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精特新系列文章之三:工程企业如何实现精细化发展

 科思顿管理咨询 2022-09-08 发布于上海
对中小企业来说,“专精特新”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专业化、特色化、新颖化都主要是从业务方面提出的要求,“精”则是唯一从内部管理方面提出的发展要求。换言之,当中小企业难以在专业化、特色化、新颖化方面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时候,通过精细化发展同样可以实现企业的竞争力塑造。对于中小规模的工程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高度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使得“专”“特”“新”更加困难,精细化发展显得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精细化发展的政策分析

国家层面,精细化最早在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有所阐述,即“支持中小企业精细化发展,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开展精细管理,生产精良的产品,提供精致服务。用高、精、尖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鼓励中小企业走差异化成长道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从中可以看到,精细化重点是强调精细化管理、精良产品和精致服务。2018年、2020年、2021年,国家分三批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在最新一期的评选条件中,精细化发展要求的重点在打造自主品牌、管理体系完备、较高的产品标准等方面。

地方层面,随着国家层面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强,各地也纷纷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相关政策,以“专精特新”企业扎堆的广东、浙江、山东等地来看,精细化发展的要求也主要集中在管理体系、品牌、产品标准、客户服务等方面,汇总来看主要包括以下要求:

二、工程企业的精细化发展内涵

结合国家政策及工程行业自身特征,笔者认为,工程企业的精细化发展应该涵盖经营精细化、生产精细化、技术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精细化个方面。

一是经营精细化。

项目的经营与生产履约一直是工程企业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工程领域反腐工作的持续高压态势,越来越多的工程企业逐步认识到经营不再也不能是传统的拉关系、做公关、给回扣,更多需要从抓品牌建设和市场管理体系建设入手,逐步从低水平经营向高质量经营转变。

品牌建设意味着企业要打造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代表了企业的差异化价值创造能力,包括了差异化产品定位、差异化市场选择、差异化技术实力、差异化生产质量、差异化服务水平、差异化价格优势等多维度的竞争策略。只有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向着“专精特新”政策中要求的“建立自主品牌”去努力,才能够实现市场经营中的品牌溢价或品牌优先,提升企业经营的竞争优势。

市场管理体系的精细化意味着工程企业要在过去游击战的市场模式转向阵地战,从散点式、随机性的经营向集中式、系统化经营转变,以自身品牌定位、市场定位为基础,从市场研判、组织保障、运行机制、客户管理、项目决策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构建覆盖市场、客户、项目“三位一体”的市场管理体系。以客户管理为例,需要工程企业更精细化地开展客户分析与分类分级,真正识别出对企业贡献大、潜力大的优质客户并以更高的重视程度、更优质的服务保证优质客户群体的稳定,提升企业市场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率,毕竟高质量老客户的经营难度要远低于开发全新的客户。

二是生产精细化。

生产履约的精细化是工程企业提供精细化产品的内在要求,是“专精特新”政策中要求“产品标准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必要手段。在普遍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安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满足工程质量标准要求对工程企业似乎已司空见惯,因此,现阶段工程企业生产的精细化意味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更精准的成本控制和更高效准确的生产进度管理。毕竟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而生产精细化目的就是在保证质量基础上更低价、更快速地完成项目履约。

成本控制的精细化对工程行业的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有不同的要求。对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意味着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的成本数据库和生产资源管理体系。成本数据库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对于属于“专精特新”范畴的中小规模施工企业往往有较大的难度,相比之下,寻求长期稳定的分包分供商和劳务合作伙伴或者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化集采等更具可行性。生产资源管理体系则要求企业对生产过程中各类生产资源使用的估算、调配更科学精准,如更为准确的劳务作业使用时间、各类材料用量、各类设备机具租赁时间等,这也要求企业在项目的经营阶段、启动阶段和项目过程中不断地强化项目策划,动态调整生产资源的使用计划,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对勘察设计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人工成本投入,即项目的人工时管理。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项目工时预算形成对项目人工成本的准确预估,通过实耗工时的监控,指导项目的成本过程控制,将有助于勘察设计企业实现项目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生产进度控制的精细化需要工程企业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施工企业,通过数字化建设管理平台实现对工程进度的及时准确监控、借助智慧工地实时监控生产现场进度与安全质量,将极大地助力企业实现进度管理的精细化。对勘察设计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二维、三维的协同设计,将多专业、分布式、串联型的作业方式向同步并联的作业模式转变,将显著缩短设计项目的工作周期并减少项目的质量问题。

三是技术精细化。

技术精细化是工程企业实现生产精细化的重要基础,是保证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工程企业实现技术精细化应重点关注技术标准化和BIM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将可复制的施工技术、内部设计规则标准化、规范化,通过技术标准化将成熟的经验固化下来,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借助BIM技术,有助于提高建筑企业施工方案和现场作业的精准度,也有助于勘察设计企业在设计阶段提高精细程度,减少设计过程中的错漏碰缺,为工程整体的成本控制和加快进度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四是服务精细化。

服务精细化意味着工程企业需要从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方面着手,为业主方提供更符合甲方需求、更多元的服务选择。

服务能力方面,随着市场对一体化、综合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对工程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全能”。对施工企业,除了要具备高质量完成施工总承包项目的能力,往往还需要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解决甲方工程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投融资能力(解决甲方资金不足的问题)、产业导入及运营管理(解决工程长期价值回报的问题)等满足工程全生命周期需求的资源能力。

对勘察设计企业,除了要具备勘察设计服务能力,还需要具备规划策划能力(解决甲方缺“故事”的问题)、产品塑造能力、设计总承包能力(解决甲方缺少设计协调管理能力的问题)、工程总承包能力、全过程工程咨询能力、数字化服务能力(解决数字化监管与运维的问题)等。

服务模式方面,随着甲方需求的多样化和精细化,也要求工程企业在完善自身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将自身可提供的服务进行模块化、精细化分解,准确识别客户的需求并根据质量可靠的基础上成本最优的原则在自身的服务体系中进行菜单化选择,实现客户满意度和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双赢。

五是管理精细化。

管理精细化要求工程企业加强内部的管理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化企业建设,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标准化管理是工程企业走向精细化管理的必经之路。现阶段的工程企业往往把管理的重心放在项目生产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管理较为粗放,典型的表现在于大多数企业内部的制度流程体系尚不健全,常常存在经验主义管理现象,而标准化就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好方法。根据GB/T 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等系列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企业标准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及岗位标准等内容,在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控制管理风险、加强技术储备方面有显著的成效。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降低在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助于工程企业降低内部管理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益。

数字化企业建设是工程企业实现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浪潮之下,除了数字化业务和业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领域。一方面,很多工程企业由于在内部标准化管理方面基础薄弱,大量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尚未实现,管理制度运行效率不高,制度执行的约束力不强。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深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流动的各类管理数据,对企业运行管理的状态进行全面分析,并借助数字化手段辅助企业决策成为了管理数字化的重点。换言之,在实现单个管理环节高效率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数字化推动企业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

三、结语

随着工程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中小型工程企业在新一轮的行业生存竞争中愈发艰辛,当中建、中交等巨无霸型的产业集团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专精特新”将是中小型工程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经营、生产、技术、服务、管理全方位的精细化发展,在市场中实现品牌更优、质量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细,将成为工程企业成长路径中的不二之选。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思顿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