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轮岗锻炼、挑战加压究竟算是怎么一回事?

 随_云 2022-09-08 发布于四川

工作这个东西,用不同的熟练度来做,效率完全不同。

比如,就拿填报表来说,第一次填和填了十年的,所花的时间完全不同。

随着工龄的增长,熟练度的增加,对各种问题经验的积累,同样填一张报表,后者消耗的时间可能只是前者的几分之一。

此外,这还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还涉及到工作强度。

同样干八小时,如果做得是熟悉的常规工作,那肯定顺风顺水、手到擒来。

但如果是攻坚陌生的业务和项目,那牵扯的精力则成倍增长,压力和痛苦倍增。

有一些材料的岗位为什么不好干,就是因为领导每次都喜欢“新鲜的”,把好端端的一项普通工作干成了高难度项目。

图片

年轻人人踏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也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原因就在于年轻人懂得少、经验少、经历少。

哪怕没有“新人大礼包”,年轻人开展工作也必然是辛苦和痛苦的。

所以,年轻人的工作目标是,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尽快的适应岗位、熟练业务,从而成为老手。

反过来说,我们之所以努力学习专研,去精通某项业务,本质上,不是我们多么勇于挑战困难、多么喜欢拼搏奋进。

也不是我们就那么喜欢陌生的业务。

而是,为了使自己能尽早进入顺风顺水的工作状态,减少抓耳挠腮、恐惧高压的痛苦。

就是为了降低自己作为“新人的苦痛”,尽快成为老人,实现永久的高效和稳态。

这是“年轻加油”的根本逻辑。


那么,成为熟手、实现高效和稳态工作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太多了。

首先,高效工作使人具备了强大的弹性工作能力(议价能力)。

还是举报表的例子,一个新人填完报表,需要八个小时,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

一个一般的熟手,大概需要六个小时,且只有较少错误;

而一个真正的精通者,大概只需要四个小时就行了,还没有错误。

而任何工作,都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大众可接受效率。我们大概就把它等同于一般熟手的水平。

那么,新人就需要额外的四个小时来弥补差距,而精通者,就可以节省两个小时。

这种感官差巨大,于是,精通者就有了两个选择:

一是用四小时做完,然后休息两小时(摸鱼);

二是仍用六小时做完,那么干得就会极度舒适,相当于边工作边休息。

无论选择哪一种,精通者都拥有了游刃有余的空间。

如果工作长期处在这种有余量的状态下,工作压力就小多了,绝不会像新人那样时时焦头烂额。

于是,进入规律的稳态,将使人的舒适性达到最强。

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固定的业务,恒定的时间和精力。

绝大部分工作和绝大部分人,最终都要进入舒适的稳态。(可以参见老张)

否则,这份工作就是份烂活儿。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异议。

不是叫人不要处于“舒适区间”,要时刻面对挑战,要让自己保持亢奋,拥有旺盛的战斗力么?

怎么你的说法不一样啊。

这里,我建议不要被成功学给忽悠了、完全错误的理解了内涵。

任何人找工作,追求的都是性价比。

工作舒适性,是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重要性堪比收入。

如果不是为了舒适,我们大可以直接进厂每天搬砖24小时,上演“底层逆袭之路”,好好恶心一下自己,对吧?

所以,趋利避害,寻求舒适的工作,是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正确”。

工作是一种价值交换,一分付出,是为了换得一份回报,在非舒适区工作当然可以,但得加钱。

要么,现在就有高回报,要么,将来能加倍回报。

而不是没头没脑地将自己推出“舒适区间”去平添痛苦。

实际上,成功学所谓“要时刻面对挑战、避免舒适”,是从宏观的人生角度来说的。

人生始终是自己的,你投资了多少,进取了多少,也许终有所报。

可工作,本质上是为别人生产(除非你自己是老板),能不能借由为别人生产而积累自己的价值,是要分情况的。

假如你的工作很明显就是种机械式、框架式,甚至只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那说什么给自己挑战加压,就完全是自欺欺人了。


由此,这个话题的逻辑也愈发鲜明了起来。

首先,新人努力工作,是为了尽快熟练业务,从而进入“舒适区”。

而绝不是为了打鸡血而打鸡血,啃越来越多的硬骨头。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跑上来就躺平好了,拼什么老命啊。

其次,变更或增加员工的工作领域,其实是对员工原有付出的破坏。

人家进入舒适区也是付出代价的,现在干的挺好,你突然把别人重新推到陌生领域,重头在来,要做什么?

其实你看大多数企业,专业做什么就是做什么。

把业务做精,创造价值就行。

除非确实业务拓展需要、或防止个人跑单,即使老板也不会吃饱了没事做乱搞轮岗锻炼。

纯粹地浪费人力,还会增加员工压力,降低了自己企业的性价比。

最后,从事陌生而艰巨的工作可不等同于“锻炼”。

比如,你作为年轻人,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终于适应了补贴发放的岗位,办得越来越纯熟。

然后,领导莫名其妙地让你负责填报表去了,或者干脆身兼两职。

——美名其曰,锻炼你。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你本来就是经过了艰苦的锻炼,才终于适应了发补贴这项工作。

锻炼的目的不是已经完成了吗。

现在莫名其妙又去锻炼填报表做什么?什么逻辑?你填了报表,还要有人学发补贴,吃了太空?

当然,如果是为了多学几门“手艺”,可以安排跟带。脱产跟着报表师傅好好学也不是不行。

问题脱产了吗?

如果边轮岗、还边加量是锻炼的话,那一个人把全单位的工作全包了、工作24小时,岂不是还要谢谢领导栽培了?

第二,单位的基础工作种类那么多。不精于一门,而是乱七八糟得都做一遍、揽在身上,算什么锻炼?

你本来就是个泥瓦工,好不容易做熟了能高效挣钱了,现在又叫你做木工、一会儿又做水电?

兼了那么多,最后赚得收入还是这点,有毛病么?

或者你本来是靠打乒乓赛作为职业的,现在突然派你打羽毛球去了,练得辛苦,还出不了成绩,神经病不是?

第三,好,哪怕就算认栽,负责了陌生的业务、从头做起。

那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来轮你的业务、兼你的业务呢?

为什么只有你做别人的业务、越做越多,怎么其他人都不需要锻炼的么?

综上,所谓的轮岗、锻炼等把员工推出舒适区的行为,如果没有特别的必要理由,完全就是种见不得别人安生的权力任性。


其实,真正的轮岗锻炼,恰恰是脱离原来的阶层,从事更高级的工作。

而不是在原有层次里疯狂打转。

比如,从发补贴岗转为窗口负责人,学会更高一层次的管理技能,那才算得上是锻炼。

如果,领导明确是要提拔你做窗口负责人的,那多学一些窗口业务也无妨,做起负责人来也得心应手。

当然,不学,也没事。

你可以看看那些一把手、二把手,他们像走马灯一样换岗晋升到今天,可曾学过半点你们的窗口业务吗?

哦~领导这么重要的位置反而不需要锻炼了,跨领域说当就当;

一个小员工,拼命在低层次岗位里卷。却不得不锻炼、兼任各种陌生基础业务,这逻辑说得通吗?

所以,锻炼的关键在于,领导是真的要提拔你?还是只是为了安排各种强度难度的基础工作忽悠你做?

以至于,填报表这样的破事越兼越多。几年了也没提拔,也始终进不了舒适区,越干越辛苦,搞得工作的性价比反而越来越低!

硬欺负人呢?

当然,我不排除真的有提拔前的锻炼。

但,这只是个小概率事件,每个人都可以结合各自情况掂量掂量。

如若不是,那就千万别被忽悠了。


不过,一旦领导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恐怕你在舒适区也确实待不住了。

那么,建议就全副武装、进入博弈区吧~

必须要给这种轮岗、锻炼、兼职、加码附上沉重的筹码。

既然你让我不舒适了,那我岂能让你如此舒适呢?

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本来就是处在拉力下的平衡,如果只有单向的无条件服从,那迟早要玩脱。

抑郁崩溃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对于锻炼加码的工作,完全可以“暴露”一下自己“拉胯”的实力。

领导问,你原来写工作总结不是写得挺好的么?怎么现在让你写精神文明怎么写得这么烂?

这时,你可别不好意思,要顺水推舟地说,领导,我确实是水平不行,写总结还可以,写精神文明真不行。

领导说,不行才要你学,多钻研就学会了。

这时你说,我已经在努力的吸收了,可惜我肠胃不好,吃再多它吸收不了,全拉稀了我也没办法啊。

领导说,只要努力没有不行的,你就做,肯定可以。

这时,你不要再反驳了,而要“虚心接受、认真整改”。

最后,用实际行动告诉领导,究竟是你对还是我对,这世界还真就是有吃了就拉的直通肠子。

大概就是这样,慢慢学、慢慢磨、慢慢领会,千万别心急。

也许猴年马月才能写出一份合格的精神文明报告。

如果领导不介意的话,可以等,也可以降低质量标准凑活着用。

反正舒适区外的我,只能写出令人不舒适的东西了。

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