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章丘区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2-09-07 发布于山东

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属田齐。秦,属济北郡。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丘(治回军镇,今绣惠街道回村)等。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猇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猇县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属济南府。,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清,皆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济南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2县,属泰山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旧治章丘城,今绣惠街道办事处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销章丘县章丘市(县级)。2016年12月22日,撤销县级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他国入侵在齐、鲁两国交界处修筑的防御设施。齐长城的建筑,多依地形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建成。墙体或以石块干垒,或以素土版筑,或二者兼用,并无定规,墙身高矮宽窄亦无定数。长城上大部分的城堞还十分完整,全部用石块垒砌得整整齐齐,非常坚固,表现了很高的建筑技术。  在章丘境内的这一段齐长城,东起阎家峪乡三台村东约3公里的山头与淄博市相连,西至垛庄镇的腰滋西南山头与历城区相连,东西方向沿山脊而筑,全长约70公里。主要有三大关口:锦阳关、黄石关和北门关。锦阳关位于文祖镇三槐树村南约2公里处。关东西两面横锁着烽火台、长城岭山。关口两侧山坡较缓,现存长城为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捻军入侵而重修,保存完好。城墙高6-7.5米,垛口间隔1.2米,墙阴马道依稀可辨。该处长城垛口排列整齐,有高大的女儿墙,长城顺山势呈阶梯状上升,远眺蜿蜒曲折,甚为壮观,是保存最好的长城段之一。现被列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段。黄石关位于阎家峪乡三台村正南1公里处,东有劈林尖山,西有俊林山,关口设在峡谷内。北门关位于垛庄镇桥子村东南约3公里处,成马鞍状,关口从山垭穿过,两侧城墙遗存较差,部分为石土混砌的墙体,因倒塌成梯形乱石堆状,现为章丘至莱芜的西路。  齐长城是齐国的南部屏障,是一项巨大的国防工程。起初,是为防御南部的强大邻国鲁国,后来,楚国的势力向北扩张,长城又成了齐国防楚的主要屏障。秦的统一,使齐长城失去了原有的军事价值,渐颓废,至明、清和民国时期,齐长城又多次得到重修。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家峪古村位于官庄乡南部,其三面临山,峡谷幽深,村内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且多为明清古建,保存完好。大小石桥九十九座,井泉二十余处,自然景观一百多处,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北方聚落标本”,2003年被评为全省的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4月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古建近二百处,主要有朱氏家祠、山阴小学、文昌阁、圣水灵泉庙等,井泉有圣水灵泉、长流泉、井龙泉等,自然景观有柏亭孤立等。如今,朱家峪已开发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