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实“双减”政策何以破解新难题

 木香草堂 2022-09-08 发布于辽宁

时值国家出台并实施“双减”政策一周年之际,主流媒体纷纷晒出一年来的“成绩单”。从所公布的信息来看,成效是显著的,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等反响良好。与此同时,又看到近期教育部部署开展校外培训“监管护苗”暑期专项行动的报道,随之各省市也宣布组织开展以“强化培训监管 守护快乐暑假”为主题的校外培训“监管护苗”专项活动。

中小学放暑假仅仅过去20天左右的时间,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几乎同步部署开展校外培训“监管护苗”专项行动,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开展校外培训“监管护苗”专项行动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整顿规范及“双减”基础性成效。第二是目前校外培训市场出现了花样较多的或公开或隐形的违规现象。

中小学放暑假以来,从自媒体上不时可以看到反映各地中小学校校外培训市场出现的诸多现象。有培训机构办班补课的,有一些学校自行补课的,更多的是出现比较隐蔽、“家庭式”、“作坊式”“一对一”式等隐型的补课现象。如果从参与参加多样化培训现象和内容形式来看,小学生大都选择参加兴趣特长等非学科类培训,而初中高中学生选择参加的培训基本上还是以学科为主。如果从存在的问题角度去分析,应该主要是国家省市明令禁止的学科类培训活动以多样化形式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非学科类培训政策文件是允许的,但收费偏高等是主要问题。

为何到了暑假已经整顿并有成效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活动会出现“复燃““抬头”现象?其原因也不难理解。一是暑假时间长,学生家长均认为应该做点什么,不可能只休闲娱乐;二是中学生无法回避的是要参加中考高考,不学习不参与学科的培训怎么能行?三是管理部门对暑假校外培训机构及其它形式的培训中出现的可能性行为应对不是很及时、很到位,特别是面对隐形培训的存在,管理至今没有有效的举措;四是一些培训机构、学校心存侥幸,沿用“利用”和“打擦边球”的伎俩,浑水摸鱼。

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发现暑假中校外培训市场出现不应有的现象问题,及时果断部署,采取措施,引导整顿规范纠正是必须的,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面对“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确实需要管理部门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了。大家知道,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实施以后,各地采取了“雷霆”式手段,在较短时期内,使各地近乎疯狂的校外学科类培训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也使之成为“双减”工作见效快、收效显的成果。但随着大规模公开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活动被禁止之后,随之又出现隐形式的学科类培训现象。虽然各级管理部门采取了措施进行治理,但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到了暑假表现得更加明显了。如何加强对隐形的、游击式的校外学科类培训行为的管理?这是个比较棘手和有难度的问题。近期从自媒体上看到有人建议,管理部门不妨学习借鉴各地疫情防控的模式做法,即采用大数据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我看这种技术手段是可以尝试运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个人违规行为的针对性管控,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多方联动,长效化监督,可能效果会更理想一点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