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硝烟中的吸毒史,德国士兵靠吸毒作战,美英士兵也不例外

 昵称22998329 2022-09-07 发布于北京

毒品,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祸害之一,无数人因其家破人亡,亦有无数人以此谋取不义之财。在我国无论吸毒还是贩毒,都注定要被判以重刑,乃至是要用生命做出代价,但在西方却远不是这样。西方人对毒品的态度可以称之为无所谓,为毒品开脱者有,主动吸毒贩毒者更多。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一向被公知们大吹特吹的西方军队,实际上却是一支瘾君子式的军队,就算抛开现代不谈,一战时期西方军队就大量吸毒,到了二战时期的问题就更是严重。

简单地说,二战时期的西方军队无下限地开创了工业化制毒和有组织吸毒,这不光是轴心国里的德国如此,被吹嘘成“反法西斯中流砥柱”的美英更是如此。

把毒品当进步的德国

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被吹得神乎其神,许多战史资料里都提到德军士兵“忠诚勇敢”,可以在战场上数日不休不眠的英勇作战,活脱脱一副雅利安超人形象。但这完全就是扯谎,因为这些资料就没说德军是靠药物完成的,而他们使用的是叫做“柏飞丁”的药物,这东西的主要成分是“甲基安非他明”,也称作“甲基苯丙胺”。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什么呢?冰毒。

没错,这就是德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制胜法宝,绝大多数夸赞德军的资料都忽略了这个事情,而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当年德国把冰毒当做国家进步的象征。

Image

1937年,德国的泰姆勒药厂推出了“柏飞丁”,并将其宣传为万灵药,德国各界认为它是能消除疲劳和提高注意力,并能显著提高使用者的智力。柏飞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德国各界的追捧,德国各个大学更是热烈讨论柏飞丁,最后把柏飞丁定为了德国社会进步的标志。说实话,如果吸毒算是国家进步的标志,那估计南美那一票毒枭共和国就都是进步国家了,敢情南美毒枭的正统在德国?

然后,搞笑的事情就出现了,德国的陆军、海军、空军和党卫军都大量采购柏飞丁,基本上就是把冰毒当做了提升战斗力的法宝,真正意义上把冰毒变成了“军逝用品”。而有关于德军内部的瘾君子数量嘛,德军是一边吸毒一边打仗,闪击法国的时候德国装甲兵揣着柏飞丁上战场,还给柏飞丁起了个绰号叫做“坦克巧克力”。这一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德国文学家海因里希·贝尔可以作证,他在二战时期是德军士兵,1940年5月曾写信给家里,希望家人购买些柏飞丁给他,原因是军队配发的柏飞丁不够他吃的。

Image

在二战期间,德军共消耗柏飞丁2亿粒,如果算上德国军队采购的其它冰毒类药物,那恐怕这个数字得翻一番,而且这还不包括用胰岛素、大麻或是别的什么东西混合出来的毒品药物。另外,德国军队在当时会把这些冰毒类药物当做万灵药用,德国那位小胡子元首也是个瘾君子,他从1942年就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吸毒,等于说他日后那些抽疯一样的军事决策,都是在嗑药嗑嗨了的情况下做出来的。

Image

你看看,上梁不正下梁歪,希特勒自己都这德行了,那德军自然也就都是瘾君子了,合着德军能扛到1945年才战败,靠的是全军一起吸毒啊。讽刺的是,吸毒在当时的德国是重罪,但结果却是德军大规模吸毒,真是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

带英照吸不误

德国是全军瘾君子,那一战时期就全军吸毒的英国自然不甘落后。1941年后英军内部开始配发一种名为“不睡药片”的药物,说是能够让士兵们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和消除疲劳,但实际上它是和柏飞丁一样的冰毒制品。你看,英国军队的传统艺能出现了,士气维持全靠嗑药。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里,蒙哥马利就曾下令给士兵们配发了10万粒冰毒制品,目的是为了让士兵们在高强度作战中能坚持下来。

Image

英国在下发这些冰毒类药物时没直接说这是什么,而给这些药物起了五花八门的名字,比如说什么“不睡药片”、“抗破伤风药片”、“抗疟疾药片”之类。之所以要这么说的原因也很简单,带英知道这些药物都是些什么玩意,可你要直接告诉士兵们这是啥,那估计士兵们也就不吃了,所以才给冰毒打了这么多层包装,那怕的不就是士兵们不吃这些药物吗?

当然了,也不是说带英的士兵们就是傻子,他们很快就发现吃了这些药物之后,不能起到防治破伤风和疟疾的作用。但是这玩意儿能让人精神亢奋是真的,所以士兵们为了能够在战斗里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就纷纷把这些不知底细的药物吞了下去。结果也挺有用的,精神确实挺亢奋的,可是它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士兵们吃了药都过于亢奋,战斗里很容易就犯下低级错误。

Image

英国皇家空军就曾在1943年的文件里承认“服用甲基苯丙胺的人,会感到自己能够完全掌控局势,能够不休不眠、连续数天出色地执行任务。但实际上,他会在药物影响下犯各种错误”。这种委婉到极点的说法实际是承认了冰毒的危害,可即便如此英军也没有叫停冰毒的使用,整个战争里英军消耗了足足7500万粒各类冰毒药物,直接让英军变成了瘾君子部队。

滥用药物的瘾君子美军

英国人吸毒如此疯狂,那物资充沛的美军自然也不例外。美国使用冰毒的时间比德国还早那么一点,1934年时美国就有一种名为“苯齐巨林”的药物,这东西和柏飞丁差不多,都是冰毒类药物。各类赛事里均有人服用,正经在美国是合法毒品了。等到二战爆发的时候就更别说了,美国强大的制造业不光制造出了大批的武器弹药,还生产了一箩筐的毒品送上战场。

Image

当时美国士兵都配备有口粮包,每个口粮包里都有10粒苯齐巨林,摆明了就是让士兵们吸毒的。在美国军方的眼里,他们不是让士兵们去当瘾君子的,他们是在获取对德国的“化学优势”,基本就是本着“德军吸毒,那我也得吸毒”的想法,给士兵们发了一大堆的毒品下去。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军共消耗了超过2.5亿粒冰毒制品,吸毒的疯狂程度比德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你别觉得美军当时就只有苯齐巨林了,人家还有吗啡可以吸食呢。这事说起来特别搞笑,当年美军对于冰毒的管控力度为0,但是对于吗啡的管控力度却异常的高。究其原因应该是以前美国曾用吗啡来治疗毒瘾,捎带脚也治疗个头疼脑热什么的,结果毒瘾和疾病肯定没治好,可瘾君子的数量却蹭蹭的涨啊。也因此,当时美军内部对吗啡的管控力度很大,规定只有军医可以携带吗啡,而且普通士兵不能随意从军医手上获得吗啡。

Image

可咱们也知道西方医生,尤其是美国医生最喜欢滥用药物,美军的军医自然也不能免俗。虽然说军医们的任务是保证士兵们的生命健康问题,可军医们本着“能多赚一笔总比少赚一笔好”的精神,在美军士兵给出一些好处的情况下,就可以以各种名义为对方注射吗啡,有时干脆是直接贩卖吗啡。这下可好,那边冰毒已经弄出一堆瘾君子了,这边滥用吗啡又弄出一堆瘾君子,美军直接就成了瘾君子部队。

结语

不难看出,西方对于毒品的态度基本可以总结为“用一个BUG覆盖另一个BUG”,只要毒品有价值他们就可以随便用。这种态度在二战后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无论是英美还是德国,都有大批老兵在战后因毒瘾而走上犯罪之路,属实是让战后的社会治安问题急速恶化。讽刺的是,即便有如此多的前例,西方国家对毒品的态度也还是如此,士兵们仍旧是明里暗里的吸毒,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做法。

但换个角度想想,我们也不会奇怪西方军队如今犯下的那一堆暴行了,毕竟他们都已经是瘾君子了,你还能指望他们有什么良好军纪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