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屋有块田叫六工,一工田的面积你知道是多少么?

 夫子303 2022-09-08 发布于广西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生态更是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根本性变化。

    40年前,我们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跟二千多年前在环境大体上变化是不大的,我们从孟子的理想社会中可以看出。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多次一字不改的表达了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是这样的:
    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黎民不饥不寒。
    那时的农村,除了逢年过节,一年没能吃上几餐肉,有几个鸡蛋,也常常是待客的标配,而头菜剁猪肉,则是当年的月婆子伙食标配。所有这些60后、70后,部分80后都经历过的事,对于90后以及00后来说,似乎都是在讲遥远的远古时代的古经了。
    三四十年来,与贫苦的生活一同失去的,不仅仅是青山绿水,还有沿袭了几千年的文化。记得1990年,荔浦县直高中修仁中学新建学生宿舍楼落成使用,因早上宿舍前的沙龙头不够近千的学生使用,南北横贯修中校园的一条大水渠沟面,便成了每天早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上百米的大水沟面上,挤满了利用水沟清水漱口、洗脸的学生。建南街、建北街居民也是在这条沟洗菜吃的。
     一直到接近到2000年,每到冬天的周末,语文组的阿庚,总爱跟司钟油印师傅莫至富端着梯桶到南门垌水沟或淹冬田去挖泥鳅。每次出去半天,总能挖回三五斤泥鳅、黄鳝,又够一帮人打餐牙祭了。
    
    文化消失最明显的是荔浦话方言、土语。就连一向标榜“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客家麻丐话,也未能幸免。以前从修仁飞机坪沿公路下来一直到马岭的麻丐厂,公路两旁的村落,多有讲麻丐话的,而且最为奇特的是三岁小孩都是会讲的。近二十多年来,这些从建村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孩童自幼学习客家话的传统,已不复存在,这些传统,已尽数被半洋半土的四不象语言横扫千军如卷席。
    别的且不说,今天我们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荔浦农村曾经广为流行的田亩面积单位“”,下一期跟大家讨论三四十年前人人皆知的瓦壳(扁壳)、楼板面积单位“塘”。
    本来想网上查的,可网上不懂装懂,自以为是而好为人师之人太多,自已不知道、没见过的东西,便认为是人家问错了问题。


   这些好为人师者哪里知道, “”是中国南方农村以前计算田地面积最为普遍使用的面积单位。
    之所以说是中国农村南方最为普通使用,是因为从广西到福建、云南农村各地都有这样的地名。之所以说是田地,而没有说土地,是因为最常见的成词是“N工田”,却很少见过有说“N工地”的。在荔浦广大农村更是普遍使用着,几乎每个村都有以“N工”来命名某一块田的。而这某一块田名确定后,周边的田地,便会以这块田的方位而命名。最典型的例子是荔浦大墉镇庆华村委有个自然村名就叫“六工面”。显然,最初这个村建村之始,那片土地便叫六工面,而那片土地的下面,应当有一块田,恰好叫六工的。
    我家是杜莫三里村的,1981年,我父亲和我十四叔合分得了一块田,叫六工。这块田,就是我们家1967年从大张村,即现在的荔蒙游击队蒙北支队队部搬回祖居地三里村时,大张村生产队根据“田跟人走”的原则拨给三里生产队的。
    我家在三里村还有一块菜地在杜莫河边,叫九工底,因为菜地的沟面有块田叫九工。在三里村门口垌我家六工田附近,有一块大田,叫十二工的。我们三里村还有叫三工,四工,五工的田,在其他村,也多有叫“N工”的田,但一工、二工的田基本没听到讲,最小的数目是三工
   作为田亩的面积单位是怎么来的,很少有人能准确说清楚。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某一块田耕作完一遍所花的人工,即为这块田的面积。据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调查报告中记载,他曾在云南禄村各亲自带人丈量田块,反复推算,得出“1亩约合2.6工”,以及“以工为单位具有弹性,不利调查”的结论。
    一工田的面积到底是多少亩?因各地的生产力水平不同,面积会有较大的弹性。福建一带有两工为一亩,也有两工半为一亩的,费孝通在《云南三村》实地测量的则是2.6工为一亩。在我们荔浦,据老人回忆,一工田是6分田,即1.6工为一亩。但是我家1981年分得的六工田,当时三里生产队六队实际量得的面积,这块六工田,共分成两半,我十四叔分得的西半边是1.6亩,我家的是东半部分,是1.3亩,六工田实际总面积是2.9亩,即一亩田是两工多一点,以此而论,一工田在我们荔浦这里,实际是五分田左右的面积。这跟福建一带的调查结果相一致。网上也有部分网友认为一工田是七分或八分的面积的,但不知他们有实际依据没有。
    也就是说,作为水田的面积单位,在各地因生产力水平不同,可能实际面积弹性较大,但普通有依据的是一亩田约为2工至2.6工不等。即一工田约为0.38亩到0.5亩之间,而荔浦一直流传下来老人们的说法,一工田是0.6分田的面积,应是老式尺寸,比现在约略小。
   
    中国传统的土地测量的工具叫步弓,《辞源》:"步弓:量地器,木制,似弓形,有柄,两足相距一步(相当于旧时营造尺五尺),故名。"用步弓量出来的土地面积是亩。


    但因历代的长度单位不大一致,所以面积亩的大小也略有不同,据相关资料,按照周朝的规定,6尺为步(有的说6尺4寸、也有8尺之说),百步为亩。到了秦代,则以6尺为步,240步为一亩。汉代沿袭秦代的制度,而唐朝则以宽一步,长240步为一亩。 整个清朝以5方尺为一步,以宽一步、长240步为一亩。
    至于一步即五尺,究竟是多长,又是一个变化的量。周代的一尺大约为19.9厘米,秦尺约合23.192厘米(商鞅方升);汉尺约23公分左右(《三国演义》上说:关云长身高九尺。如果按照现在33厘米左右为一尺的话,关云长就有3米高了,不太实际。实际上,《三国演义》上所说的尺,是指当时的汉尺:每尺23厘米左右。照此计算,关云长的身高为207厘米,照现在看来,此身高也大有人在,不足为奇);清代的一尺约合32厘米左右。
    以此而论,夫子调查请教村上老人所说的一工田为六分,即应是旧时六分,也应是清代的六分田,按清代的一亩约为现在的0.92亩,则为0.5亩多一点,就比较接近生产队的实测面积了。
    在我们农村,测量土地面积则没有古人用步弓一步一步开量那么麻烦,村民们通常用一丈长刻有尺寸的竹篙,或用竹篙加棕索相配合来测量田地的长宽。所以量得的尺寸和算出来的面积,都是以尺寸和丈为长度单位,而以平方丈为面积单位的。若要换算成亩,则用60为进制,6平方丈为一分田,60平方丈为一亩。正是:
    面积测量用步弓,农村习惯算人工。
    九工田底菜园里,扯栅苦瓜种小葱。
    你知道这种面积单位名称么?,如果那也有,你们那的一工田面积约为多大的呢?欢迎留言。 
关注荔浦,关注夫子,敬请锁定夫子303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