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二、四方面军长征中进行的著名战役战斗

 金华303 2022-09-07 发布于山东

文/欧阳青

文章图片1

徐向前(左)与叶剑英在陕北


红二方面军

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地区出发,踏上了长征之路。东南方向有澧水、沅江两道天然屏障,敌军想不到红军会从这里突围,就没有设重兵把守。

11月20日黄昏,红军先头部队红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在团长王烈、政委刘转连率领下,来到湘鄂川黔根据地以南的澧水边。王烈率领第一营组成偷渡突击队,实施渡江;同时派出侦察排在下游寻找合适偷渡地点。

突击队偷渡过江心时,被敌军发觉了。然而,敌军火力阻挡不了突击队,红军成功登岸,并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接着,第一营后续部队向南岸突击。正在这时,侦察排顺利地在下游四五里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水不深、流不急,且无敌军把守的徒涉点。于是,刘转连带领第二、三营迅速赶到下游,顺利过了江。然后顺南岸向上游攻击,与第一营会合,消灭了南岸敌人。这一仗,红军击溃敌李觉纵队1个团又1个营,赢得了初战的胜利。

半夜时分,红四十九团搭好浮桥,迎来了大部队。该团又马不停蹄,向南急行军100公里。

11月21日20时,红四十九团赶到沅江边的洞庭溪,采用突袭的方法,消灭守卫渡口的地方民团,顺利占领了渡口。

王烈命令先头排接着占领南边渡口。于是,红军先头排顾不上片刻休息,乘上木筏,悄悄渡到对岸,把南岸渡口的敌守军也解决了。接着,红军又把前来支援加强沅江防务的约1个营的敌人全部俘虏。

11月22日上午,贺龙率领红二、红六军团主力部队赶到,顺利地渡过沅江。红军突破了敌人两道封锁线后,继续向湘中挺进。

伏击将军山

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开辟了以黔西县、大定县和毕节县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以贺龙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敌人不甘失败,组成500人的所谓“敢死队”,从遵义出发,向黔西、大定和毕节进犯。红六军团获悉后,迅速在将军山部署兵力,占据有利地形,形成伏击圈。

将军山是大定通往毕节的要道,山下的七家田,是一片开阔而低洼的丘陵地带,四周群山环抱,是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2月19日清晨,敌“敢死队”向将军山进犯,10时许全部进入伏击圈。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一声令下,当场毙敌百余人。敌人被迫向雷打树高地撤退时,又遭红六军团另一支伏击部队的袭击。随后,敌军向东关林方向突围,正好被等在坡后的红军挡住了去路,除死者外,余者全部投降。

战斗结束后,萧克登上将军山,立即决定在山上做工事,准备严守阵地。几天后,郝梦龄纵队2个师10个团从将军山北侧发动进攻,万耀煌纵队1个师6个团主力从正面向将军山反扑。萧克命令部队隐藏在工事内,静等敌人逼近后,手榴弹一甩,一个反冲锋,敌人溃退。红军立即追击到国民党军主力展开地带,缴获100余支步枪、万余发子弹。萧克率领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在将军山下坚持7昼夜,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攻,后方机关及伤病员得到近20天休整,同时积极开展地方工作,补充新兵5000余人。

将军山一役,是红二、红六军团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对国民党军作战中出色的一次战役,以很小的牺牲,换来很大的胜利,虽不能挽回危局,但为转移赢得了时间,意义重大。

连克成徽两康四城

1936年7月5日,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在四川甘孜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9月7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哈达铺研究制定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计划,9月8日发布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并电告朱德、张国焘。决定以红六军为左纵队,红二军主力及红三十二军为中纵队,于11日全部出动,18日分别袭取两当、凤县和成县、徽县;红二军第六师为右路纵队,12日集中西固,配合中纵队袭取成县后北取康县、略阳,战役任务9月底完成,并预定徽县为全方面军临时后方地域。

9月11日起,红二方面军开始实施战役计划。进攻方向是国民党第三军王均部与川军孙震部的接合部。战役开始后,进展迅速。

左路纵队红六军沿礼县崖城、红河,徽县高桥等一线,向两当前进。9月17日,红六军进至徽县麻庄,之后分兵两路,红十八师取徽县;红十六师、红十七师进军两当。18日,红十八师从永宁出发后攻占了徽县。当日凌晨,红十六师、红十七师攻取两当,俘虏两当县保安队员和警察97人,缴获步枪200余支。

中路纵队红二军第四师和红三十二军的奔袭目标是成县。11日部队出发后,经理川、闾井,12日到达礼县的上坪、洮坪,14日经红口、茨坝进入西和县羌席乡江口,于17日抵达成县的纸坊镇等地,随后发起攻取成县的战斗,18日拂晓成功占领成县,全歼守城的敌王均部1个营,缴获长短枪300余支。红三十二军遂留守成县地区。红二军第四师后驻守徽县县城。

右路纵队红二军第六师,12日从宕昌县脚力铺出发后,进击康县,16日到达西和县太石河乡牙湾村。18日,主力红军翻越夹庆沟去武都隆兴,经甘泉、望子关等地。19日占领康县县城,之后东进,威逼陕西略阳县。随后,红六师第十六团和第十八团由略阳进至徽县,第十七团驻留康县。

9月25日,国民党军王均部第三十五旅及补充团,从武都出发,开始向成县反扑。26日,红三十二军及红二军第四师第十一团在成县以西的大船坝、小川镇一带迎敌。27日,红二方面军总部命令红二军第四师第十二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开往成县,与红三十二军在五龙山一带打伏击战。此役共毙伤敌数百名,俘虏300余人。战斗结束后,红三十二军和红二军移师徽县的红川一带。

成徽两康战役的胜利,使红二方面军获得了物资和兵源补充,为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四方面军

强渡嘉陵江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放弃川陕苏区,西渡嘉陵江。

嘉陵江沿途多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十分险峻。自广元至南部的嘉陵江西岸布置了川军邓锡侯部第二十八军、田颂尧部第二十九军共53个团,防线长达300余公里,凭险固守,企图将红军堵在江东岸。东岸地区除阆中外,均为红军控制。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确定了重点偷渡和多路突击相结合的渡江战法,以余天云、李先念的红三十军在中路为抢渡主力,从塔子山、石家坝一带渡江,然后直插剑阁、剑门关方向。以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领的率红三十一军为北路,渡江后抢占剑门关,然后防堵邓锡侯的川北之敌和胡宗南的陕敌;以陈海松的红九军为南路,攻击阆中南部,保障红三十军的南翼安全;以王宏坤的红四军为二梯队,担负战役展开的任务。总部炮兵营置于塔子山顶,火力掩护红三十军强渡。

3月28日夜,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一个团的突击队开始偷渡,当驶近对岸时,被守军发觉。红军突然发动攻击,一举压制了敌人火力,后续部队在炮火支援下强行登岸,全歼守军1个营,攻占滩头阵地。29日拂晓,川军出动一个师前来防堵,正与红八十八师主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而红八十九师也已渡江成功,从侧后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增援的敌军。与此同时,红三十一军于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一举攻占对岸险要阵地,击溃川军一个旅。红九军一部在阆中城北对岸涧溪口登岸,向南部县疾进;另一部于31日攻克阆中城。接着,红四军从苍溪渡江投入战斗,主力向梓潼方向发展,一部配合红九军南下。

渡江后,战役发展的关键则是夺取剑门关。川军邓锡侯部3个团在此防守,明碉暗堡密布。

王树声率红三十一军2个师与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一部担任主攻剑门关的任务。红军一路急行,对剑门关形成了三面包围。激战到傍晚,剑门关守军3个团被红军全歼。

剑门关被攻克后,红三十一军又乘胜于4月3日袭占昭化城,并以主力迅速推进至广元以北地区。红三十军一部向青川、平武挺进,阻击胡宗南部南下。川军则后撤到盐亭、梓潼、江油、中坝地区,再次组成防线。红四、红九军和红三十军主力,分别向江油、梓潼地区进攻,并于10日攻占梓潼城,前锋直逼中坝。

徐向前又制订了一个围城打援的计划。红九军和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兼程急赶,攻克中坝,包围了江油城。刘湘严令邓锡侯调动18个团,自绵阳出发来救江油。

4月14日,邓锡侯的援军进入伏击圈。很快,红军从四面发起冲锋,开始截断川军。江油城中的敌人也出动支援,但被红九军第二十七师截断歼灭。川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发动了凶猛的反扑,红四军和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联合奋战,连续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傍晚,红八十八师发起了反攻,而红九军第二十五师也向敌侧后猛插。红军15日占领江油。接着,红军于17日、18日连克中坝、彰明。

与此同时,红三十军和红三十一军一部沿白龙江而上,于10日攻克青川城,随即北上摩天岭,歼胡宗南部1个营,14日攻占平武城。红四军一部于21日克北川城。

至此,历时24天的强渡嘉陵江战役结束,红军歼灭国民党军12个团共1万余人,攻克县城9座,创造了红军战史上大规模强渡江河作战的范例,打开了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有利局面。

力克土门镇

1935年5月上旬,为了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在江油附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议决定,红军两大主力会合后,要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赤化川、康、陕、甘、青等省。很快,红四方面军所辖各部陆续撤离梓潼、剑阁、中坝、彰明等地,向北川、茂县一带进发。

涪江支流湔江,自西向东流贯北川县全境,形成一道几十里的河谷,称为北川河谷,是绵阳地区通往阿坝、茂县地区的军事要道。

茂县土门镇地处北川河谷中段,是东达北川、西进茂县的要隘。川军孙震派第二十九军第十一旅为先遣部队,进占北川河右岸伏泉山一带。随后,邓锡侯任命第二十八军第五师副师长兼第十三旅旅长陶凯为“剿共”指挥,以8个团兵力,驻守土门、干沟、观音梁子、土地岭等地,封锁隘口。

北川河谷是红四方面军西进的唯一通道,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发起土门战役。

5月1日,红八十九师进占墩上。2日,红九、红三十军主力抢渡湔江,于3日进占大垭口。4日,红八十八师围攻伏泉山。敌十一旅利用有利地形,以密集炮火阻挡红军的进攻。郑维山、熊厚发以红二六八团从正面进攻,红二六三团助攻,红二六五团迂回奇袭。天黑后,红二六五团从敌阵地之间的一条峡谷洼地向上攀登。凌晨3时,红二六五团跃上伏泉山主峰,守敌溃逃。

6日至12日,红四方面军逐步西进。红九、红三十、红四、红三十一军与敌军相继在大垭口、白家林、千佛山等阵地展开激战。14日拂晓,红四方面军第九、第三十军联合进攻土门,击溃陶凯部,夺取土门、干沟。

15日,红四方面军进占茂县。

18日,川军以近30个团的兵力发起进攻,被红军击退。22日,蒋介石命邓锡侯、孙震和第六路军总指挥王缵绪停止进攻,筑碉固守。

王树声指挥红军坚守伏泉山、千佛山、土门一线,直至7月14日全部撤离。

这次战役,摆脱了十几万川军的纠缠,对红军懋功(今四川小金县)会师和毛儿盖会议召开,起到了重要的策应作用。

文章图片2

红六军团部分领导人在占领湖南新化后合影。前排左三为王震,左五为萧克

强攻毛儿盖

1935年6月中旬,国民党军为了阻止已经会师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北上,派胡宗南所部27个团据守松潘、平武、文县一带地区。7月初,胡宗南部署了以侦察、警戒、游击为主的小股部队:一股南出至镇江关一带,据守岷江东岸,与红军对峙;一股西出至毛儿盖地区,为一个加强营的兵力。

毛儿盖是通往草地的重要通道,红军必须控制这个通道。为此,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一军团主力配属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担当前卫,迅速夺取毛儿盖,打开北上通道。

7月8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和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七团抵达毛儿盖,拔除守敌外围3个警戒哨,夜间向其第一、二连阵地进攻。守敌以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做依托固守,红军未克。红军便包围之。此后,守敌营长李日基将第一、二连撤回索花寺固守。

7月14日,红军向守敌发起总攻。激战中,守寺院大门的敌副营长和第一连连长被击毙。李日基连续急电胡宗南,请求支援。

7月15日夜,守敌被红军几乎全歼。最后,在求援无望的情况下,李日基又放火烧寺,并率部向寺院东北方突围。红军一边紧急扑火,一边迅速追击。16日,红一军团侦察连和红三十军二六八团两个连追击敌残部于腊子山以西25公里处,俘近百人。李日基趁机在混乱中率少数随从,经牟尼沟狼狈逃往松潘。在毛儿盖战斗中,红军俘李日基部400余人,缴获步枪200余支,轻机枪16挺,重机枪4挺,无线电台1部。

红军攻下毛儿盖,不仅获得了通往草地的通道和出发地,而且基本上控制了松潘以西小姓沟流域并在此间筹粮。

天芦名雅邛大苦战

红四方面军取得绥崇丹懋战役胜利后,决定乘胜南下,向成都平原进军。1935年10月20日,红军制定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

10月24日,战役正式开始。

王树声率中纵队从懋功出发,击溃杨森残部,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三县发起进攻。11月1日,中纵队一举攻占宝兴,乘胜进占灵关镇,连续打垮刘湘教导师之一个旅一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

与此同时,左、右两路纵队也从两翼日夜兼程,长驱疾进。陈海松率左纵队翻越夹金山后,于11月7日攻占大川场,歼灭邓锡侯部第七旅一部,前锋进抵邛崃县境。倪志亮率右纵队沿大渡河、金汤河南下,首先攻克西康金汤镇,继而下天全以西紫石关、大岗山,击溃刘湘模范师的一个旅,11月10日占天全城。右纵队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12日,芦山被攻克。右纵队的红三十二军南下荥经、汉源,掩护红四军继续向东进攻。

11月13日,战役进入第二阶段。红军综合各个方面的敌情,决定兵分南、北两路:由芦山以北70余公里的盐井、大川向东南进击的红军为北线,直攻邛崃县城;由芦山以东20余公里的名山地区向东北进击的红军为南线,直攻百丈关,然后北指邛崃。

13日清晨,南线红军以左翼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团为先锋,从五家口向百丈关西北的太和场、天车坡、夹关发起进攻。红九军第二十五师为中路以中峰镇及其以北的朱场、赵营一带为出发阵地,向北面的夹关挺进。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为右翼,从百丈关东南的蒙山进入青江堰沿总岗山麓向蒲江县挺进,直捣川军将领李家钰的指挥部。

至14日,红军一路过关夺隘,进展顺利。会集到一起的红军各部占领百丈关西北附近的观音场、张店子等地。红二十五师主力立即分两路向黑竹方向追击。右翼进击到蒲江县大兴场一线。北线红军相继占领油榨沱、水口场,先头部队已经抵达白鹤山,此地距离邛崃县城仅有3公里。16日左翼和中路红军攻占百丈镇,打退敌6个旅的反扑。然后沿百丈通邛崃大路攻击前进,至下午4时,相继占领黑竹、治安场、王店子。但攻势很快即在敌优势兵力的阻击下受挫。

18日拂晓,敌军10多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三面向红军突出于百丈地区5公里多长的弧形阵地反扑,从夹关方向增援来的川军向观音场攻击过来,与红二十五师激战在一起。挖断山西侧,川军在石桥坝向红军阵地发起攻击。红八十八师与优势之敌进行殊死搏斗。川军也向黑竹关的红九十三师阵地猛攻。激战两个小时,红军火力不足,被迫后撤到百丈关附近的挖断山一线。

19日,激烈的战斗达到顶点。百丈关东侧桥头,红三十军占据在川军修筑的碉堡群中,居高临下,川军一排排被打倒在水田里。激战至午后,川军增援部队源源而至。红军伤亡很大,双方在百丈镇以东对峙。

21日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做出决定:不能继续在名(山)、邛(崃)、大(邑)阵地上拼消耗,命令部队全线转移,到北起九顶山,南经天台山、五家口至名山的莲花山一线的山地据险防守。

22日,百丈关被川军突入。

百丈关失利,是张国焘南下由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红四方面军南下以来最激烈的、历时近一个月的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至此结束。

红二十五军

反击独树镇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开始长征。

长征一开始,红二十五军就遭到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11月23日,红二二五团、红二二四团、军直属队作为前梯队向伏牛山区进发。11月26日下午,前梯队冒雨雪进到南阳方城县独树镇附近,准备由七里岗通过许(昌)南(阳)公路。但国民党第四十军第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已先到达,占领了七里岗、砍山铺一线阵地。敌人发现红军后,立即发起猛烈进攻,并从两翼包抄过来。红二二四团的战士们手指冻僵,拉不开枪栓,被迫后撤。

在万分危急时,军政委吴焕先率红二二五团赶到阵前,指挥部队冲了上去。该团第二营连长韩先楚带领尖刀排冒着密集的火力,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搏斗。该团第一连指导员刘震和连长带领全连抢占一山头,连续打退国民党军5次冲击。在第5次反冲击时,连长牺牲,上级命令刘震代理连长指挥。经反复冲杀,全连仅剩40多人,但始终坚守阵地。副军长徐海东率领红二二三团跑步赶到,立即投入战斗。经过全军奋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当晚,红军趁风雨交加、天色黑暗,绕道突围疾行,经叶县保安寨附近通过许南公路,于27日进抵伏牛山东麓。

奔袭荆紫关

1935年6月初,红二十五军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鄂豫陕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方针。副军长徐海东谈了具体作战方案,中共鄂豫陕省委与会同志一致赞同他的建议。

6月初,徐海东带领手枪团走在全军的前头,按照预定路线,跳出敌人包围圈,先向北,又向南,再转东南,拖着敌人走。红二二五团三营营长韩先楚率部由郧西二天门地区出发,向北直插商县、雒南地区,继而调头向东南疾进。6月15日,红二十五军决定继续向东南行动,奔袭至河南省淅川县境内的荆紫关,并派红二二五团在荆紫关西北马蹄店扼守隘路,阻击尾追的国民党军。

荆紫关为鄂豫陕三省边界要地,境贯丹江,道扼隘口。荆紫关有国民党军第四十四师后方临时补给站,并有民团1个营驻守。为出其不意,15日16时,手枪团化装成国民党军第四十四师部队,通过敌人封锁线,一夜急行军60余公里,于16日午前到达荆紫关,并迅速逼近城下。守军发觉后,急闭城门进行阻击。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三团火速赶到,搭人梯强行登上城头,一举打垮守敌一个营,活捉萧之楚师的军需长,全歼守军200余人,缴获了大量物资,占领荆紫关全城。随后,国民党军第六十七军3个师,第四十四师和陕军警备旅向荆紫关“追剿”过来。红二十五军在荆紫关补充之后,于16日当晚又开始了急行军。25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山阳县黑山街一带,隐蔽待机歼敌。


责编:王喻

编审:郑国伟

制作:王喻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