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玉器(西汉玉器之五)

 光明使者9988 2022-09-08 发布于上海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刘贺(前92年~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西汉第九位皇帝在位时间27天,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其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四月,刘贺前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就国。

该墓在2016年确认墓主为海昏侯刘贺。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自2011年发掘以来,已出土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对研究中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图片1

随着海昏侯墓发掘工作的进展,人们发现刘贺墓藏的美玉众多,美不胜收,且各有十分神奇的奥妙。据初步统计,共出土玉器500余件,超过了曾侯乙墓出土玉器的数量。考古工作者评价说:汉代整套完整的礼玉制度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文章图片2

蟠虺纹龙首纹龙形玉饰,和田白玉,有浅褐色沁。长5.59厘米,宽5.58厘米,高8.9厘米。龙首前伸,圆眼,下颌上翘,上颌外卷,闭口;龙身竖直,两侧出勾形翼,翼饰羽鳞状纹,背出一素面拱形横穿孔纽;龙尾盘旋呈筒形。龙通身表面浅浮雕蟠虺纹龙首纹。从上向下俯视,外轮廓呈正方形,拱形纽亦位于正方形棱角处,内壁呈圆形曲面,总体呈内圆外方之态,初步判定为早期高体玉琮改制而成。出土时套在青铜杵上。

海昏侯墓主椁室东室出土的玉器除主棺及棺盖板上以外,主要来自该室南部,共计100余件,尤其以韘形玉佩、玉璧、玉羽觞、玉环和龟纽玉印为代表。

文章图片3

龙凤螭纹韘形玉佩,和田白玉,有少量灰黑色沁。长9.82厘米,宽7厘米,厚0.62厘米,孔径 3.3厘米,片状,镂空浅浮雕。韘体心形,中孔圆大;正面上半部沿圆弧起一条凸棱,中间再起一棱并于顶部出尖,两肩内凹,刻卷云纹;下半部表面微下凹,阴刻云气纹。背面微鼓,阴刻云气纹和流云纹。边缘出廓,左侧透雕龙纹,右侧透雕螭纹,上侧透雕凤鸟纹。龙纹叶形耳,水滴眼,上下颌外卷,昂首张口露獠牙,咬住凤尾。螭纹倒立,梯形头,长鬣毛回卷,曲耳,翘眉,圆眼,宽鼻。凤鸟纹作回首状,叶形耳,分支卷曲长冠,水滴眼,张口勾喙。以阴刻细短线和弧线表现身体细节。

文章图片4

谷纹蒲纹玉璧,和田白玉,散布灰白、灰黑色沁,外缘有一小缺口。直径11.64厘米,孔径4.66厘米,厚0.5厘米,平面环形。压地阳刻,一面为谷纹,一面为蒲纹,两面纹饰规整、精致。内、外缘各以阴线刻出一条缘道,并局部打磨成斜坡形。壁外沿阴刻“午三十九”四字。

文章图片5

凤鸟纹兽面纹玉羽觞,和田白玉,纯净,有灰黑、灰褐色沁,由整块玉料雕琢而成。长径 12.3厘米,短径7.8厘米,高3.1厘米。椭圆形杯,薄壁,浅腹,平底,两侧边有月牙形耳。杯内侧壁光素无纹,内底中央阴刻两只中心对称的抽象凤鸟纹,周围环绕椭圆形平行双阴线一圈,外围再环绕同心椭圆带一圈,带内阴刻两组对称的鸟云纹和云气纹。杯外壁两端浅浮雕兽面纹,其余阴刻鸟云纹、云气纹和柿蒂纹,外底阴刻一只与内底相似的抽象凤鸟纹。耳面饰左右对称的鸟云纹。纹饰简洁洗练,器表抛磨好。

文章图片6

夔龙纹玉环,和田青玉,温润。直径9.48厘米,孔径6.09厘米,厚0.56厘米。平面环形,每面均浅浮雕三组相同的单首双体夔龙纹,内、外缘各阴刻细线一圈。龙角斜长,叶形眼,卷云鼻,两侧以细阴线表现龙须,额部饰网格纹;头后分别向左右分出S形躯体,身上阴刻中脊线及平行弧线纹,龙尾卷曲;两只腿似J形。沿环内缘雕琢三组网格纹和涡纹。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龟纽“大刘记印”玉印,和田白玉,纯净,有少量浅褐色沁。正方形边长1.76厘米,高1.64厘米。方形印身,光素无纹,印面无边栏,缪篆阴刻“大刘记印”四字。圆雕龟形印纽,龟首上昂,圆眼,龟背拱起,以脊棱为界,左右满饰五边和四边形砣刻阴线龟背纹,扁平四肢,两爪。龟腹下方为多次钻孔形成的扁椭圆形穿孔。玉印器表打磨抛光好。

在主棺的外棺盖板上放置三把剑,另有一把在盖板外侧,这四把剑共有 10 件玉剑饰。

文章图片9

螭纹云纹玉剑首,和田白玉,有灰白、灰黑色沁。直径5.25厘米,高1.58厘米,圆形。正面内区圆形隆起,表面浅浮雕四朵卷云纹组成四瓣花形,外区高浮雕两只穿云螭,腰部隐没;背面平,管钻内外两个圆槽,从中央向内圆槽斜穿两隧孔。

文章图片10

兽面纹玉剑格(见图8右),长5.94厘米,宽3.7厘米,厚2.15厘米。和田白玉,密布灰色和灰黑色沁。断面菱形,上端中部琢一凹缺,侧面中间起脊,下端出尖,中有长方形穿孔,孔前沿两侧磨出 V 形槽。两侧面纹饰相同,以中脊为鼻左右对称浅浮雕兽面纹,躯体向两侧外展并饰“丁”字形云纹。

在主棺内外棺之间,南部出土大量金器、漆器和3件玉璧,其中一件蒲纹玉璧保存在大小吻合的圆形木盒内。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蒲纹玉璧(图左),和田青玉,局部有浅黄色沁。直径16.9厘米,孔径4.3厘米,厚0.49-0.53厘米,平面环形。厚薄不均,两面均浅浮雕规整、精致的蒲纹,内外缘磨成斜坡状。

涡纹玉璧(图右),和田青玉,一面残留铁锈朱砂痕。直径18厘米,孔径 5.74厘米,厚0.31-0.46厘米,平面环形,厚薄不均。两面磨刻和砣刻结合雕琢规整有序的涡纹,内外缘各阴刻细线一圈。

在内棺内部,40多件玉器主要围绕墓主人分布。墓主人头部、胸部、胯部和左右胳膊处均覆有玉璧,头、胸部周边也铺满玉璧,头顶部有玉枕,头部西边摆放多件玉环;腰部出土玉印、玉带钩、韘形玉佩、玉觽、玉刀、玉管等;身下铺有琉璃席;眼部覆有玉眼罩,肛门边出土玉勒(肛塞)。另外,头箱漆盒内出土一件玉圭。

文章图片13

谷纹玉璧,和田白玉,局部有灰白色沁,表面附杂质未清洗。直径14.1厘米,孔径5.2厘米,厚0.52-0.57厘米。平面环形,厚薄不均,两面均压地和砣刻规整饱满的谷纹,内外缘斜棱状。

文章图片14

素面玉圭,和田青玉,无风化。长16.1厘米,宽7厘米,厚 0.81-0.89厘米,圭体近底部管钻直径0.61厘米孔。扁平体,尖首长方形,形制规整,通体抛光,素面。

文章图片15

螭纹龙首玉带(图上),和田黄玉,风化弱,局部有褐色沁。长13.2厘米,宽1.46厘米,高4.49厘米。钩首龙形,鸭嘴形上下颌,颈部饰鳞纹;方体钩身,向钩首方向逐渐变细,上面高浮雕大小两只螭,以阴刻弧线勾勒螭体细节,小螭中部钻一圆孔,侧面阴刻勾连纹;钩纽椭圆形,纽面阴刻龟纹。

多节龙首玉带钩(图下),保存完整,有棕褐色沁。钩体由一节白玉髓连接两段和田白玉,钩纽亦为单独一块和田白玉,四部分通过铁芯拼接成器。长 9.93厘米,宽1.57厘米,高2.52 厘米,钩首为简约龙首形,仅雕琢出水滴眼和铲形吻部; 钩身为再利用的早期玉器的龙身,方形扭曲,浅浮雕心形纹,左颈部和右身侧伸出翼;钩尾为早期玉器的龙首,浅浮雕叶形耳,圆眼,涡纹鼻,张口,嘴边阴刻绞丝纹,额饰网格纹;钩纽椭圆形,纽面阴刻“十二”两字。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螭纽“刘贺”玉印,和田白玉,纯净,纽有少量褐色沁。正方形边长2.13厘米,高1.57厘米。盝顶方形印身,光素无纹;印面无边栏,缪篆阴刻“刘贺”二字;纽高浮雕幼螭,螭首三角形,曲耳,弯眉鼓眼,尖嘴,分支丝束长鬣毛,躯体呈 C 形,身饰鳞状纹,卷曲尾,左腿拱形外蹬,右腿紧贴躯体,二爪。螭腹下方钻成扁圆形孔。 通体打磨抛光好。

除了主棺外,在西藏椁中共出土玉器13 件,其中舞人玉佩、双龙首玉珩、石管三件同装在一个漆盒里,被认为是组玉佩;盖纽和片状嵌饰多成对出现。

文章图片18

舞人玉佩,高9.3厘米,和田白玉,有淡黄色沁。宽3.05厘米,厚0.42厘米,片状。双面透雕舞女,瓜子脸,长直鼻,前发扇形覆额,脑后长发编辫,两鬓有盛鬋。身着右衽袍服,袖口、衣缘均有缘饰,衣长曳地,腰间束带,左臂上举,扬袂于头上作舞,右臂横置腹前。玉佩细部由单阴线刻划,上、下各出一个半圆穿孔凸起,可供系佩。器表打磨抛光好。

文章图片19

双龙首玉珩,和田白玉,有黄褐色沁。长17.3厘米,中部宽2.7厘米,两端宽3.6厘米,厚0.42厘米,片状。双面雕同体双龙,两端龙首对称,叶形耳,水滴形眼,口微张,上颌上翘,下颌内卷,下獠牙尖锐。龙身砣刻弧线、云纹和如意纹,凸弧一侧正中穿一小孔。器表打磨抛光好。

南昌海昏侯墓玉器,就玉器纹饰而言,谷纹、涡纹、蒲纹、兽面纹、龙纹、螭纹、凤鸟纹、龟纹等均是西汉常见的纹饰;就玉器材质而言,除玉料、玉片和几何形玉嵌饰以外的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就加工工艺而言,海昏侯墓玉器使用了切割、钻孔、阴刻、阳刻、磨抛、掏膛工艺以及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活环、镶嵌、拼接、改制等复合工艺和技术,显示出当时加工玉器的工艺复杂、技术高超;就保存情况而言,由于保存在较为封闭的墓葬埋藏环境中,海昏侯墓玉器表面多风化成灰白色、灰黑色,但整体保存较好;就玉器器形而言,包括约40种西汉时期常见器形,另有兽形石嵌饰、双狼猎猪纹石嵌饰、兽面纹玉嵌饰和琉璃席等新出现的器形。而舞人玉佩、蟠虺纹龙首纹龙形玉饰等是战国时期加工的老玉器,韘形玉佩同时雕饰龙、凤、螭纹者较为罕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