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20220907不打无把握之仗

 Marksman99 2022-09-07 发布于广东

​不打无把握之仗——摘自《善战者说》

等待很重要,但等待本身不是目的,等待是为了出手,是为了等到一击必中的机会,是为了不打无把握之仗。

所以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的地位,有取胜的条件,才会出手。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冲上去就打,企图在战斗的过程中找机会来侥幸取胜。

这段话非常精彩,它揭示了竞争的一个奥秘:赢家与输家在思维习惯上有根本的不同。

没有偶然的成功。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精心的准备和计算的基础上。真正的高手并不是喜欢冒险的人,他们总是很清楚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成功,总是大概率事件。

用傅盛的话说,优秀的战略家在开战之前,就有了七分胜算。

要么不出手,出手就要有必胜的把握。

战争的规律是:战争之前所犯下的错误,很难在战争开始之后被改正。所以,一定要不打无把握之仗,不轻率莽撞地出手。

曾国藩用兵,最反对的就是“浪战”。所谓的“浪战”,就是没有取胜把握的轻率出战。他说:“未经战阵之勇,每好言战。带兵者亦然。若稍有阅历,但觉我军处处瑕隙,无一可恃,不轻言战矣。”没有打过仗的士兵,往往最喜欢喊“打打打”。带兵的人也是这样。如果稍微有些阅历,就会明白我们自己到处都是毛病,没有一个地方靠得住,反而不会轻率地去喊打了。

他警告说:“为将者设谋定策,攻则必取,不然毋宁弗攻;守则必固,不然毋宁弗守。攻之而为人所逐,守之而为人所破,虽全军不遗一镞,其所伤实多。”

身为领军之人,设谋定策,要进攻的就一定要攻取,不然不如不攻;要坚守的就一定要守住,不然不如不守。进攻却为人所驱逐,防守却为人所攻破,即使全军没有一弓一矢的损失,所造成的伤害也非常大。

所造成的伤害在哪里呢?是宝贵的战争资源,是难得的取胜机会,是组织成员的士气,是下属对领导的信任,当然,还有领导者自身的权威。

所以曾国藩用兵,强调八个字:稳慎徐图,谋定后战。他曾经给曾国荃送过一副对联: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这副对联的基本含义,就是用兵一定要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计算。”

1853年冬天,湘军组建之初,咸丰皇帝几次下诏,令曾国藩迅速率部东下增援安徽。曾国藩却认为湘军的准备远不充分,因而拒不出军。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这次由湖南招兵东下,必须选拔训练有素的士卒,准备精良坚利的器械。水军要船多炮足,陆军要将士同仇敌忾,抱定三年不归的决心,去迎接艰苦卓绝的战斗。哪里可以像儿戏一样组建成军,匆匆开拔呢?现在的部队,人都是乌合之众,器都是苦窳之械,船只不满200,炮位不满500,就好像是大海簸豆、黑子著面一样,纵使能够到达安徽,究竟于大局有多大的补救?所以他认为必须有战舰200号,再以民船七八百只补充,载着大小炮1 000余尊,水军4 000人,陆军6 000人,夹江而下,明年开拔。这样才会稍微成些气候。否则名义上是大兴义师,实际上就如同矮人观场一般,不值得方家一笑。

对于他的抗旨不遵,咸丰皇帝十分恼怒,斥责他“偏执己见”,“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右者”。曾国藩却依然不为所动,申辩说:“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葸不前之罪。”

直到第二年初湘军水师真正练成,曾国藩才率水陆军17 000余人出师迎战,首战湘潭,大败南路太平军。接着又进行了岳州之战,太平军虽然英勇善战,多次给湘军以重创,但胜少败多,终于被湘军赶出了湖南。

湘军也由此成为太平天国起义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强硬对手。

1860年,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攻占了苏州、常州等地。咸丰皇帝两次下诏,让曾国藩率军迅速前进,收复苏州、常州,曾国藩却再次以兵力单薄为由加以拒绝。他在给皇帝的折子中说,如果苏州常州没有丢,确实应该率兵赴援,以保住这块完整的地区;苏州、常州既然已经丢了,那就必须统筹全局,选择下手的关键,讲求立足的根本。

接下来他为皇帝分析说,自古以来想平定江南的叛乱者,南面的军队一定要从浙江进攻,北面的军队必须先攻克安徽的池州和芜湖。有了这样的根本,才能取得以上制下的有利态势,否则永远没有平定乱军的那一天。

后来镇压了太平天国,靠的正是曾国藩的这个战略。

先胜后战,谋定而动,是曾国藩始终坚持的原则。不管遇到多大的压力,甚至遭到皇帝的斥责,他都绝对不贸然进军,打那些没有把握的仗。

胡林翼也说:“战事之要,不战则已,战则须挟全力;不动则已,动则须操胜算。”

要么不打,要打的话就要放手一搏。要么不动,要动的话就要先操胜算。

这也正是湘军最后能够打败太平军的基本战略方针。

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如果不是“先胜而后求战”,而是“先战而后求胜”,往往都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2003年,TCL发起了进军欧洲的战略举动。同一年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和DVD业务,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商。2004年,TCL再下一城,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的手机业务,这是当时中国手机行业最大的跨国并购案。

踌躇满志的TCL董事长李东生还立下誓言,要在18个月内让并购业务扭亏为盈。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两年里,TCL连续巨亏了50亿元。最后,TCL不得不在2007年剥离欧洲公司业务,退回中国市场。

TCL兵败欧洲。

TCL大张旗鼓的国际并购为什么大败而归?

李东生的反思主要是四条:一是在做决策的时候,在已经看到风险的时候,却没有抵得住诱惑,包括成为全球第一的诱惑,国家领导人在后面看着你签字的诱惑;二是在操盘的过程中,对实际的困难估计不足;三是对市场、产业转型对并购所带来的冲击和困难不够谨慎;四是对相关国家法律的了解不够透彻。

一句话,就是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却贸然出兵,最后只能落个“败兵”的下场。

所以真正的智者,都是明白并坚持“先胜而后求战”。

子路曾经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您若是统领三军,您会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一起作战呢?

孔子的回答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赤手空拳却非要和猛虎搏斗,没有船只却非要徒步渡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一起作战的。与我一起作战的人,一定是遇事谨慎、谋定后动之人。

毛泽东一定会喜欢孔子的这个回答,因为先胜而后求战,不打无准备之仗、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避免不利决战、执行有利决战,这些也都是毛泽东的基本作战原则。

毛泽东早在红军时期反复提出要力戒浪战,不可轻敌,不打则已,打则必胜。他告诫指挥员说,“应当从稳当的基点出发,不做办不到的事”,“我们应当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不到决战的时机,没有决战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进行决战”。

林彪打仗,也反复强调反对打“莽撞仗”。

企业决策也是如此。一般的投资者,往往会抱着这样的想法:赚钱就要冒险,赚大钱就要冒大的风险。

其实,真正的投资高手,反而是风险的厌恶者。他们从来不是靠一时的运气或冒险,他们出手一定是有了足够的胜算。他们不打无把握之仗。他们总是在具有胜算的时候大胆下注,在不具胜算的时候谨慎行事,甚至一动不动。

这就是高手和一般人的根本不同,这也是赢家和输家的根本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