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西里哈胡 2022-09-08 发布于陕西

订阅话题 阅读精华


头皮针刺法

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发际区域经络穴,以治疗全身病证的方法。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针法,结合捻转、提插、徐疾等施术。


01
PART
头皮针刺激部位

除传统经络腧穴之外,头皮针常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治疗线(图1-1)为刺激部位,沿皮透刺。

图片

1-1

1.额中线 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功能醒神开窍,祛风止痛。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属督脉。

2.额旁1线 在额部,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眼内角(目内眦);自发际上0.5寸处即眉冲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功能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宁心安神。主治肺、心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 在额部,位于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利胆。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 在额部,位于额旁2线外侧,直对眼外角,从头维穴内侧0.75寸处起(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功能补肾固精,清利下焦湿热。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5.顶中线 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百会穴与前顶穴的连线。功能疏经通络,升阳益气,平肝息风。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脱肛、阴挺、小儿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属督脉。

6.顶颞前斜线 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功能疏经通络。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如瘫痪等。可将全线分为3等分,上1/3治下肢瘫痪,中1/3治上肢瘫痪,下1/3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7.顶颞后斜线 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功能疏经通络,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证,如疼痛、麻木、瘙痒等。可将全线分为3等分,上1/3治下肢感觉异常,中1/3治上肢感觉异常,下1/3治头面部感觉异常。: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8.顶旁1线 在头顶部,位于顶中线外侧,与之相距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向后刺1.5寸。功能疏经通络,主治腰腿足病证,如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等,临床常与顶中线、顶颞前斜线上1/3配合应用。属足太阳膀胱经。

9.顶旁2线 在头顶部,位于顶旁1线外侧,与之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起沿经向后刺1.5寸。功能疏经通络,主治肩臂手病证,如上肢瘫痪、麻木、疼痛等,临床常与顶颞前斜线中1/3配合应用。属足少阳胆经。

10.颞前线 在头颞部鬓发内,自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功能疏经通络,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证等。属足少阳胆经。

11.颞后线 在头颞部,耳尖直上方处,即自率谷穴至曲鬓穴的连线。功能疏经通络,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属足少阳胆经。

12.枕上正中线 在头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的连线。功能明目,利腰脊止痛,主治眼病、腰脊痛等。属督脉。

13.枕上旁线 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并与之相距0.5寸处的直线。功能、主治同枕上正中线,临床常配合应用。属足太阳膀胱经。

14.枕下旁线 在头枕部,为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即自玉枕穴至天柱穴。功能疏经通络,息风。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后头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02
PART
头皮针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1.5寸者,婴幼儿可用5分毫针点刺。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发囊而引起疼痛。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 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cm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10cm,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掌屈,利用腕部的一屈一伸,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可减少进针疼痛(图1-2)。临床亦可用指切进针,沿皮刺入,但必须快速透皮,进入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

图片

1-2

2.快速推针法 进针后,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本法也可用双手配合操作,即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另,一手拇、食指尖轻轻捏往针体近皮处,以免针体弯曲,然后将针体快速沿皮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3.注意事项 进针时务必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疼痛。额、颞部头穴痛感较强,进针时可嘱病人憋气(屏息),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进针则无痛感。

针体的角度一般宜与头皮呈15°~30°,亦即采用沿皮刺的方法,以免刺入头皮下的肌层或骨膜,引起疼痛和出血。对头皮坚韧者,推进针体时可稍作捻转,以助推进针体;推针时如发生疼痛或针下有阻力感,应停止继续推进,可将针体退出少许,改变针刺角度和方向,再行推进。针刺的深浅和方向,应根据治疗要求,并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及其对针刺的耐受程度而决定。

图片

(二)针刺手法

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之后,术者可采用捻转、提插、徐疾等手法,激发经气,达到有效刺激量,并根据病证性质和部位,扶正祛邪。

图片

1-2

1.焦顺发头皮针快速捻转手法(图1-2) 要求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在一定深度时固定针体,不能上下移动,一般要求术者肩、肘、腕各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1节桡侧面和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其特点在于速度快、频率高,较易激发针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量,从而使患部出现气至病所的感应,如温热、抽动感等。

2.朱明清头皮针抽添手法 根据汪机《针灸问对》抽添法演化而成,分为抽气法和进气法两种,以向外抽提、“一抽数抽”,或向内进插、“一按数按”的手法动作进行操作,实际上属于小幅度提插补泻手法。

(1)抽气法 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插至1寸处),以紧提慢按为主,是为泻法。

(2)进气法 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右手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外退回原处,以紧按慢提为主,是为补法。

以上方法可反复施行,每次行针半至1分钟。其施术要领有二:一是要用全身力量带动肩、肘、腕,运气于指,行抽提或进插;二是每次抽提或进插都要迅速,要在1分范围的幅度内进行,针体勿左右转动。值得指出的是,用上法时并不要求频率,而着重于瞬间速度,因此术者手指并不疲劳,病人局部亦较少疼痛,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量,从而迅速取得相应效果。

3.陈克彦头皮针徐疾补泻手法 是将针体的徐疾补泻演化用于头皮针,以徐进疾退为补,疾进徐退为泻,分别用于虚证和实证。

(1)补法 缓慢而用力地将针下插至帽状腱膜下层,深8分许,紧压头穴半分钟至1分钟,迅速将针退至皮下。

(2)泻法 迅速进针至帽状腱膜下层,深8分许,缓慢而用力地将针上提,使针孔处的头皮由于针的上提而呈丘状。

以上方法可反复进行,得气后在8分深处留针10分钟左右。

4.头皮针震动术 针体沿皮进入帽状腱膜下层,深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1分钟,将针体提出1/3,轻轻捻转提插、微微震动针体9次,再插回原处。每隔3~5分钟再按上法行针,共9次为度。

5.头皮针复式补泻手法 是针向迎随、提插、徐疾、开阖补泻结合,施行于头皮针治疗线(如顶中线)的补泻手法。

(1)补法 由后向前透刺,分三部进针,由浅而深,每部4分左右,各部行紧按慢提手法9次(可参上述进气法),在1.2寸处留针30分钟,一次退针至皮下,出针后疾闭针孔。

(2)泻法 由前向后透刺,一次进针至1.2寸处,再分三部退针,由深而浅,每部4分左右,各部行紧提慢按手法6次(可参上述抽气法),在0.4寸处留针30分钟,然后摇大针孔而出针。

此外,还有在留针期间,用手循切或弹刮针柄以激发经气,加强刺激的方法。

(三)多针刺法

1.头皮针对刺法 有上下对刺和前后对刺两种,前者用于额区,后者用于头顶各线。

图片

1-3                                               图1-4

(1)上下对刺(图1-3)如针额中线时,一根针从神庭穴由上而下刺入,另一根针从前额发际下5分处由下而上刺入,二针相对。额旁1、2、3线的上下对刺,按此法施行。

(2)前后对刺(图1-4)如针顶中线时,一根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另一根针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顶穴透刺,二针前后相对。顶旁1、2线可按上述施行本法。

需要注意的是,对刺法的两根针是相对而刺,并不要求其针尖相抵。

2.头皮针交叉刺法 由《内经》傍针刺法演化而来,是用2~4根毫针呈交叉状同时刺激某一头穴或治疗线的刺法。

图片

1-5                                               图1-6

(1)百会穴的交叉刺法(图1-5) 可采用三针交叉刺,一针由后向前刺人百会穴,另外两针分别由百会穴前1寸并向左右旁开5分处刺入,其针尖透向百会穴。如此三针呈倒“丫”形交叉,以加强对百会穴的刺激。

(2)顶中线和顶颞前斜线的交叉刺法(图1-6) 可采用二针交叉刺法,一针由前顶穴向后透刺百会穴;另一针从前神聪穴进针,沿顶颞前斜线向下透刺。如此则二针在头皮下呈交叉状。

3.头皮针接力刺法(图1-7)本法与体针排刺法与接气通经法相类似,是适用于顶颞前、后斜线上的多针刺法。其操作常用等长度的三根毫针,分别从上述治疗线的起点(如前神聪穴)、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二个等分点处进针,沿皮由上而下依次透针。如此这三根针犹如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依次接力,故名日“接力刺”。

图片

1-7                                               图1-8

4.头皮针齐刺法 是用三根针并列集中刺激同一头穴或治疗线的多针刺法,适用于额中线、顶中线和枕上正中线等。

(1)额中线 第一针从神庭穴进针,第二、三针则分别从神庭穴左右旁开各5分处进针,三针均向前额发际下5分处透刺1寸。(图1-8)

(2)顶中线 第一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第二、三针分别从前顶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百会穴(图1-9)。

图片

1-9                                               图1-10

(3)枕上正中线 第一针从强间穴透刺至脑户穴;第二、三针分别从强间穴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脑户穴。在临床上,亦可同时针刺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双侧),三针平行齐刺(图1-10)。

图片

1-11                                               图1-12

5.头皮针扬刺法 常用于百会穴和四神聪穴,即从前神聪、后神聪、左神聪、右神聪分别向百会穴透刺,共计四针(图1-11)。或从百会穴分别向上述四个神聪穴透刺。

6.头皮针井字刺法 适用于四神聪穴,可由前神聪向左神聪透刺,左神聪向后神聪透刺,后神聪向右神聪透刺,右神聪向前神聪透刺,如此这四针相互交叉,构成“井”字形状(图1-12)。

以上各种多针刺法,待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可分别采用相应手法(如头皮针抽添法),以激发经气,加强刺激。有时亦可左右手同时操持几根针施行手法。

头皮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体针相同。在留针期间,常采取长时间动留针法,并适当配合患部的按摩导引。出针时,要及时按压针孔,以免出血。

图片


03
PART
头皮针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据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头皮针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80余种常见病证,是仅次于耳针应用较为广泛的微针系统针法。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为头皮针主要适应证,包括有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和脑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癫痛,舞蹈病和震颤麻痹等。对上述病证的疗效,主要表现在运动、智力和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症状、改善体征、缩短病程,达到治疗目的。

2.精神病证 头皮针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的作用,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癔病、考场综合征、抑郁症、更年期精神紊乱,也有用于老年性痴呆和小儿先天愚型者,有提高智力、缓解症状、恢复大脑正常思维和调整兴奋抑制功能状态的临床效果。

3.疼痛和感觉异常 临床可用于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胃痛、痛经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有显著止痛作用。此外还可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肢体远端麻木,及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症状,有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感觉功能的效果。

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子性功能障碍和妇女月经不调(功能性者),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斑秃等。

(二)注意事项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不宜用头皮针治疗。

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针刺,可在其对侧取相应头穴进行针刺。

3.头皮针刺入时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针具要注意检查,以免因针尖不锐等引起疼痛。行针要随时注意针下感觉,如有阻力感或局部疼痛时,要及时调整针刺方向与深度;要保证针体在帽状腱膜下层。

4.留针时不要随意碰撞针柄,以免发生弯针和疼痛。如局部疼痛、瘙痒、重困而无法忍受时,可将针体稍向外提,如此则异常感觉可随即消失。

5.有脑出血病史者,用头皮针治疗必须谨慎从事。治疗前要认真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时要避免过强的手法刺激,尽量少留针或不留针,加强严密监护。

(三)临床应用举例

1.中风偏瘫 是目前临床报道最多的头皮针适应证,用头皮针治疗常可迅速提高瘫痪肢体肌力,改善肌张力,不同程度地恢复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针刺运动区、足运感区、感觉区,以快速捻转手法(焦顺发所倡)治疗者。笔者常以顶颞前斜线(患肢对侧)为主,配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等,用抽气法和进气法来进行治疗。先由前顶向百会穴透刺1寸(顶中线),再在顶颞前斜线上从上而下依次透刺3~4针(即接力刺法),每根针的进针点之间的距离为1寸左右,深1寸左右。

当上述各针沿皮下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术者刺手的指下感到不松不紧,有吸针感时,可行抽气法(实证)或进气法(虚证)。各针分别行针0.5~1分钟,直至患肢运动功能有所提高,是为得气。得气后,留针2~24小时,其间可行针2~4次(动留针)。

行针与留针期间,可配合患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急性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取用顶颞后斜线(百会与曲鬓之间的连线),用1.5~2寸毫针沿头皮从百会向曲鬓方向针刺(接力刺法)。即将该线分作3等分,第一针从百会刺入,沿该线透刺1.5寸;第二针从第1个等分点刺人,沿该线透刺1.5寸;第三针从第2个等分点刺入,沿该线透刺1.5寸,至曲鬓穴。然后行快速捻转手法,频率为每分钟200次左右,连续5分钟,休息5分钟,再捻针5分钟,共捻针3次,约30分钟后出针。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顶颞后斜线,可取患肢对侧头穴,也可取同侧头穴,均有相同效果。

此外,取用通天、正营、神庭等头穴透刺,用快速捻转手法施术,对本病亦能起到恢复肌力提高运动功能的效果。

临床实践证明,在临床上用头皮针刺激,并给予足够的刺激量可提高本病疗效。其方法途径有二:其一是加强刺激强度,如以快速的捻转手法施术;其二是增加刺激累积时间,如长时间留针,并在留针期间配合必要的肢体运动。还可以采取头皮针和体针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者对针刺的耐受性,达到有效的针刺感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头皮针治疗的同时,配合患肢按摩和运动,可激发大脑皮质受损区的生理功能,促进脑局灶血流和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患肢运动和感觉功能。

有关资料说明,在头皮针穴位上采用快速捻转和小幅度提插手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其总有效率可达90%左右,显效率则在60%~85%之间。关于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大致是:①能使脑电α波指数和电压上升,并改善其不对称性,从而提示头皮针治疗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和改善病理状态的作用。②脑缺血性中风所引起的脑血流图异常变化,经头皮针治疗后,可在肢体恢复的同时,脑血流图也得以改善,如主峰角变锐,重搏波加深,波峰增高,上下支曲折消失等。可见头皮针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作用。③采用头皮针治疗,可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其中包括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并能改善甲皱微循环,如血流速度、颜色和形态变化。从而提示头皮针治疗能改善患者血循环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④应用头皮针刺激相应穴位,能使中风偏瘫病人的四肢肌力升高(治疗前后自身对照,P<0.05)。有人发现头皮针还可迅速改变瘫肢肌电和皮温,且有皮肤电位改变的现象。

应该指出的是,头皮针疗效与病变性质、部位、病程有关。一般来说,脑血栓形成所致的偏瘫,其头皮针疗效较脑栓塞和脑出血所致者要好。病程短,在3个月以内(特别是1个月内之急性期)患者,用头皮针治疗常有显著疗效;如病程超过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者,很难取得临床治愈的效果。如病灶范围大,或位于两侧,或位于深部(如基底核、内囊)或呈多灶性,或再次发作者,一般用头皮针效果较差。

2.癫病 根据患者脑电图异常表现,确定其病变部位(如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取相应头皮针治疗线。如额叶癫痫取额中线和额旁1线、2线,顶叶癫痫取顶中线和顶旁1、2线,枕叶癫痛取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等。沿头皮透刺至帽状腱膜下层,行大幅度快速捻转,频率200次/分,各针持续行针1~2分钟,留针1小时,其间行针2次。亦可在第一次快速捻转后,通以脉冲电刺激,用疏密波或连续波通电20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者为度。

头皮针治疗可以缓解癫痫发作症状,缩短发作时间,减轻发作程度,延长发作间歇期;同时有改善患者异常脑电图变化的作用。陈克彦等用头皮针治疗为主,经7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其显效率为46.88%;有效率为67.71%。在治疗期间,有28.例停用抗癫痫药;39例长期用药而效果欠佳者,针药并用;3例患者针前未用药。【中国针灸1981(3):13】

头皮针和体针都能改善患者脑电图异常变化。陈克彦等通过114例患者临床观察,发现脑电图异常者(103例)针刺后脑波有变化,而脑电图正常者(11例)则无变化。

针刺引起脑波改变的患者中,有72.6%患者表现为异步化现象(即针刺后癫痫放电停止或减少),说明针刺对本病患者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103例脑电图异常者中,脑电图异常程度较轻者,针刺后脑电图变化率较低,而脑电图异常程度较重者,针刺后变化率较高,不同的脑电图类别,其针刺反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发作类型却与针刺后脑电图变化率无直接关系。【中医杂志1982(6):53】

3.高血压病 头皮针对I期高血压病以及肝阳上亢、阴阳两虚型的降压效果较好。一般以顶中线、额中线、额旁1线等顶区和额区的治疗线为主,沿皮进针后,用缓慢平和的手法,取得局部针感后,留针1~2小时,并配合意守丹田、形体放松等,即可获效。方云鹏等取书写(以冠矢点为顶点,向左、右各画一线与矢状缝成45°角,在此两线上距冠矢点3cm处)、呼循(风池穴内上方,枕外粗隆尖下5cm旁开4cm处)、思维(印堂穴直上3cm处)、听觉(耳尖上1.5cm处)等头穴,直刺或斜刺3分左右,针尖达骨膜,行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其间捻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292例,结果显效999例,有效266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97.91%。对各种临床症状有明显效果,对心电图、血脂、眼底变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至停针后6个月效果均较稳定。【中国针灸1988(4):2】

4.神经衰弱症 头皮针治疗可改善其失眠、眩晕等症状。有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状态的作用。临床取穴一般以额区治疗线为主,如额中线和额旁1、2线等。有人取神庭穴直上1寸处(督脉线上)、神庭穴左右旁开各1寸处,共3穴,用5分毫针快速进针,直达骨膜,稍作捻转后留针半至1小时(其间不再行针)。共治失眠患者100例,结果显效38例,有效57例,无效4例。部分患者经治1~3次即有睡意,半小时左右能入睡。【江苏中医1989(6):14】

5.考场综合征 是竞技综合征的一种,其表现是在考试之前或考试过程中;出现心悸、气急、头晕、头痛、烦躁、多汗、口渴、恶心呕吐,或视物模糊、手颤、智力低下、思想僵化、血压升高甚而晕厥等。用头皮针治疗,不仅可缓解其临床症状,还有防止本病发作的效果。临床可取百会穴,沿皮向后逆经而刺,深1.2寸,得气后行徐疾、提插泻法,然后留针30分钟(在考试过程中发病者,可留针至考试结束为止),有治疗作用。如在考试前晚上进行针刺,至第2天晨起床后出针,留针8小时左右,则有防止本病发作的作用。其方法是:取百会穴,由后向前沿皮顺经而刺,深1.2寸,得气后行徐疾、提插补法。

6.精神病幻觉症状 后顶透百会为主,视幻觉配正营透目窗,听幻觉配颅息透翳风,味幻觉配头窍阴透天柱,嗅幻觉配承光透五处,触幻觉配百会透正营,前庭幻觉配风府透风池,内脏幻觉配头窍阴透颅息。各穴分别沿皮透刺至另一穴,行捻转和震颤术1~3分钟,气至病所后留针1~3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张鸣九用本法治疗296例患者,结果基本痊愈209例,显著进步56例,进步1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9%【中医杂志1987(6):52】。此外,头皮针还可治疗情感性精神病-(如抑郁症)等。

7.斑秃和脂溢性脱发 以头穴局部针刺为主治疗,可促进毛发生长,改善毛发病理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头皮温度,恢复局部神经营养,从而取得临床效果。临床或用浅刺,或用沿皮常规刺法,可配合局部皮损处皮肤针叩刺,及头穴脉冲电刺激,常有显著疗效。浅刺法,常取后顶、风池穴为主,后顶穴向前透刺3~5分,风池穴向下刺2~3分,均行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左右,出针时行雀啄术。沿皮常规刺法,以百会、头维、枕下旁线为主,得气后可不留针,亦可留针10~15分钟(或加脉冲电刺激)。头皮瘙痒甚者加大椎,皮脂分泌旺盛者加上星等。

8.复发性口疮 取玉枕穴(患侧或双侧),可根据证候虚实而施以不同手法。脾胃积热型,用左手捏住玉枕穴上的卵圆形阳性物,右手持针刺入后,迅速出针,挤压针孔使其出血。阴虚火旺型,用左手食指爪切其穴,右手持针刺入1~1.5寸,针尖略向内上方呈30°角,用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其间行针2~3次。中气不足型,左手食指爪切其穴,右手持针刺入11.5寸,针尖略向内上方呈30°角,用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出针后加用艾条温和灸。头皮针治疗各种疼痛,有迅速止痛作用,可参本书透穴刺法部分,于此不再细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