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中期玉器③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玉器

 光明使者9988 2022-09-08 发布于上海

1957年~1958年发掘的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葬,原称长台关楚墓,现已划定楚墓遗址保护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已抢救性发掘不足已发现楚墓的百分之一,出土了众多精美的战国中期玉器。

文章图片1

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镂雕云纹玉佩,玉为浅绿色,有受沁黄褐色斑。长7.8厘米,宽2.6厘米,厚0.2厘米,璜形,扁平体。此玉佩成扇面状,呈左右对称雕刻。镂空雕刻云纹、勾云纹。下弧中部有向上拱起的缺口。器边缘有阴线雕刻,上部正中及左右两下角处有细小钻孔,可供系佩,应是组玉佩中饰件之一。

该器造型优美,雕刻纹饰较为抽象。战国时期,佩玉盛行,玉璜作为组玉佩的组成部分而大量出现。其造型和纹饰极为丰富,出现了双龙首纹璜、镂空玉璜、由几块玉相串连接的玉璜,以及上端为双龙首纹璜、下端镂雕双凤等纹饰的玉璜,制作工艺高超,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玉雕水平。

文章图片2

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透雕双夔龙玉佩,玉为白色,局部有褐色沁。长8.9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璜形,体扁平,双面雕。纹饰由连体双夔龙和兽首纹组成。双夔龙回首相望,长角向后伸展,与龙爪相连。菱形眼,喙部向上卷曲,与龙身相连。下颔向上勾卷,口呈圆形镂空状。龙身向上卷曲呈双“S”形,龙首颈下方各雕刻一爪,向斜上方伸展与双夔龙角相连,爪拳紧握,成镂空圆圈状,可供穿系。

文章图片3

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透雕双龙玉佩,玉为青绿色,器表有光泽。长7.7厘米,宽3.3厘米,厚0.4厘米,璜形,体扁平,双面镂雕。纹饰由连体双龙纹和兽首纹组成。双龙为回首相望拱身卷曲状,龙仰首回望,头顶有角,椭圆形眼,张口,上唇向上卷,与龙身相连。下唇向上勾卷,口成圆形,形成左右两穿孔。在双龙躯体形成的拱形空裆下部,镂空雕刻一仰置兽面,其嘴部与龙身相连。双目为圆形,头上双角与龙身相连,兽面左右伸出胡须与龙身相连接。双龙及兽面躯体用单或双阴线雕刻细密斜方格纹、卷云纹、绳索纹作为器表装饰纹样,龙佩上部正中,钻一圆孔,可供穿系。

该器造型精巧,玉质温润,纹饰精致,线条流畅飘逸,充满动感。纹饰雕刻用隐起和阴刻等装饰技法,使玉佩表面具有浅浮雕感,纹饰繁密,两面纹饰相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图片4

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镂雕龙形玉佩,碧玉质。长10.4厘米,宽5.5厘米,厚0.6厘米,体扁平。躯体作卷曲状,龙首与尾向上勾卷,身躯向上弯拱。独角,扁圆眼,嘴微张,龙身中部较宽,近尾处分为二叉,一尾向龙背部弯曲,另一尾向下,在龙下腹部弯曲。龙首下颚、龙足、龙尾与龙身相连处,都雕刻成镂空状。通体雕刻

单阴线卧蚕纹,龙身中腰处钻一孔,可供系佩。

龙形玉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到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造型也极为丰富,且形态不一。战国早期龙形佩多为回首曲身状,躯体呈“S”形,尾有细小阴刻线,圆头,圆眼,圆嘴。到战国中期以后,躯体大多呈双“S”形,眼为长梢眼,张口,上下齿似咬紧,下颔象斧形,躯体弯转曲折也非常自然,身多饰涡纹、谷纹和卧蚕纹。

文章图片5

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涡纹玉璧,青白玉质,有光泽。直径6.5厘米,孔径2.5厘米,厚0.5厘米,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透孔,其上雕刻隐起的涡纹,两面纹饰相同。此器造型古朴规整,玉质纯净亮泽,玻璃质感强,玉质佳,无杂质,十分光洁。

玉璧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多光素无纹饰,形体较大。商、周时期,形体变化不大,制作精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纹饰。春秋时期,制作工艺精湛,有的纹饰十分精美。到战国时期,璧面多雕刻涡纹、谷纹、卧蚕纹及云纹等。

文章图片6

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错金嵌玉铁带钩,长21.5厘米,宽2.4厘米,长条形。钩首为错金鸟首,鸟首面部为错金状,钩面在铁质上镶嵌四块金质浮雕牌饰和三块玉质浮雕牌饰。方形玉质牌饰,玉质为青色,上雕刻卧蚕纹,它们分别镶嵌于金块之间。带钩造型优美,工艺复杂。集错金、镶嵌等工艺于一身,做工精细,纹饰精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