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斩明(35)/严嵩奋斗记:爱笑的男孩子运气不会太差,不过前提是长得比较帅

 半城湖之缘 2022-09-07 发布于安徽

原创2022-08-23 13:40·历史其实挺有趣

《斩明》——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为你描绘大明王朝的权谋长卷(35)

(夏言 画像)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内阁首辅夏言得到了朝廷颁发给他的三个封号:

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

少师,是辅佐君王的弼官,虽然到明代已经成了虚衔,但荣誉度还是拉得很满的。

特进光禄大夫,是指功勋卓著经皇帝特命而进封者,也是一种极为荣耀的称号,明时,只有正一品的文武大员才能获得。

至于这个上柱国,作者翻遍史书,有明以来,还不曾有加拜上柱国的先例,所以我估计,这个称号,是夏言自己给自己封的。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时候的夏言,即便不是权倾朝野,也可以说是大权独揽了。

夏阁老的权力,是重权,还是独权。

因为这个时候的嘉靖皇帝,已经开始陷入了宗教狂热而不能自拔,基本上不怎么干预朝政了。

朱厚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者说,你见到他的只是他的肉体,他的灵魂不在这个地方。

(明世宗朱厚熜 画像)

他的灵魂,穿越了巨大的时空之门,在茫茫宇宙中,吟诵着李翱的古诗。

他曾见证过弘治,正德两朝的辉煌,在自己的面前,悄然地破碎坍塌。

无数前赴后继的文臣们如巨大的行星一般,遮天蔽日,遮盖了大明的这片土地,和自己一同在政治的旋涡中燃烧。

正如他在烈火之中,要把自己“练得身形似鹤形”。

权谋,诡计,权力,欲望,冰冷的朝堂上,没有了黑白善恶的区分,作为帝王,作为人的所有的爱恨情仇,都被他尽情的,不留余地的挥洒。

反正,这些辉煌灿烂而又孤独的时刻,终将如眼泪一般,消失在这漫天的星辰之中。

综上想法,实在是太过宏大,太过离奇,大臣们是想不明白皇帝内心每天都在想什么乱七八糟的,所以就算朱厚熜的内心在冒火,路过的人也只能看到烟。

朱厚熜冒烟,夏言就在烟雾中起舞。

也就是在夏言在大明朝廷如鱼得水的这段时间前后,一个叫做严嵩的人也开始走上台前。

为官之道,十分玄妙,路其实是一样的路,唯一不同的,就是看各位大人要怎么走了。

不过很显然,夏言的前半生,走得一直都是一条星光大道,而严嵩的道,则有可能是歪门邪道。

(严嵩 画像)

聊到严嵩,我们要让时光倒流,回到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

这一年的正月二十二日,严嵩小朋友出生于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介桥村。

这个地名,是古地名,但有趣的是,几百年过去了,当地仍然叫这个名字。

百年时光已经过去,王侯将相都落了土,只有曾经的地名,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名字。

严嵩的父亲,叫做严准,是个妥妥的文化人,多年科考,但连个举人也没混上,年纪一天天变大,对自己放弃了希望,转而把一腔夙愿放到了儿子严嵩的身上。

严老爷子盼着严嵩能替自己既争馒头又争口气,所以对严嵩的教育事业是十分上心,悉心栽培,用心辅导,结果还真把严嵩培养成了一个天才少年。

天才少年,也可以叫做神童。

明代史料中的神童,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当过内阁首辅的,年少时是神童的概率那是相当的大。

他们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聪明过人的才智,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十二岁各类经史子集倒背如流。

虽然,作者始终没有搞懂,把一本书倒背如流,究竟有什么意义。

不过人家能倒背,你不会,人家就把你卷死了。

(翰林)

从小受到父亲严格教育的严嵩也勉强算是个神童,五岁从私塾毕业,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人,到二十五岁时,严嵩终于得父亲之尝,所父亲之愿,考中了弘治十八年的乙丑科进士,位列二甲第二名,在翰林院做了一名编修,主要负责抄抄写写的工作,跟政治的关系不大。

对严嵩来说,这样的待遇是有点次的。

在他的印象里,他的父亲给他灌输的他以后要走的路,是大开大合地在大明官场里闯荡,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在皇帝面前疯狂炫技,而不是在翰林院里养老。

自己才二十出头,养什么老?

自己要迟滞凝转,自己要蜿蜒往返,自己要一瞬万里,自己要峰回路转,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要要做一个停滞的点。

这种幻想和现实的落差,其实,是父亲严准带给他的。

官场就是围城,城里有很多人,城外也有很多人。

不过唯一不同的是,在这座城池里,外面的人想要进去,里面的人却不想出来。

(紫禁城一角)

严嵩这份在他看来平平无奇的翰林编修的工作,其实是像严准这样的普通人,一生都可望而不可及的顶点了。

不过让严嵩想不到的是,过不了多久,他连翰林院编修这份闲职也没得干了。

想的越高,处境越低,看的越远,摔的越惨。

翰林院里的学士,编修,编撰一箩筐,大家都有类似严嵩这样的心态,谁都不想在这冷衙门里就这么度过自己的一生。

每个人都想要证明自己并不平凡,这恰恰代表了这个世界的平凡。

大概在正德初年,严嵩同志生了一场大病,病情严重,还不是小病,已经到了影响正常工作的地步。

就算是编修这种闲官,没什么实质工作,你也得每天按时打卡上班下班,严嵩连班也上不了,只好辞官回家,返回江西老家,严嵩一待可就是十年。

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没人知道严嵩是怎么过去的,但日子还真就一天天这么过去了。

(刘瑾 形象)

这十年,正赶上宦官刘瑾权倾天下的时间段。

没碰上刘瑾,是严嵩的幸运,也是严嵩的不幸。

幸运的是,刘瑾这个人很喜欢打压大臣,当年如王守仁那么牛的大臣也被刘瑾按在地上打过屁股,严嵩要是栽在刘瑾手里,恐怕就不是生个病这个简单了。

不幸的是,当年的王守仁是正臣,是直臣,是忠臣,所以才会和刘瑾不对付,而严嵩这个人的性格,说不定还能和刘瑾同流合污,这使得他在冥冥之中错失了进一步发展深造的机会。

不过作者倒以为,严大人大可不必灰心,所谓爱笑的男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我翻史书时,看你的画像如此笑意盈盈,想必你的运气应该也不会太差。

不过,辉煌之前必有落寞,一切还需要等到很久以后。

如果你是从首辅,从六部退下来的,那么你还有很大概率重回仕途,重开事业第二春,但如果你不过是个小小的编修,别说十年,你十天不去翰林院上班,很有可能大家就把你给忘记了,所以严嵩的仕途这就算是差不多了,以后在老家江西了此残生,就算完事儿了。

老实说,严嵩在家乡的日子,应该还是挺孤独的。

(大明朝堂)

他不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他也曾经努力过,奋斗过,意气风发过,到京师去看过人间烟火,看到过大明的辉煌和壮丽,但现在,他只能孑然一身,在老家过活。

我们常常说,愿我们以后不再孤独。

不再孤独——只有曾经真正孤独过的人,才会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奇妙的感觉。

很快,上天就开始让严嵩不再孤独了。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江西袁州府的知府姚汀开局修志,打算为袁州编撰一本县志。

县志,是专门记载当地历史,风俗,人物,文教和物产的书籍。

这种书,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文学杂志,而是内容较为复杂的大百科类型全书,所以并不是那么好编的。

知府说要修书,但知府只是挂帅,他本人工作很多,具体编撰工作,他还要找人来帮他完成,一来二去,就找到了赋闲在家的严嵩。

这的确十分合适,严嵩当过翰林院编修,别的不行,文化水平还是杠杠的。

于是,我们严嵩同志辞官十年,终于迎来了他十年之后的第一个官职:总纂。

(修书)

无品无阶,连芝麻小官也算不上,只是个挂名在知府大院里的临时办公文员,但严嵩还是很开心地去上班了。

知府大院陈旧不堪,比不上京师紫禁城的富丽堂皇,但他还是闻到了一股久违的官场的味道。

你问我官场是什么味道的?

我很难回答你。

因为只有你设身处地的到了那个环境中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就会闻到,那特殊的气味,是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具有的。

严嵩修书修到一半,知府姚汀调任江南,新来的知府徐琏也没做人事调整,于是严嵩得以接着修他的书。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几次春去秋来,几度删删改改,袁州府的县志终于完工,名为《正德袁州府志》。

书是修完了,可严嵩的人生并没有因为修书而发生什么改变。

这倒也好理解,因为修的是书,只是书,而不是他严嵩的人生。

越重的书往往废话连篇,越轻盈的人生往往越难施展,如果上天要严嵩成大气候,那么必然他在此之前,就要吃大苦头。

但愿,一切都是值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