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一剑:郑州高新区的新价值时代

 方塘智库 2022-09-08 发布于河南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一】

郑州高新区怎么了?

公开的数据显示,郑州高新区今年上半年GDP增速竟然是负0.7%,不仅低于所在郑州市的GDP增速(2.5%),也低于河南省(3.1%)和全国(2.5%)的GDP增速。
作为河南省起步最早、经济实力最强、品牌影响力最大、科创资源集聚度最高的国家高新区,在稳增长成为从国家到省域到城市最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尤其是全国很多高新区大多经历着逆势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的背景下,这样的经济增速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数据,更不是郑州高新区、郑州市和河南省所愿意看到。
对此,郑州高新区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是,主要是“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消费和贸易下拉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该负责人也提到,今年上半年,郑州高新区“全区经济工作也有亮点、有起色,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50.3%,超目标任务2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6%,高于郑州市5.1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郑州高新区的其它经济数据也可以用全线飘红来形容。公开的资料显示,上半年,郑州高新区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54家,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80.5%,全市占比37.4%,全省占比16.7%;新增市科技型企业备案358家,完成市定任务79.6%,全市占比29.1%,累计3503家;申报2022年第一批高企,通过专家评审421家,全市占比37.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84%,高于全市25个百分点。
上半年项目建设也获得了稳步推进,共谋划申报专项债项目24个,总投资323亿元,专项债资金需求约90.4亿元,已发行8个项目、16.8亿元,支出5.32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投资完成比例56.2%。纳入省、市、县级“四保”白名单重点项目71个。
另外,上半年郑州高新区企业培育效果凸显,格力、汉威、思维、机械所等4家企业认定为2022年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全市占比23.5%;辉煌等6家企业认定为2022年河南省制造业重点培育头雁企业,全市占比20%;新增佛光发电等9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全市占比32%,累计176家,全市占比31%;推荐100家企业申报郑州市高新技术创新“双百”企业。
还有投资方面,郑州高新区上半年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完成45.6亿元,增速4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0家,数量占比85.8%,工业增加值规模占比达到61.2%;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相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57.3亿元,同比增长21.4%。
一边是各项创新发展指标的高歌猛进,一边却是经济增速下滑的暗流隐忧,这就是让外界感到好奇的地方。
不仅如此,如果全面了解一下郑州高新区的发展历史和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情况的话,对此结果可能会让更多人感到有些不解,或者说好奇。
公开的资料显示,郑州高新区是1988年河南省启动筹建的第一个开发区,也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还是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等。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曾位列第17名。
如果说这些还无法很好地具体体现郑州高新区科创硬实力的话,更直接的相关数据包括:在其管辖的99平方公里区域内,拥有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4所一本高校,设有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7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22家国家级孵化载体,381家省部级以上研发机构和893个省市级以上科研平台,累计形成18家上市公司、78家新三板企业、764家四板企业、1488家高新技术企业、24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00家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入指认证企业。
此外,郑州高新区汇集院士21人(含驻区院士13人,外籍院士5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1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各类科技人才突破10万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调查结果,该区常住人口54.6万人,其中,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46.5%,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密度中部领先。以前有个段子说,在北京中关村,如果一根电线杆倒了,砸着10个人,可能有8个都是教授。那么,在郑州高新区,如果一根电线杆倒了,砸着10个人,8个都是大学毕业的人,概率还是非常高的。
还有能够直接体现一个地区和城市创新水平和实力的专利情况。
2021年,郑州高新区新增河南省知识产权强企17家,总量占河南全省10.5%、郑州全市40.9%;发明专利授权1629件,同比增长49.9%;PCT专利申请量43件,同比增长95.5%;高价值发明专利量拥有量达2435件,占郑州市30.1%;累计获中国专利奖29个,累计培育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5家,高价值专利组合9个。
2022年1月至6月,郑州高新区专利授权6347件,同比增长3.2%,其中发明专利1043件,同比增长31.7%。
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郑州高新区专利申请量连续6年破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保持全郑州市领先,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40件,全国领先。
在我们看来,这些指标或许与全国排名前五的国家高新区相比并不凸显,但在河南省内,包括与郑州市其它区域相比,其科创资源集聚程度和高职人才的数量及密度,其优势绝对是碾压级的。
但正是这样一个区域,却突然遭遇了经济增长的突然下滑(2021年的经济增速还在6%以上)。所以,由此引发外界的更多讨论和质疑甚至嘲讽也算是很正常的。
不过,在我们看来,在房地产业及相关的建筑业遭遇全国性、行业性和历史性的大调整,以及受到疫情影响消费遭遇严重打击的背景下,对郑州高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带来如此大的冲击,首先应该引起重视并给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可能还真不是对该区既有的科创资源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甚至否定的问题,也不是对该区重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发展的策略进行批判的问题,而是要全面、系统、务实和历史的反思该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对非高新技术产业依赖度过高的问题,并要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尽快提出相应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毕竟,在房地产市场比较好的时候,对于地方发展和地方决策者来讲,抢抓行业和市场周期红利,快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本身也谈不上有什么大错,很多城市和地区也都是靠抢抓这种周期性的红利发展起来的。
更何况,直到目前,从一个现代化城市或片区发展的角度来看,郑州高新区的商务办公、商业空间和生活服务配套,依然存在短板,并与高新区新阶段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所谓的郑州高新区转型发展中,依然需要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有大的突破,不然,会让该区在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相关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处于被动局面,甚至会面临区域内既有的优秀企业和产业外迁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郑州高新区也需要迫切的解决“有行业优秀的上市企业但尚未构建起强势的产业集群,有较多的创新孵化载体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生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但尚未转化为联动区域内外部、串联产业上下游、跨界行业彼此间的行动者网络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依然处于需要放量做大、追赶超越阶段的郑州高新区,才可能有效化解来自以房地产和建筑业为代表的行业下行所带来的历史性冲击的影响,尽快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平稳过渡,并为其“努力打造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高新力量”目标的实现提供足够的支撑。
【二】
在我们看来,站在新的时代、产业、区域、城市甚至政治和社会变革的节点来看,郑州高新区新一轮的转型发展和全国其它国家高新区以及所有城市一样,依然有很多关键性问题待解,并可能通过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的求解,在已经开启的新的全球区域和城市大分化周期中,找到并确立自己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乃至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受篇幅所限,在此仅就与郑州高新区新一轮转型发展具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做出相关分析和建议。
一是前面提到的现有经济和产业结构中对房地产和建筑业依赖度过大的问题,但也正像前面提到的,对该问题的解决不是要通过大幅度的压缩和打压该产业来降低依赖度,而是要靠增量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稳增长甚至是实现快增长与调结构真正统一起来。
具体到产业发展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又直接牵涉到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选择什么产业的问题,二是如何在一个区域内发展所选择产业的问题。
对于前者,在我们看来,除了要看现在高新区有什么产业外,更要基于对全球性技术变革、发展议题以及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的综合洞察,勇敢的求新求变,以换道超车的逻辑来看待区域产业的选择——面对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带来的区域机会窗口的开启,对新兴产业的承接、孵化和集聚,将成为所有致力于在新一轮全球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城市的必然选择。
比如,目前已经明显表现出对区域和城市强大带动作用的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零售、云计算等产业,以及目前还没有完全展现出对区域和城市强大带动作用的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环境治理、元宇宙等。
这些产业共同的特点看似是都对系统性技术创新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的发展都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甚至是存亡,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这些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才会爆发出巨大的市场增量,引领这些产业发展的企业及其背后的产业集群才能深刻的影响甚至定义一个区域和城市在全球城市格局中的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郑州高新区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图景依然有进一步调整和细化的空间,并在接下来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创新载体搭建、主题园区建设、政策体系设计、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回应和安排。
对于“如何在一个区域内发展所选择产业的问题”,我们觉得郑州高新区和郑州市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且河南省有关部门也在省级层面进行了统筹推进——河南省“组织实施了以产业链整体谋划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项,将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深度耦合,推动全省科研项目从注重点的突破向产业化链条布局的转变”。
前一段在郑州举办并引发广泛关注的世界传感器大会及其背后郑州高新区、郑州市和河南省对传感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图谋,就是典型的案例,有兴趣的可以具体搜集相关资料看一下。
在我们看来,针对一个既定的或者预期的产业选择,如何在一个区域和城市实现集群化甚至生态化的发展,该案例提供了很具体的实操层面的借鉴。当然,如果说还有什么建议的话,我们觉得郑州市基于现有的在传感器领域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其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的打造,瞄准的产业维度和价值诉求,或许可以再提升一下,将产业集群的构建逻辑和价值诉求放大到智慧城市或万物互联的层面,如此以来,才能真正的将传感器产业做到“能深刻的影响甚至定义一个区域和城市在全球城市格局中的地位”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匹配大省河南和大城郑州的前瞻三十年的战略思考和发展目标。而且,如果仅就传感器来构建传感器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恰恰会限制传感器产业的发展节奏和创新空间。
二是关于目前郑州市和郑州高新区正在推进的空间扩容及其背后更具本质性的郑州高新区发展腹地拓展和创新资源集散的问题。公开的消息显示,8月23日,郑州市召开了区域合作共建工作推进会,会上,郑州经开区与中牟县、郑州高新区与荥阳市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按照此协议,荥阳的高村和广武两个乡镇,将成为郑州高新区与荥阳市的共建区域。
郑州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解释称,合作双方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并不能理解为开发区简单的扩区,郑州高新区与荥阳市在合作共建区域,开发区被赋予的是经济职能,如产业规划、企业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教育、文化、民政、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社会管理职能仍由荥阳市负责,双方最终达到一种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效果,“这种模式也算是郑州一种新的探索”。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指出,区域合作共建是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并明确提出,合作共建区“要聚焦产业、集约发展,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作为着力点,明确主导产业定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加强闲置土地专项治理,更好承接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要合理分账、收益共享,充分调动市县和开发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切实把区域合作共建的体系做实、体制理顺、流程细化,实现平稳过渡、良性发展。要权责一致、联动共建,坚持'谁受益、谁付出、谁担责’,确保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相关的数据显示,郑州高新区辖区面积为99平方公里,高村、广武两地加起来为272.43平方公里,是高新区的2.8倍。很显然,虽然这种区域共建模式与此前曾引发外界持续而广泛关注的郑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有明显的区别,但在客观上,也毫无疑问地扩展了郑州高新区的发展腾挪空间,势必对该区新一轮的战略转型产生直接的影响。
此外,具目前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该合作共建区基本上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为郑州高新区积极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的战略意图明显,尤其是针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化落地、生态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从郑州高新区发展空间腾挪的角度看,还是从共建区的产业导向来看,这一合作模式都具有充分的战略合理性和市场合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对此前郑州高新区区域拓展步伐相对滞后的一种弥补。但是,基于前面提到的郑州高新区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的转型问题和转型瓶颈甚至是转型陷阱来看,仅有这种合作共建模式是不够,比这种直接的合作共建区的拓展更具根本性的问题是郑州高新区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发展腹地和服务辐射半径的拓展问题。
从既有的全球创新型经济体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规律来看,其做大做强的逻辑和路径并非完全依赖于其直接建设、运营或管理的城市或区域空间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其创新红利能够外溢到多大的范围,更直接的说就是,其能够在多大范围内收取到创新租金。
这种创新租金的获取是多维度的,既可以体现为区域内创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外销所获得的收益,也可以表现为区域内的金融和投资机构在区域外的投资收益。从区域和城市层面而言,主要体现为通过自己的品牌背书、组织协调或直接的资源配置,能够服务到哪些地区和哪里的消费者,以获得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服务收益,并推动区域内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团队的快速成长,尽快实现“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目标。
在此逻辑之下,郑州高新区快速做大做强的路径,不仅包括实际运营的产业和城市空间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让其自身或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和机构,成为集散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平台和枢纽,让郑州高新区不仅是郑州高新区和郑州市的高新区,还要是河南省的、全国的甚至全球的郑州高新区。到那个时候,郑州高新区的“亩均产值”才能达成更高的目标,并这就意味着,郑州高新区没有必要完全从其直接运营的区域范围内思考产业发展梯度转移的问题和产业集群的构建问题,尤其是在正遭遇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直接冲击的背景下,更是应该优先考虑既有空间的迭代更新和适配于全球产业、城市和科创竞争需求的策略安排,从而以更具前沿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模式、营造模式、运营模式和治理模式来应对其存量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
在我们看来,从产业和城市发展阶段来看,郑州高新区已经到了集聚和外溢同步发生的阶段,而在这个集聚和外溢周期叠加的过程中,郑州高新区尤其需要思考其在创新资源尤其是科创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和配置过程中的枢纽地位的确立和集散价值的发挥,而这也将是郑州高新区以及全国很多高新区,在新的发展阶段能否真正脱颖而出,并以枢纽性地标的姿态和标签进入全国乃至全球科创地理、产业地理和城市地理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此前提出的“郑州高新区的新价值时代”这一概念和洞察的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编审:张梦欣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