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展】风尚与变革(3):原来作为民国的打工人儿也得有证

 啾啾侠 2022-09-07 发布于北京

近期,3月啾啾侠发现了一场造诣颇高的展览,来自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因为发现地太晚,现在展览已结束😥。所以让啾啾侠带您情景再现。

展览分为三部分:“家庭与婚姻”、“服饰与身体”、“教育与职业”
上一期,啾啾侠带您详细游览第二部分。
【观展】风尚与变革(2):难以想象,布口袋一般的长袍衣+一双三寸金莲?
接下来,将继续带您从教育与职业看女性的独立与解放。







◆  ◆  ◆  ◆  ◆  

-教育与职业-

自古女性的教育备受禁锢,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更让“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主张占位主导,导致女性的才华和思想被埋没。

其实,古语所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本意是赞誉女性才华深藏,不张扬的品性。

经由后世不断地曲解,认为女性不应该接受教育,在家中相夫教子才是德贤。

更甚者反对女子识字,认为“妇人识字多诲淫”?啾啾侠认为简直是胡说八道!

民国 虎形围嘴(图片来源:展览第一部分)

封建社会压抑女性的才情,毒害女性的思想,却无法禁锢她们的双手和智慧。她们虽不能像男子一样胸怀壮志的施展,但也已做出举世瞩目的成绩。

清 画珐琅三羊开泰图 手炉
黑漆描金人物故事长方委角奁(lián)

以黑漆或朱漆为地,用金粉或银粉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奁内设一活动托盘,分为11个小格,内置骨质女红用品一套,有绕线板、针垫、钩针等。

比如在绣花技艺、缫丝、织布等各方面,女性的成绩都得到极高的赞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固有思想,迫使女性的劳仅限于家庭之内即便进入社会劳作,也较为底层

民国 粉彩耕织图 瓷板

据史料《宋代女子职业与生计》中记载,宋代女子涉足的职业分为四类:实业、杂役业、游艺业和妓业。不仅备受艰辛与凌辱,并且在权益和生计上也都得不到保障。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获得在中国办教会和学校的权利,这可谓是改变和启蒙女性思想的新道路。
很多女性纷纷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工作,迈入学堂,接受教育。
由于西方资本的涌入,大型工厂取代民间小作坊。鉴于女性长期在家中从事缫丝、纺织等劳作,19世纪70年代后期棉纺类工厂内出现【生产女工】,她们也成为新时代新兴职业女性的先遣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随着教会权的放开,教会主办的学校和医院不断兴起,女教师和女医务人员成为女性的又一大职业。
许多女医务人员在教会的资助下,获得出国学医的机会。这种资助形式,也成就中国最早期的一批女西医,比如:金雅妹、徐金英、石美玉、康德美等人。

石美玉(一排左二)与但福德医院医护人员毕业合影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903年,中国培养出号称“妇女界的梁启超”的张竹君,她也是“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的女西医师。
据《妇女杂志》统计,直至1919年,全国女医博士共有170人。

8张证书——民国女性打工人儿的职场路

民国时期,女性走入社会就业可谓是开天辟地的新局面。

本次展出文物中,就有一位来自安徽的女性打工人儿——杨先知。

杨先知女士,是一位非常普通且平凡的万千女性中的一员,但她的职业历程却完美契合本次展览的主题。

而跟随她职业生涯的8张证书,刚好成为那个时代普通女性接受教育、投身社会的缩影和代表。同时,也是【教育与职业】部分的看点之一!

【杨先知:短期小学教员师资训练班结业证明书】

1936年17岁的杨先知,从安徽省教育厅设立的黄麓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附设短期小学师资训练班结业。

随后加入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培训团,在后期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第八保育院担任教师。

【杨先知:国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证】

1944年进入国立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受聘于四维学校,任教期间因“教导儿童至为热心,成绩彪炳”而受到嘉许。(详见杨先知——奖励回单和奖励证明)

【杨先知:四维学校聘书】

1944-1945年,受聘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四维学校。1947年受聘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国民学校两所学校的聘书分别是半年的聘用期,其中还要求每周教学一千分钟。

【杨先知:奖励回单和奖励证明】

【杨先知:聘书和合格证书】

这8张证书是关于杨先知仅有的记载,再无其他信息资料,但却十分珍贵。与此同时,展览内还有一些零散的证书,记载着那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默默奋斗的痕迹。

虽然这一时期女性独立仅是开篇之举,可长期“男尊女卑”思想的根深蒂固,致使后期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并无根本的改变,但女性团体们也在不断地“斗争与变革”中前进。


革命女战士:何香凝之《菊花图》
曾是豪门公子嫌弃的名媛“大脚婆”,也是抨击封建束缚的女权先驱人,更是后人鲜为人知的革命女战士——何香凝,她“美术家”身份却很少有人知晓。

不同于文人墨客的寄情于山水之间,她将女性心中的坚韧与气节,全部酣畅淋漓地注入笔下。

何香凝《菊花图》局部展示

这幅《菊花图》本是何香凝赠送给柳非杞的礼物,可整个创作过程却十分曲折

由于柳非杞非常仰慕何香凝的画作,曾于1941年前后多次求画,却因时局动荡、战火纷飞,何香凝一直颠沛流离,直至1944年才完成创作。

1947年,柳非杞旅居苏州期间,将该画赠与友人以示纪念。而画作流转过程,被两人共同好友柳亚子记录在留白处

于这种有着确定来源和明晰流转过程的作品在市面上很少见到,很多何香凝的作品都已被收藏。
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一幅何香凝创作的《菊花图》,也是本次展览的另一看点。

本次展览可谓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内的一场“回家之旅”。此前,展览曾先后在无锡、桂林、昆明、上海等地展出,一路备受赞誉。

相较于前几次的展览,本次很多展品类别最为丰富,历时数年征集与收藏文物的一次集中展示,可谓是镇馆“宝藏”。
展览展出9成以上展品,且都是首次在京亮相。

民国 象牙微雕婴戏文字手串
手串18枚牙块组成,采用微雕技法。正面雕刻孩子扫撒庭院、踢毽、捕虫、击鼓、读书等场景。背面微雕《论语》全文。

清乾隆 剔红婴戏图漆盒
明 铜制侧卧童子
好啦~啾啾侠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让我们相约下一期~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