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大将与上将的排名

 雨夜听荷yu 2022-09-07 发布于四川

前几期,我们在《徐海东与程子华》与《陈赓与黄克诚》(直接点蓝字链接阅读)两文中均提到了大将的排名。

有朋友于是提到了关于大将的排名在历史上还有一种顺序即: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

而一直以来传统的排法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朋友们说得没错,其实这两种排法都曾出现过,只不过现在从官方到民间都认可了第二种而已。

关于第一种排法,我们看记录影片或老照片就能找到出处。大将的授衔时间为1955年9月27日下午14时30分,命令状是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并由他现场颁发的。

图片

大家看现场照片,现场站立顺序与第一种排位完全吻合。这种排法是按照授衔命令状顺序,也就是当时的个人军职排序的。

授衔时十大将的职务分别是:粟裕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克诚时任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谭政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劲光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员;王树声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军械部部长;陈赓时任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罗瑞卿时任公安军司令员;许光达任装甲兵司令员;徐海东与张云逸无军职。

粟裕是属于总参谋长正职,所以排列第一;接下来是四位国防部副部长黄克诚、谭政、萧劲光与王树声,以他们在国防部的排名顺序排列,分列二、三、四、五位。

接下来是陈赓以副总参谋长之职排名第六;再接下来是两位兵种司令员罗瑞卿与许光达;最后两位是没有军内实职的徐海东与张云逸。

说到这儿,那问题来了,因何陈赓要排在了第六位?那是因为国防部在当时地位要高于总参,在80年代以前,除了徐向前外的三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与叶剑英),都是由军委第一副主席兼任,所以同样是副职,他要排在国防部副部长之后。

那么第二种排法,也就是现在通行的版本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在评选过程中,有关部门上报审批时的排列顺序。

话说1948年淮海大战还没有结束时,中央军委就讨论过军衔的问题。因为没有军衔,在作战中部队发生过扯皮现象,特别是部队协同作战时,在上级没有明确指定指挥官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解放初,这项工作就开始落实。但朝鲜战争打乱了节奏,致使时间推迟,到了1955年,军衔评定的各项工作准备得差不多了,各个衔级的名单已经有了雏形。

大将的名单雏形最早出现于1955年1月份,那是彭德怀与罗荣桓呈报给毛主席的《关于元帅、大将、上将问题的报告》。

图片

这份报告也佐证了当时拟评大将人选为15~22人,除了后来的十大将,还有照片上的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周纯全五人,以及许世友、邓华、刘亚楼、杨得志、彭绍辉、陈再道、王宏坤七人。

十大将在这个报告中的排序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到了1955年9月16日,彭德怀向周恩来呈报的《将级军衔名册》中的名单成了十人,即后来的十大将,名单顺序同上。

授衔前,总干部部向上呈报的《元帅、将官名单》与《授勋、授衔典礼上所用的授予勋章命令、授予军衔命令和发给将官个人的授予军衔命令样式》中的十人排序也同上。

从22人名单中就可以看出,评选大将并不仅仅只根据职务与级别,而是根据综合表现评定的。

这22人分三个等级,即军委委员级、兵团级、副兵团级,其中陈再道、周纯全与彭绍辉也只才是副兵团级。

他们的排序是评选部门经过长期的酝酿、评审,根据将领的综合情况,即资历、军功、级别、职务、山头等所出的结果。

只不过后来缩减了名单,控制在了十人。这十人的排序就是先按级别即军委委员与兵团级排成两档排序,然后在同一档中按照综合贡献排列。

这也就能解释清楚徐海东与张云逸当时并无军职,但一位排第二,另一位排第七的原因。

因为这一种排法与十大元帅的排列逻辑一致,所以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分两批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十大将的排名也是这种顺序。

后来官方的出版物《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高级将领传》以及中国邮政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纪念邮票等,都是采用这种排名。

而第一种按照职务的排名只是在授衔时的授衔命令状中等极少数情况下出现过。

图片

另外,元帅大将的排名逻辑并不适用于其后的上将、中将以及少将。长久以来,在地摊文学与网络媒体中一直流传着什么“萧克镇上将”、“萧克是第一上将”、“徐立清是第一中将“、“解方是第一少将”等说法,经久不衰,一直被各路媒体引用。

就拿萧克为例,一方面,萧克历史上具有大将级的资历与元帅级的任职,人们普遍为其没授大将而惋惜。

另一方面,再加上网上各种以讹传讹,演绎出各种领导拿萧克去压那些嫌自己军衔低的人,于是便出现了“萧克第一上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

因此人们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萧克就该名列上将第一,而萧克恰恰在当时被排在了上将的第一名位置上,其实这纯属巧合。

按照资历、级别、军功、职务、山头等综合确定排名的元帅大将不同上将并没有进行细致入微的排名。

上将只是按照军委总部、军兵种、军区这样的顺序笼统大致排了一下。即在军委总部任职的上将,排名在军兵种任职的将领之前,而在军区任职的上将,排名则相对靠后。

上面说了,排名第一的部门当然是国防部,国防部当时有7个副部长,其中4人是大将,而萧克是排名紧随大将的副部长,自然名列上将第一了,紧随萧克的便是另一位副部长李达上将。

紧随国防部的部门就是总参、总政和总后,在这些部门任职的开国上将,排名也非常靠前。张宗逊时任排名紧随陈赓的副总参谋长,自然名列上将第三。

而在军兵种机关任职的上将,排名则是居中的。在各个军区任职的上将,总体上的排名都比较靠后。

这就是开国上将的大致排序,是按照工作单位进行大致排下来的,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排名。

在1955年,选出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位。中将177位,少将更是1360人,这么多人光确定名单就耗时四、五年。

大家想想,元帅大将也就那么20位,这么多年以来,人们对他们的排名都议论纷纷,不绝于耳,若要将57名上将按照元帅大将那样排序,哪得耗费多大精力,需要多少个细节与程序,关键是到最后也未必客观公正,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与麻烦。

就更别说把中将与少将也排出来,那样的话再折腾个十年八年也排不出来,其实也完全没必要。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