实是幌子,是保身之道,这也是一种入世。这里就是人间世,处在材与不材之间。没有实际用处,但是呢,作为栎社书,守护一方水土,给他人精神上的寄托。

这也是一种平衡,从小乘化为大乘。

以封闭的心态,其实是无所藏于天地,而以开放的心量,藏天下于天下是最好的藏。

注:译文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