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旧老照片: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产队是这样的,那段难忘的记忆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22-08-24 发布于上海

生产队记忆:农村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那段难以忘记的历史,那个时代的记忆!那个年代人们勤劳俭朴,那个时代的人们心地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过着最简单的生活。

生产队记忆一:关于五六七十年代农村粮食产量没有后四十年粮食产量高的问题,

文章图片1

一些人认为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还有一种就是分田到户提升农民的种田的积极性,农业产量大提升;你怎么看?

文章图片2

但是我认为两者都因素都有:听老人讲在我们老家山沟那几个村子,包产到户第一年,家家都憋着一口气要吃白面喝豆浆,所以努力干活,在没有优质种子没有化肥没有除草剂的情况下,小麦粒子在场院里都堆成小山,有的老人一边嚼着麦粒一边哭,说终于有好日子过了!我家秋收了大量大豆后第一件事是用石磨磨豆浆喝,第二件事是去油坊榨豆油!第三件事是交公粮和交统购粮,然后发现家里剩下的粮食比给生产队分的粮食多十几倍!

文章图片3

七十年代产粮是少,但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高多了。分田到户粮食产量高了主要还是化肥的功劳。我们这分田到户的前两年,生产队有手扶拖拉机一台和小四轮一台,粮食产量并不是很低,就是粮种品种没现在的好,化肥很少。刚分队的前两年,单干后原来的手扶拖拉机和四轮就闲在库房,因此就牛拉犁,撅头挖着种地,产量还真比不上没分田时。 分田到户大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现在有了大马力拖拉机,但浪费严重。 现在粮食丰产主要就是种子的改良,化肥的大量使用,还有就是现在大马力的拖拉机。

生产队记忆二:农业学大寨, 家家吃饱饭。 分田搞单干, 饿坏庄稼汉。

文章图片4

那时候的口号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解放军。在这种精神鼓励下全国人民干劲冲天建设国家,为以后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我村是挖一尺五寸深,口号是:深挖一寸,增产一倍,至少增产百分之五十。由于挖得深,上面全是生土层,结果折腾下来,农民累弯了腰,第二年减产一半,农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深翻土地是可取的,六十公分太深,四十公分即可。

文章图片5

深耕要按各地土质!有的可以深点,(一般畜力20公分左右深度)再往下就是生土,再深耕(有些是硬的黄泥不长作物)翻到上面或和"熟土"混合反而不美,会降低土壤的"肥力"作物反而会减产。九百六十五万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地质地貌,各地不尽相同,政策制定应该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否则适得其反!

文章图片6

现在回忆:深度大约比耕牛拉的犁深度多一半,增产效果不明显。现在想想这事,应该让专家先做试验,成功了再推广。

文章图片7

深挖洞广积粮。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缺一不可?随然当时没有打好更多的基础但我之初受条件限制,但也是社会发展一个过程。没有之前的苦哪有现在的甜呢!

生产队记忆三:跑六七里地去外村看电影,盼望村里唱大戏

文章图片8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少,一年仅能看二~三场电影,偶尔在村子看几次大戏,虽然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是那时人们精神却非常的愉悦。

文章图片9

我的童年也干过,跑几里路看一场露天电影很正常,我从小是在临潼火车站铁路家属院长大的,我们大队和附近由县放映八队巡迴放映,由小船(人工)行至放映最近地方,放映点的生产队派3~4人抬汽油发电机及设备,七十年代我生产队用三间社屋和仓库白天放映过,看过的几部影片是《洪湖赤卫队》、《侦察兵》、《大浪淘沙》、《少林寺》等等。这有本生产小队社员及家属入室观影,不管大队还是我小队都要出资的。

文章图片10

那时候我们公社没有电影队,一个大区(管六七个公社)才有一个电影队。所以基本上要近半年才到我们大队(村)放映一次。生产队是没资格放电影的,而放映队也只有一个人,所以除了放电影他是什么都不干的,就连挂银幕也是他指挥那些社员干!那时的放映员是非常吃香的工作,所以都是一些有关系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吃最好的饭菜。

文章图片11

生产队时期,每逢秋收结束,气温适合,人们抬着凳,拖儿带女,步行几里去看一场露天电影。没带雨伞,经常淋成落汤鸡。跑几里地上十里地去看露天电影是家常便饭,虽很累但乐此不疲。留下了许多永远也抹不去的美好记忆。那时候,虽然物质不丰富,但是孩童的幸福欢乐感远超现在的同龄孩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