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5周 | 圆括号:界线 (上)

 学院2009 2022-09-08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咱们结伴用心生活 结伴用心生活 2021-04-03 08:00

图片

重要提示:

2021年春季用心生活父母群《活得更宽阔》10周课程内容,每周六早上8:00更新,欢迎关注,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启发和收获哦。

第五周 圆括号:界线(上).mp3音频:00:0022:12

睿欣老师|文

01

自从写了《理家理心》后,偶尔会有人告诉我,她没办法整理,因为每次栽进那爆炸的衣橱或抽屉,就觉得这也想留,那也想要。还有朋友告诉我,她站在很凌乱、到处都是东西的房间门口,感到心慌,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动手。

我有时候会建议她们找些容器,先把东西放到容器里,但是她们很快又会愁眉苦脸地来汇报:“容器满了,溢出来了……”

“溢出来的时候就知道应该扔啦!容器就是你的界线,先把界线划出来,才能强迫自己只留着该留的东西。”我答。

喔!她们抓抓头皮。

然后她们又回来了,说:“我想了想,要取舍太难了,是不是要买个大一点的橱子、柜子、书架什么的来收纳?”

“真的喔!说不定是房子太小了?也许该换个房子?”我笑着问。

失去界线,人经验到的从来不是更大的空间,而是更动弹不得的限制。

1992年,亨利·克劳德博士和约翰·汤森德博士写的《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横扫美国,紧跟着翻译本进入全世界不同国家,近30年来,销售已经超过500万本。“界线”这个名词仿佛是从心理学家中间传漏的球,滚入了凡间,开始被人丢来扔去。

“设立界线”,这件事在不同的关系里被讨论,许多人如梦初醒,过去以为亲密关系里不应该分得太清楚,结果,没有界线的关系经常带来的不是深厚的情感,而是彼此捆绑的纠缠。

尤其对咱们华人,“界线”听起来就伤感情,在我们的关系互动里,通常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提到“底线”。谈界线,似乎是走入决裂的一个前奏。

周遭越来越多人发现,原来他们在关系上一直受煎熬,是因为没有界线,也不懂如何设立界线。接下来操练了一番工夫之后,有更多的问题被掀开来:如何定界线?怎样的界线才是健康的界线?如何执行界线?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代里,“划分界线”是否成为另外一个活得更自我的方式?

亨利·克劳德博士和约翰·汤森德博士显然也收到不少询问的信,是有关实际应用方面的界线难题。于是他们又开始出版为婚姻、约会、青少年、孩童立界线的书,帮助读者在特定的范围里学习界线的功课。

当然,除了这两个作者,其他有关界线的书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人生里实在有太多问题都和界线有关,工作狂、情绪勒索、上瘾、脏乱、关系掌控,似乎讲得出来的都可以和界线沾上边。 

饮食没界线会胖,花钱没界线会破产,工作没界线会伤害婚姻还会过劳死,话语没界线会让人讨厌。这个主题越重要,越让人想要靠近和花力气去理解,就越难掌握。

图片

说到界线,李芬已经立定心志要实行在自己身上。

她确定了衣橱就只有那么大,装不了的就扔;书架就那几个,想买新书就要送走旧书;和丈夫也说好了,自己每周需要的休息日,他必须想办法带孩子,或是安排人来照顾孩子。

对婚后还是常常询问她金钱状况,时不时会批评她和丈夫的用钱方式,逼她要怎么存私房钱的妈妈,李芬也很直接地表达了:以后不希望她再介入,自己也不会在她问起时回答任何问题。

然后她真的很努力把该扔的扔,该捐的捐,也尽量克制小心,买前三思,进来新的之前,必先除旧,还算计着把书架一层当成两层使用。可是看到孩子成长中,网上那么多非读不可的书,她总觉得不买对不起孩子。自己也是爱读书的人,所以家里的书架才会像座倒塌的楼,虽然尽可能节制把书架空间留给孩子,但还是免不了要买;而读过的书,又舍不得给出去,总觉得还会再读一遍两遍。

婆婆看到她把衣服整理出来要捐出去,直摇头说她浪费。

经过一番挣扎,丈夫终于答应周日去教会做完礼拜之后,李芬可以拥有自己的“休假”。第一次,在教堂外面看着丈夫牵着两个孩子的手远去时,她竟然掉下眼泪,觉得自己好像踩在云上面似的,轻飘飘。她在离家不远的百货公司里走来走去,什么也没买,觉得一切都不像真的。之后,她开始计划每周这时候自己可以做什么,小笔记本上写了好多点子,她好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想一口吃成胖子。

但她才休息了几次,有一天丈夫带孩子时看手机,结果两个孩子玩得太猛,老二撞到墙角,紧急送到医院缝了几针。

接到通知时,她正坐在咖啡屋和闺蜜谈心,飞奔回家的路上心里有很多自责,甚至想到这种休假的要求太自私,“也许上帝用这件事来告诉我,界线设立错了?孩子就这几年在身边而已,我是否应该好好守护他们,等他们长大以后再好好休假呢?”她在车上边哭边问。

图片

李芬对妈妈的界线设立算是最成功的吧。虽然妈妈为此跟她撂狠话:你以后要是出了什么事缺钱,不要来找我们,我们老了没能力帮你了。还一个月都不跟女儿说话,也不回她微信。

可是之后,妈妈让步了,真的在话语上开始小心翼翼,也不谈钱的事,偶尔话到嘴边,吞得很不自然,还是吞下。

本来这是李芬从前梦寐以求的结果,但不知为何,李芬现在每次回娘家时,看到妈妈买了好多东西要给自己带回去时,心里都会感到亏欠。原本那种“打胜仗”的兴奋完全没有了,她更多想到的是妈妈对自己的操心,全然是怕独生女婚后生活过得不够宽裕,而自己当初为了要设立界线,语气态度用语都强硬到非常“狠”。

“你妈只是想确定你过得好,不是要侵犯你的家庭隐私。”连沉默的爸爸都用微信提醒她。

对于界线设立和执行,李芬觉得概念上很同意,这也是为何当初她学习了之后,会积极地想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操练。但实际去行时,界线要划出来容易,不涂涂改改却很难。

比方最近一个朋友群里谈到家中书满为患的事,她原本颇得意地分享自己实行界线,坚持书柜有多少空间就留多少书的原则,结果好几个人回应类似的话:哎呀,书就是智慧财富,孩子就是要被书环绕着长大,你限制什么呢?再去买个书架,弄几个箱子,房子挤一点有什么关系?

这话让她又怀疑自己的界线有问题,设错了,应该改变。就这样,从对一个界线的怀疑转到另一个,每天都在想界线,但每条界线都可以动来动去,拦不住什么,给不出一个真正固定的轮廓,她仍然像从前一般困惑,而且加上绑手绑脚。

图片

02

雅仨·布朗博士(Dr. Asa Don Brown)说:简单解释,界线,就是人对个人空间的认可。

换句话说,界线似乎是一种限制,却带来了真正空间的拥有。

尽管梦想无边,但时间很有限;潜力无穷,身体却常会累。一个把自己当成“无限”去挥霍时间、体力、情感的人,绝对不是宽阔的人。一个站在跑道起点的人,倘若看不到跑道的边界,也看不到终点线,他怎么冲呢?怎么发挥速度的威力呢?

然而,我们通常想要设立界线,只是为了抗议他人,从眼前的混乱中解套,为了拒绝被侵犯,而不是因为要表达自己的理念和原则,让自己活得更有轮廓。

我们只想透过“界线”这个名词去向人说“No”,却往往不知道自己的“Yes”是什么。

的确,界线可以保护自己,但如果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也可能只是围起了一个自我的城墙;城墙限制了别人,也限制了自己,这些界线并没有让自己活得更自在,更丰盛。

标点符号里有一种叫做圆括号,写文章时用来将一个词加以解释,或是补充说明。当一句话或一个词不足以讲清楚时,运用圆括号,可以让作者有机会讲得更明白透彻。

圆括号能够把一个词规范清楚,透过“它是什么”来让读者知道“它不是什么”;所以除了解释,更有澄清的功能。

圆括号像手套,需要一对才起作用。如果有人开始了前圆括,却始终没有放上后圆括,那里面的内容就会越解释越混乱;反之,突然看到后圆括却没有前圆括,也会让人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些话到底从何说起。

这多么像界线。

界线也需要有一个对的起点和一个适当的终点,才能把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传递清晰。

有人风风火火地设立界线,却没有好好地把后门关上:

“我要你早点回来,跟我换个手带孩子。”全时间待在家的妻子对丈夫说。

早点?是晚上七点,还是八点九点?是每天,还是一周三天?这种界线不清不楚,就是没有后圆括。

也有人在血气中抛界线:

“你不可以用手机了!”妈妈气急败坏地对儿子说。

这种一时发作,没有好好地把界线想清楚,表达沟通清楚,突然就来个栅栏或水泥墙挡住,界线就没有真正产生,只是多了很多牢骚抱怨或是啰里啰嗦。

图片

圆括号有必要吗?

一篇文章里如果到处都是圆括号,坦白说,身为读者的我会觉得很讨厌,认为这个作者过分焦虑而且啰嗦,每几句就要用括号来“说清楚”。这也代表作者无法对文字沟通有成熟的把握,总是不能透过精确的文字叙述或创意,去多方面阐释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常常要巨细无遗地不停添加自我解释。

但是好的作者懂得在一些特别重要、容易让人混淆的地方,运用圆括号强调解释,那对读者是种细心,也是一种提醒。

现实生活中,碰到一个人老是强调他的界线,不晓得你感受如何?会想要和他更靠近吗?在群体中,如果有人老在言语上高举界线,重复界线,不晓得你会不会觉得他的条条框框特别多,一起做事可以,做朋友,那就算了?

儿子刚学画静物素描时,因为没有把握,一张草图上到处都是线条,用四方形围出样子,本来只需要四条线,但他为了画得精准,层层重叠的线交叉,反而轮廓模糊,到处是棱角,只让人觉得乱。随着素描技巧的进步,我发现他使用的线条少了,要画的形状也越来越清晰,而且准确。

我听见老师曾对他说:“目标是立体四方形,不是那些线,差不多了,就把多余的线都擦掉。”

图片

是啊!现实人生里的界线又何尝不是如此,界线不是“想要就有”的东西,是来自内心最真实的自我表达。这需要花点时间去练习,但是千万不要练到最后只看到一堆界线,却失去了对那个原型的聚焦。

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单身寻找对象,只会说我不喜欢怎样的异性,却描述不出心中期待的特质;父母对孩子,只会吼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却对孩子的养育目标模糊不清,解释不明;职场上只抗议不要被如此对待,却无法清楚沟通自己想要被对待的方式。这样产生的界线,都无法框出真正的清楚轮廓。

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ar Minuchin)1921年生于阿根廷小镇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早年他到美国学习儿童精神病学,后来去了以色列帮助那些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孤儿。从这些孩子身上,他体会到家庭对儿童的重大影响。

于是,他再次到美国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后在纽约一所专门收留青少年罪犯的学校做住校精神科医生。在那里,他发现这些少年犯的家庭结构往往存在很多问题。而所谓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彼此互动中,形成的稳固一致的模式。

他在家庭结构的研究中,最先提出来的就是界线的概念。他在研究不同家庭结构时发现,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清楚的界线,他们就能够在对家庭产生归属感的同时,又有独立性。

当每个人的界线不清楚,彼此越界,比方父母对成年孩子过分干涉,或是成年子女对父母仍旧依赖,又或是夫妻中只有一方努力付出,另一方完全不承担自己的责任,都会让整个家庭结构产生松散或是僵化纠结的状态,进而带来成员的内在问题。

设立界线的目的,并不是成就自我,而是彼此成就。

图片

跟自己讲讲贴心话

我是个界线分明的人吗?我懂得跟人表达自己的界线吗?

在界线沟通上,我曾经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还有什么是让我困惑,需要更多学习的呢?

写日记

1. 我曾经在别人尝试跟我表达界线时,感受到被拒绝吗?为什么?我现在是否对同样的事有不同看法?为什么?

2. 我是个尊重别人界线的人吗?为什么?

3. 我是个界线分明的人吗?这意味着我懂得说No, 还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的Yes是什么?我的表达方式如何?

实践行动

请在一件自己需要设立界线的事情上,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

我设立这个界线的理由,是因为什么理念/需要/渴望?

2

我曾经如何被越界?

3

我要如何沟通?

4

当对方拒绝时,我应该如何反应?

图片

—THE END—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