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經講義》哀者胜矣(69)- 被褐怀玉(70)

 廿氏春秋 2022-09-08 发布于四川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古人用兵,著為戰策,其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主猶君也,君主出令得專其政;客猶臣也,臣主奉令一聽之君,所謂“饒它為主我為賓”是。是以吾為主,即以後天人心作主,而先天道心反退聽焉。吾豈敢以後天人心為主,而以後天人心為客,在在依之以為命也可。不敢進寸而退尺者,蓋謂戰勝而進,即一寸也宜固守之;如敗而退,即跬步也不可讓之。若進有寸功,而退以尺計,是得少失多,難成易敗。在用兵,為不才之將;在修道,為無功之人,吾豈敢哉?亦惟讓彼為主,遜我為賓,則彼有可乘之機,我無可抵之隙,所謂制人而不為人所制,庶無挫辱之虞矣。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其進也,必鼓其邁往之神;其退也,不予以可攻之勢。如此小心,其難其慎,無非凡事讓人以先,而己獨處於後焉。故其行軍也,若人能行而己似不能行者然;及其挺身而往,攘臂而前,又若人有臂而己無臂而己無臂者然。迨至對壘交鋒,兩軍相仍而戰,又若人能敵而我無能敵者然。雖伐鼓淵淵,振旗填填。彼有所執,我豈獨無兵者焉。如此進不輕進,退不輕退,誠知社稷存亡,國家成敗,系于一戰,敵其可輕視乎哉?試觀古來慎敵者往往成功;輕敵者常常敗績。如管子之伐山戎,子玉之戰城濮可見矣。況朝廷之興衰,視將帥之得失。如不臨事審慎,逞其才、恃其智,而謂人莫己若,似孟明之超乘以過,高固之出賈餘勇,未有不敗國家亡家、覆宗滅祀者。聖人之大寶曰信,輕敵者必喪人君之信。惟兩敵相抗,兩兵相加,而自弱自柔,至慈至惠。常以殺伐之氣有於天地之和為憂;不以兵革之威得辟土地之利為樂。有時用兵疆場,亦出於萬不得已。雖未哭泣徇師,而仁慈惻怛心之心,哀痛迫切之情,早已流靈于陳師鞠旅之間,而三軍共沐其生成,萬姓鹹相為感激也。所以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非哀痛之心有以及人身,而入人心也哉?

  此喻真陽發生,氣機充壯,方可進火行工。如不靜候鉛氣之氣,而慢以神升降進退,迴圈運轉,未有不邪火焚身,大遭困辱者。當其四候之際,必候坎氣之自動,而離不得以專主,故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修煉之道,進行則常,退後則災。如天之運行不息,水之流行不停,始克蒸蒸日上。若時作時輟,一暴十寒,則是進寸而退尺,功少而過多,終身必無成功矣。若此者,由不知歸根複命之道乃日用常行之道,不可以智計取,不可以作為得;惟逆修丹道,順運自然,學如不學,功而無功,相因而造,順勢而前,無少阻滯,無一把持,若禹之治水,行所無事而已。倘進火行符,輕於進退,猶行兵者之輕視敵人,未有不火起傷丹,爐殘鼎敗,以致鉛汞一齊飛散者。噫,純任自然,敬慎不敗,固緝熙于光明;若妄作聰明,長生之寶必因此後天屍賊,為之戕害無存,又安望其成丹而可大可久哉?惟仁慈一片,哀痛十分,而後出之以和平,行之以柔順,自然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學人慎勿以後天識神為主,而先天元氣皆退聽焉,庶幾其不差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揭怀玉。

  大道者,人心固有之良,日用常行之事,至近至約,不可順臾離也。離則無道,無道則無人,又何言之有?況吾之所言,雖累于累萬,盈篋盈箱,不可勝數,要皆切于人心,近於日用,無有難知難行者。顧何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者?豈吾言之不易知不易行乎?蓋言有宗也,即人所不學而知之良知也;事有君也,即人所不學而能之良能也。惟言知有宗,則近取諸身,而言皆善言;事知有君,則默窺其隱,而行皆善行。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難行者哉?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若不知言之有宗,事之有君,而求諸高遠之地,廣博之鄉,是以玩物喪志,務廣而荒,以為形役,性為氣累,而本來天德之良,迷慨歟?雖然,其知也于我何加?其不知也于我何損?況我之所以為我,初不因人之知不知也。知我者希,則我之貴乎我者仍自若也。是以聖人被至賤之褐,內懷至貴之玉,晦跡山林,藏身岩穴,亦惟順性命之理,參天地之道,以修其在己,而人之知否從違,概不問焉。此所以聖者益聖,而愚者愈愚矣。

  太上之言,頭頭是道,字字切身。即人以言道,即道以言身,易莫易於此矣。夫何難知難行者哉?顧人之昧昧者,良由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不務真常大道,反求糟粕緒餘。如辭章記誦刑名術數之類,學愈博而心愈荒,事愈繁而性愈劣,無怪乎太上道言。當時為人心所同,後世為太上所獨也。良由不明言之有宗,事之有君耳。夫宗者君者,即人身之“中”也。堯舜授受心傳,無非“允執厥中”而已。後如文之“純一”,參之'慎獨',柯之“良知”,莫非人身之一“中”也。此個“中”字,所包甚廣。其在人身,一在守有形之“中”——朱子雲:“守中制外”。夫守中者,迴光返照,注意規中。於臍下一寸三分處,不即不離是。一在守無形之中——《中庸》雲:“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羅從彥教李延平:“靜中觀喜怒哀樂未發氣象,此未發時不聞不睹,戒慎恐懼,自然性定神清,方見本來面目。然後人欲易淨,天理複明。自古聖賢仙佛,皆以此為第一步工夫。但始須守乎勉然之中,終則純乎自然之中。”三聖人名目各有不同,總不外地“中”字為之宗,為之君。即如吾教以凝神調息為主,然後回觀本竅,心無其心,氣無其氣,乃得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始凝,氣和則息始調。其要只在心平二字。心不起波謂之平,能執其中謂之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即丹經的玄關一竅。到得神氣相依,玄關之體已立,此為大道根源,金丹本始。它如進火退符,搬運河車,有為有作,總貴謙和柔順。以整以暇,勿助勿忘。有要歸無,無又生有。至有無不立,方合天然道體。此即得一而萬事畢,吾道“一以貫之”之旨也。學者如此,太上之輕可解,庶不為旁門左道所感也。若不知言之有宗,事之有君,未許升堂入室而迷於它往者。人能知此行此,自然有得於中,無慕乎外,如聖人之被褐懷玉,而融融泄泄不已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