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汝航:消失的记忆,八旬翁眼中的老重庆(1)

 故人旧事2020 2022-09-07 发布于重庆

                自        序

一个人到了老年,经历的事情多了,知道的事情也更多了,偶尔静下来,这些如浮云般的往事,常从脑际中跳出来,让我回味。

今年我已八十有三,到了耄耋之年,精气神也不足了,若要将这些往事都记述出来,那怕百万字也写不完。为了留下一些日渐消失的记忆,在儿女、挚友们的鼓励之下,断断续续地写出了这些不成章的感受。
我出生在“九.一八”那年,一出世就遇上抗日烽火,历经了重庆大轰炸和抗战的艰苦岁月;胜利后又遇上三年内战,特别是解放前夕的九二火灾,死里逃生捡条命来迎接解放。
解放后,我拥护共产党,参加了革命,虽说没有为人民为社会做下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自认为并未虚度此生。我当过干部,当过教师,做了一些份内的工作。在信仰上我热爱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政治上我当过区、市的人民代表,代表普通百姓干了点实事,说了点真话,群众肯定了我的工作成绩,我被评选为“优秀人民代表”,还曾获得过省的先进教师和特级教师的提名。退休后,我过着儿孙成行的安静日子,可以说能心安理得的安度晚年了。为了不致于得老年痴呆症,我不间断地出外旅游,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虽然身患多种老年疾病,什么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冠心病,这些都是一时半刻死不了人的病,总想还在有生之年干点什么,我没有遇到文王的机缘,算了,就奈活罢了。
我喜欢叶剑英元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的诗句,我要向他学习,在走不动的时候,记下这些如烟往事,留点时代消失了的记忆,来打发晚年的日子。我读了《托尔斯泰的晚年》,他一生印证了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过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今天最大的愿望,就是祈求世上的所有老人,都能得到幸福快乐和健康,包括我自己和我的老伴。
人人都热爱生养自己的故乡,我热爱重庆。我把记忆中的重庆复述出来,好像是一种责任,因为这片热土,它给我的太多太多。。。。。。。
我多么留恋这消失的记忆啊!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张汝航,重庆人,生于1931年。50年代中期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重庆清华中学(重庆市第九中学)、重庆第三十七中学任教。晚年投入成人高校教学,桃李满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