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汶川地震,15名空降兵从4999米高空舍命盲跳救灾,如今都是何职位

 微风影视 2022-09-07 发布于广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2级大地震。地震发生那一刻,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参天大树或拦腰折断、或连根拔起,高楼大厦瞬间倒塌.......

此次地震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强,救灾难度最大、伤亡情况最惨烈的一次地震。

地震发生后,位于震中的茂县因为道路损坏严重,外界救援根本无法进去,又因为通讯设施全部中断,和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成了一座“孤岛”。

当时为了进入茂县,组织上派出了直升机,结果先后尝试了6次直升机着陆都没有成功,最终,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空降兵的身上了。

文章图片1

5月14日,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茂县上空迎来了一架大型运输机,里面乘坐的就是要执行此次任务的空降兵战士们。

这是一次极其特殊的空降任务,战士们要在“三无”,即无地面标识、无地面引导和无气象资料的情况下“盲跳”。

出发前,执行任务的15名勇士都提前给家人写好的遗书,甚至做好了可能再也见不到的准备。

明知前方是“生死未卜”,但在机舱门打开那一刻,面对4999米的盲跳,他们没有一个人犹豫,因为和个人生死相比,灾区人民的情况更为重要。

如今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当年感动全国的15名勇士,如今都过得怎么样了?

1:

指挥这次空调任务的是李振波大校,当时已经48李振波是空降兵研究所所长,在接到任务后他迅速组建了一支由100人组成的“空中特别侦察小分队”

5月13日上午9时,李振波和100名经验丰富的空降兵登上了通往茂县的飞机,虽然此去充满着太多的未知,但战士们个个精神十足,他们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使命必达”的坚毅。

但此次出师并不顺利,当下降到6200米高度时,飞机开始出现严重的抖动情况,因为结冰,导致舱门根本打不开。

如果强行打开,很有可能出现飞机解体的情况,到时候飞机上的所有人都可能丧命,李振波自然不能冒这个风险。

文章图片2

无奈之下,飞机再次上升到了8000多米的高度,并返回成都某军用机机场。

在返航途中,李振波深思熟虑后,做了一个决定,因为天气原因,只能将圆伞换成翼伞。

翼伞相较于圆伞,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灵活调整方向,且抗风效果更好。

文章图片3

不过翼伞也有弊端,它是靠运动制造浮力的,如果降落过程中碰到悬崖峭壁或者其他障碍物,导致浮力消失,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翼伞的操作难度大,必须圆伞技术足够成熟的空降兵,才能操作翼伞。当李振波面对100名空降兵高声问道“谁跳过翼伞?”时,有22名战士举手回应。

最后这22人中,有7人留下来帮忙做跳伞准备,其他15人则分成两组,分别从4999米高空“盲跳”。

2:

其实,最开始参加“盲跳”的并不是15人,这其中负责指挥的李振波原本可以不用跳的,但他坚决打头阵。

还有年仅23岁战士向海波,一直到了最后时刻,他要参加跳伞的请求才得到李振波的批准。

并不是因为他技术不合格,而是李振波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次任务面临的是什么,他对向海波更多的是不忍心。

但中国军人就是如此,在大灾大难面前,他们从不会考虑自己,眼中、心中只有百姓和群众,这种“无我”的精神,堪称中国军人的军魂。

文章图片4

机舱门打开后,随着李振波的一声“都跟上!”15人在10分钟内先后跳出了机舱,留在里面的人心都悬着,祈祷着战友可以平安无事。

最终结果是好的,15人都平安着陆。

但跳伞的过程却是惊心动魄的,先是李振波和王君伟在自由落体1000米后,出现了主伞打不开的情况。

这是最考验心理素质和技术的时候,二人并没有慌乱,而是紧急启动备份伞,最终安全落地。

除此外,15人降落的地点也大不相同,李振波在落地过程中大腿撞到树上而被刺伤,雷志胜的腿直接撞到了石头上,当时被撞机的地方就出现了红肿............

文章图片5

尽管伤的伤,疼得疼,但他们没有休息片刻,立即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对于灾区的群众而言,这15名战士简直就是“大救星”。

当身穿迷彩服的他们出现在群众跟前时,大家都激动地喊着:“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有的人甚至一边擦眼泪一边奔走相告。

虽然当时灾情严重,急需要人力和物资,但李振波等人考察后,赶紧汇报说:“地面情况非常复杂,不利于高空空降。”

此后每半个小时,李振波等人就和地面指挥部联系一次,将灾区的情况明确、精准地汇报给组织,有效地引导空中救援,争分多秒地和灾情做斗争。

文章图片6

之后他们又步行赶往汶川,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余震频发,山体滑坡,有时候乱飞的碎石会落到战士们的身上,但战士们无畏无惧,没有一个人退缩的。

途中,他们遇到了被困的游客和来写生的美术生,当大家看到解放军时,所有的恐慌和畏惧都被驱散了。

李振波等人背着无线电话和电台在灾区步行了6天6夜,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累计行程220公里。

文章图片7

期间,15名勇士先后在7个乡和55个村镇侦察灾情,疏散群众1348人,开辟了6个直升机降落点,为抗震救灾抢夺了最佳黄金时间。

因为吃不好、休息不好,他们的身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透支,尤其是48岁的李振波,尽管自己已经饿到出虚汗,但还是把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了年轻的战士。

这15位将个人生死置之脑后的勇士们,搭建起了灾区和外界相联系的重要通道,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几乎没有语言可以形容。

3:

5月19日,15位战士接到撤回的命令,他们完满地、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下达的任务,并顺利地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中。

时至今日,15名勇士的事迹依然在广为流传,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国人。

当然,很多人也会关心地问,这15位战士的现状如何呢?他们都过着怎样的人生呢?其实他们的身份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人已经退伍,有的人依然在部队。

文章图片8

依然留在部队的有,李振波、李玉山、向海波、于亚宾和殷远,这其中李玉山已经是某营伞训主任、于亚宾已是空降兵某部引导队队长、殷远则是伞训“总教头”、向海波是某部连长,资历最老的李振波已经是空降兵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

退伍的分别是,任涛(主要跑长途运输)、王磊(家乡县职高的一名老师)、郭龙帅(就职于交通运输局)、雷志胜(就职于家乡街道办事处)、王君伟(人民警察)。

除此外,还有王磊、赵海东、刘文辉、刘志保,这四人退伍后,也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

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的军人本色都没有变,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事总是冲在前,真正地应了那句“退伍不褪色”。

文章图片9

2020年9月17日,空降兵成立70周年,15岁分居在各地的勇士们再次聚到了一起。

虽然距离救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12年,但是战友们坐到一起后,还是有说不完的话,曾经出生入死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相聚的最后,他们又留下了一张大合影,照片中的15年都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们依然眼神清澈,眉眼间透着一股正义感。

文章图片10

在2021年,15人中的9人再次回到了汶川,当地百姓夹道欢迎,有些老乡因为高兴、感恩而热泪盈眶。

大家欢聚在一起的场面,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民鱼水情”,而14年的舍命一跳,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如今四川多地又相继发生了地震,这一次冲锋在前的依然是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有的人手磨出了血泡、有些人因为高压作业出现了低血糖导致呕吐不止,有的人将头盔让给了老乡。

文章图片11

每当我们民族有 大灾大难时,冲在最前方的永远都是军人,别人都是远离灾区,他们却是逆向而行,这是使命,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信任。

有人问:“凭什么军人优先?”我想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答案,希望我们无论何时都能够记得军人的付出,继承他们的精神品质。

最后想说一句:只有敬佩、崇拜英勇的民族,才能长盛不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