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老”中药之甘草,你知道多少?

 精华集999 2022-09-09 发布于甘肃

甘草,素有“国老”之称,是我国传统中药里重要的一味药材,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药用价值很高。《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具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之功效,其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药材档案 

【别名】国老。

【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应用】1、脾胃气虚,倦怠乏力;2、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脉结代;3、痈肿疮毒,咽喉肿痛;4、咳嗽痰多;5、脘腹、四肢挛急疼痛;6、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中药古籍《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说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及解毒之功。

在中医处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药。这是因为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百搭之王”。

中医处方讲究“君、臣、佐、使”,各药相辅相成才有良效。甘草在其中就经常扮演着“佐药”的角色,是各种药物的“调味品”,药方中常常离不了。甘草的药性缓和,可以与补药、泻药、寒药、温药、凉药等各类药物配合使用,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至今医界多有“甘草调和诸药”、“甘草和百药”的说法。故而不少人多习惯在中药处方中加入甘草。

甘草的现代研究

传统中医长期以来将甘草应用到呼吸系统感染、肝炎、口腔溃疡等诸多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疾病的治疗中,这表明甘草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现代试验研究发现,甘草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增强记忆力、保护神经、降糖、降胆固醇等药理活性,因此在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内皮机能紊乱,缓解高胆固醇血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甘草中主要含有三萜类、黄酮类、多糖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类以及氨基酸等成分,其中三萜类和黄酮类是其主要成分。

三萜类化合物是甘草的特异性标志成分,在甘草中具有较高的含量。三萜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甘草酸,占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2%~7%左右。甘草酸具有抗过敏、抗炎、肝脏保护、抗氧化、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 释放等多种活性。而甘草酸经胃肠道代谢之后,会生成具有多样化药理活性(包含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作用)的甘草次酸,进而继续发挥药物治疗作用。

临床常用的复方甘草酸苷片、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便是常见的系统用甘草酸类制剂,具有抗过敏、免疫调节、抑制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病毒增殖等作用,常被用于治疗慢性肝病,改善肝功能异常,还可以用于治疗湿疹、皮炎、斑秃等皮肤炎症疾病。

甘草的应用禁忌

甘草药性虽平,临床也应重视配伍禁忌。“十八反”中有提到,“藻戟遂芫俱战草”不可不知。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误用致害,虽甘草、人参亦毒药之类也。”故临床遣方用药应深思熟虑,甘草之功在于甘,而其弊也在于甘,特别是以下三种情况要慎用。

 
湿病忌用甘草

《汤液本草》明确指出:“甘者若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者所宜。”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因湿所致的呕恶、痰饮、中满、水肿等皆不用甘草,例如攻逐水饮的五苓散等。总之,湿病忌用甘草仲景等医家虽未明言,但湿病用甘草之弊昭然已明。

 
急证少用甘草

历代医家公认甘味药性缓而善守,甘草为甘味药之代表,其甘缓柔润之性,决定了它在急证运用中的局限性。以《伤寒论》为例,阳明急下三证、少阴急下三证,都用不含甘草的大承气汤,意在避其甘缓,急下以存阴。又如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此方为治少阳兼腑实证的名方,现应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病,其证显然比小柴胡汤证为重为急,故去小柴胡汤中的甘草之类,增加大黄、枳实等防其甘缓,增其税利,由此可见仲景使用甘草颇有考究。

 

肾病慎用甘草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灵枢·五味》篇提出:“肾病禁甘。”仲景宗此训,创制温补肾阳的肾气丸即不用甘草,后世医家据此而衍化的肾病诸方,如济生肾气丸、右归丸、左归丸、钱乙的六味地黄丸等都未用甘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主要含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促进水、钠潴溜和排钾增加,长期大量应用甘草,会出现水肿、血压增高、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说明肾病慎用甘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