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花园】今夕何年||文章

 一犁_书馆 2022-09-07 发布于江苏

作者:文章


【文章花园】开张了。

从今天起,“清江浦人家“公众号将不定期推出淮安籍加拿大华文作家文章的原创作品。文章写散文也写小说,写长篇也写微篇,主题纷杂。最大的特点是真诚,希望在这里遇见同样真诚的你。

开篇分享她的最新散文:今夕何年。愿大家喜欢

  

农历六月初六是母亲生日。早上洗漱完毕,哥哥告诉母亲明天是她的生日,母亲显出高兴的神情。哥哥问,你今年几岁啊?母亲说已经忘记了。哥哥逗她,你已经二十岁了。母亲很认真地想了想说,你真能嚼(淮安话,胡编),我大闺娘(淮安话,女儿)都二十岁了,我应该是四十岁。第二天一起床,哥哥对母亲说,祝妈妈四十岁生日快乐。母亲笑着说,我哪有四十岁,我才三十多岁。哥哥问旁边的父亲,她三十多你多大呀?父亲说,我也记不得了,可能跟她差不多。
在家族群里看到这段话,笑着笑着,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去年,九十二岁的父亲和八十八岁的母亲被诊断患有不同程度的失智,母亲更严重一些,初期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能认人,会数数了。但这种脑部伤害是不可逆的,我记忆中那个精明能干的母亲再也回不来了。
对于有着五个子女,五个孙辈,七个大重的母亲,年龄确实已经不重要了。不光是年龄,那天姐姐的朋友来访,走时硬留下几百元。姐姐送走客人,回来看到几张百元钞票都已被母亲撕成了碎片。在母亲的世界里,时间和金钱都毫无意义了。
而这两样东西曾经是母亲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家庭,微薄的薪水要养育五个子女,还要赡养双方老人,可以想见日子有多么捉襟见肘,钱又是多么重要。作为大家庭的女主人,母亲时时遭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唯一的办法是精打细算,一分钱掰作两半花。父亲笑称她是“陈三抖”,意思是每次买东西跟她要钱,钞票都在她手上掂了再掂才给出去。母亲十八岁嫁给父亲,这个家一当就是七十年。   
时间更是母亲最支付不起的昂贵资源。直到退休,母亲都是任职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为了拼重点中学升学率,她几乎从未在天黑之前回家过。每天下班,离家还有十几米就开始解外套扣子。进了家门,二话不说先换围裙,直冲厨房。一阵油烟过后,饭菜上桌,一家人坐定,才松了一口气。吃完饭,父亲扫地、洗碗时,看到母亲已经开始在灯下备课、改作业了。母亲的时间表上,挤满了上公开课、家访、蒸馒头、腌咸菜、缝制冬衣、套被子、给孩子看病、给老人看病......等等人生责任,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她一件件认真完成。
我在南大读书的时候,有一年中秋刚好跟国庆节重叠,难得有长长的四天假期,便兴冲冲地坐上长途车回了家。结果那几天,母亲都在忙着准备我带回学校的吃食。她把腌制好的萝卜干切碎,拌好醋和麻油,装瓶。又把雪菜和肉丁、豆腐干丁一起炒好,装在另一只瓶子里。这些都是我每天早晚餐的小菜,能吃很长一段时间。事后哥哥责怪我这么短的时间还赶回来,害得妈妈不能好好休息。我觉得很委屈,想妈妈了就回家有什么不对吗?而且是在中秋节!但是,哥哥说的似乎也没错,母亲已经把端午节贡献给了粽子,春节贡献给了八碗八碟,暑假贡献给了一家人的冬棉夏单,现在又把国庆节给了我,她拿什么时间去修复自己疲惫的身心呢?
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工作,回淮安要先乘火车再换汽车,不似在南京那么方便了。后来又漂洋过海来到加拿大,回国要提前半年就开始申请筹划,各种考虑,回一趟家更加不易,中秋节再也没回去过。但很多年里,一到中秋我都会收到母亲寄来的月饼。淮安人吃的是苏式酥皮月饼,里面的馅料很讲究,有五仁、椒盐、枣泥、豆沙等。母亲知道我最喜欢枣泥馅的,每次都会寄一包五仁的,一包椒盐的,两包枣泥的。北京人也吃苏式月饼,也是这几种馅儿,但是外面的皮又干又硬,相比淮安月饼的松软酥香,口感差远了。所以母亲寄来的月饼依然是我中秋节的最爱。

直到在加拿大定居的头几年,母亲一直坚持给我寄家乡的月饼。但实际上,海运是禁寄食物的,母亲每次都是衣物里夹藏私货才能蒙混过关。而且那些月饼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颠簸,到了我这里早成了一堆碎屑。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悻悻然接受了这个现实。
后来聪明的母亲想出一招。每次我回国看她,到家的头一件事就是带着我去淮安酱醋食品厂,买几包当天出品的新鲜月饼给我解馋。那些月饼真的是刚出炉,拿到手还是温热的呢。好在现在物质极大丰富,节日食品敞开供应,想吃月饼已经不必等到中秋节了。于是那几天,在母亲热切注视下,月饼成了我早餐和下午茶的主打点心。
今年中秋,我打算回去看望三年未见的老父母。嫂子告诉我,在父母住处的小茶几上,放着一张母亲和我的合影。那天她见母亲伸手够没拿住,照片顺着桌缝掉到了茶几底下,便捡起来递过去。母亲把照片拿在手上,盯着看了半天,问她:人呢?嫂子说,母亲想你了!她心里什么都清楚。

那张照片是很多年前某次回国,我陪母亲逛展销会时,见到一个悬挂着山水布景的拍照摊位,一时兴起拍的。不知何时母亲把它放大了,镀上了塑料膜,一直摆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所以我必须赶在中秋前回去,赋予这个节日应有的意义。虽然新冠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加拿大正在经历第七波疫情反复,但很多国际航班已经开通,世界正在恢复秩序。
我们五兄妹相约聚首在和平新村,跟老父母一起过一个真正的中秋节。哥哥说这也是父亲的意思,他老人家早就下“命令”了:一个不能少!国内的哥哥姐姐为父母请了住家保姆,四家人轮流全日陪聊,两个老人被照顾得很好,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五个子女都在跟前。

今年中秋,我们要像儿时一样,一家人围桌而坐,把父亲那瓶封存多年的“今世缘”斟满酒杯,高高举起,祝贺他们不仅实现了时间和财务自由,还实现了年龄自由。晚饭后,我们要搬个小板凳到小区的院子里,在柔和的月光下,跟母亲一起哼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重温“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的场景。这是儿时在市一中操场上乘凉时,母亲教我们唱的歌。那时母亲只有三十多岁,在城西小学教书。歌声中,母亲还是当年的母亲,我们还是当年的我们。

(原载《淮周刊》202294石码头栏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文章,原名章云,女,江苏省淮安市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理学博士,任职加拿大农业部研究发展中心。中国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加拿大中国笔会理事,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晚报》《家庭》《文综》《微型小说选刊》《天池小小说》等报刊杂志。著有长篇小说《情感危机》《失贞》《剩女茉莉》《玉琮迷踪》,散文集《好女人兵法》。长篇小说《剩女茉莉》入围江苏省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