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到了晚上,你对孩子发脾气的概论会上升?|豆爸读书会·126

 亲子学乐 2022-09-08 发布于河南

全文音频

欢迎来到豆爸读书会,每周四在亲子学乐公众号更新首发。

问一个问题,你还记得早上睁开眼做的第一个选择是什么吗?是继续睡个懒觉还是起来学习锻炼?还是早餐吃什么?

我们每天会面临数不清的选择,有些选择甚至可以改变一生。但是许多重要的选择却被人们冠之以直觉二字来草率决定,过后又追悔莫及。事实上,你只需要多学一点决策知识,了解一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行为陷阱,你的选择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本由长江商学院的朱睿教授编写的《决策的逻辑: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就是普通人了解决策背后逻辑的一个视觉窗口。

本书聚焦生活中大家普遍关心,也是最容易犯错的问题,用许多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带你探究决策背后存在的行为心理学。

改变并不难,也许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机会,一起来试一试吧。

是谁在帮我们做决定?

先来一个小测试,已知5部机器制造5件产品需要5分钟,那么,100部机器制造100件机器需要多少分钟?

你的答案是什么,100分钟?对吗?但是仔细想一想便会发现其中的不妥。

为什么你的脑子里第一闪现的是这个答案,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人脑的双系统理论。我们的大脑里存在两套决定机制,分别由系统1和系统2管理。

系统1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他年轻易冲动,做决策时喜欢依赖简单的信息和周围熟悉的事物快速得出答案。

这种决策机制是有道理的,因为它高效又迅速,不费太多力气,同时自动和过往经历建立联系让你觉得世界是可以被解释的,所以系统1是人类在自然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合理系统。

我们生活中80%以上的决策都是依靠系统1来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上面那个问题中你会很自然地想到100那个答案。

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也是在让你避开系统1这个调皮的孩子,的确 ,在一些重大决定面前,不可以仅仅只依靠这个简单高效却又容易失误的系统1。

这时候,系统2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系统2像个深思熟虑但又精力有限的老人,他擅长做理性的分析,三思而后行是他的优良品德。回到刚才的问题,在过滤完100这个错误答案后,系统2开始用统计和理性地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得出5这个答案。

但是系统2消耗的能量太大,我们不可能24小时都在用系统2做决定,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晚上,你对孩子发脾气的概论会上升,因为一天下来你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调动系统2工作了。

系统1和系统2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我们遇到的所有决定。

决策过程中的三个影响因素

既然系统1年轻又容易冲动,生活中80%的决策又靠他完成,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失误率吗?

这就不得不提到最容易迷惑系统1的三个因素。它们分别是情绪、思维方式以及环境。

先说情绪,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谣言满天飞的现象存在呢?思虑过后明显漏洞满满的信息,当时却还是一头脑的选择了相信。

书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研究人员就信息的传播而言,让谣言和真实信息进行了一场对弈。

结果大出所料,谣言被转发的概论比真实信息高出了70%,一条真新闻很少会被转发超过1000次,但排名居前1%的假新闻甚至可以被转发10万次。

同时假新闻的传播速度也比真实新闻高出一大截,同样是传给1500个人,真新闻需要的时间是假新闻的6倍。

在这场对弈中,为什么真实信息输得一败涂地?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原因后,得出了谣言获胜的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这类信息都具有很明显的新鲜感,通俗地说就是内容越离谱,传播速度越快。二是它会让你产生很强烈的情绪,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越让人愤怒和激动的信息,越容易让你有想和人分享的欲望。

明白了这些后,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书里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必须得意识到影响我们做决策的信息并不是客观而全面的,应该辩证地筛选和对待。

此外,还可以从权威官方的渠道获取信息,在我们浏览公众号和朋友圈时,脑子里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日积月累如此,影响就能渗透进你的生活。

接下来要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思维方式。首先你得知道,不仅我们走路时喜欢抄小道,选择路线最短的捷径,我们的思维也如此。

思维很懒惰,它喜欢根据现有的经验最快速地做出决定,而不愿进一步加工审视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

下面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验证此刻你的思维是否在走捷径。

请你猜一下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死于自杀的人多还是死于他杀的人多?

是不是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他杀呢?事实完全相反,根据2017年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因自杀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79万,而因他杀导致的死亡人数则为40万。

那为什么我们的反应最开始是他杀?因为他杀被媒体曝光的概论更大,我们每天接受到的很多消息都是从新闻媒体上了解的,媒体选择给你看什么很大程度上会给你形成一个固有的印象,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

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则喜欢将问题与周围发生的事建立联系,最后推出和你看到的事情相似的答案。

最后要说的就是环境因素了。现在试想一下这个场景:你走在一条非常干净的马路上,手上拿着刚喝完的饮料瓶,面对没有一点垃圾的马路,这时候你会选择把垃圾扔地上,还是继续走下去寻找垃圾桶?

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这就是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破窗效应’,它指的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会对人起到示范作用。

比如闯红绿灯和排队买票,当你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有序地等待时,你会很自然地加入这个队列,但当大家都开始违反规范时,你会很容易被牵制着执行一样的行为。

没有人生活在一个孤岛,你做的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双手在助推着它的产生,身边的人和事都与这个决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破窗效应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对此,作者从自身和企业等多个角度出发分别给出了建议。

比如个人,当你在做你擅长的事情时,你可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种思想的碰撞可以带来灵感。但如果你在做你不擅长的事,这时候你要多争取独处的空间,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尽量锻炼自己不受外界干扰的定力,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跳舞吧,就像没人看着一样’。

其次,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如果不及时补救,就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如果你是公司老板,部门负责人或领导者,一定不能忽略那些微小的不良行为,因为它极有可能助长燎原的星火之势。

该不该相信直觉?

到这,我们明白了完成决策的主力军——系统1的工作机制,以及最容易迷惑系统1的三个重要因素。

说了这么多,有人就要问了,活了这么多年,直觉不仅是经验, 更是自己在不断试错过程中得出来的宝贵经验啊,怎么就不能靠直接来做决定了呢?

其实,我们所说的直觉有两类区分,在自然决策理论里,基于经验和技能的直觉信任值很高,比如象棋大师和消防队队长等。

象棋大师在记忆了上万种棋局后,所形成的思维已经在大脑和肌肉里建立了链接,能快速从记忆里调取相同的棋局。消防队长也在无数次的演练和实操过程中形成了快速做出判决的能力。

另一类则是行为经济学上的“直觉”,它指的是基于简化决策、偏见诱导出的直觉,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容易被虚假信息带动而不加判断。由此可见,基于经验和技能的直觉是值得信任的,而行为经济学定义的直觉会误导我们。

那如何培养这种可信任度高的直觉?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首先必须环境足够规律,比如,棋局的基本规则就不会有太大变化。其次还应该有大量的练习并及时甄别错误,尝试反馈和调整方案。

结语

到这,咱们这本书基本上就介绍完了。我们的一生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在过去,有许多令自己追悔莫及的选择,逝者不可追, 但在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更辽阔的选择和机会。

选择会伴随我们一生,何不多给自己一点机会,去认识这些每日如影如随跟着我们的东西呢?去看一看它们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也许改变只需一步,距离你避开那个错误,只需这一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