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飞宏:深入开展武术科普活动

 wenshengquan 2022-09-09 发布于天津

深入开展武术科普活动

(摘自《武术科普为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第二章武术科普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之(三)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也得到了很大进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科普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武术科普质量、武术科普服务和武术科普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的复兴的今天,加强武术科普工作,促进武术文化建设,推广武术体育运动,对于“强民、强种、强国”、促进中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武术科普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武术运动发展,振兴民族尚武精神,唤醒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深处最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华儿女构筑的共有精神家园。一个外无尚武精神的民族势必会被外强所征服,一个内无尚武之风的民族必将落后于时代。提倡尚武精神,并不是鼓励“乘勇斗狠、穷兵黩武”,相反是为振兴民族精神和提升民族文明素质的需要。武术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和尚中等等都在武术中得到体现。在中华文明思想中从来都是追求“中和”、文武并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讲究阴阳平衡,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始终追求和平与和谐的思想理念。武术的自我修炼也体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武术中的外柔内刚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和之性”。武术深受中国古代兵家文化影响,“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武术思想文化的最高境界。传统武术在中国悠久文化发展史中与兵学、中医学有着共同理论渊源,相互融合、渗透,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武术是人类斗争智慧的结晶,拥有丰富的中华民族兵学智慧,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与促进,几乎所有的武术拳种都是源于古代的兵器,充分表现在武术技击技术和指导思想、战略战术等诸方面。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升华和发展,即所谓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自古武、兵、医一家,一体多面,浑然为一。武术科普要与兵学、中医学等相结合,多元共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武术科普应重点加强对兵家文化的弘扬,让悠久的民族尚武文化得到显扬,让“尚文”与“尚武”的文化相得益彰,使“文”与“武”发展形成合力,文武并济,相辅相成,熔为一炉。尚武是一个民族生存不息的动力,是坚韧不拔精神力量的象征,是英勇无畏的血性和胆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尚武精神的回归,要在全社会形成尚武之风,使尚武成为一种风尚,让民族尚武精神代代传承。

  

武术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它的许多文化特征和技术特征与中国文化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蕴含着众多的学科知识,是科学、军事、哲学、人文、历史、宗教等文化之集大成,成为民族文化生命的传承力量。武术科普要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振奋民族尚武精神为目的,以实现武术运动全面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各项群众性武术科普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武术科普活动为载体推进武术事业的发展。不断整合武术文化资源,夯实武术科普阵地建设,创新武术载体手段,丰富武术科普活动内容,通过组织开展“世界武术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全民健身日”、“武术科普下乡”、“武术科普讲座”“中华武术大讲堂”、“武术培训班”等科普实践活动,有效利用“讲”“训”“演”等结合的方式,让广大民众在互动体验中真切感知武术在防身自卫、强健体魄、健身养生、培养优良品质等作用。增强武术科普思想意识,使之与国家体育科普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武术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武术科学锻炼方法,提高全民对武术运动的全面认识,着力打造厚植创新武术生态发展的沃土,促进全民武术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发挥武术品牌赛事活动示范引领作用,进行高层次、多领域的武术知识普及。推动社会各界树立武术创新发展意识,厚植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与潜能,增强武术发展自立自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国家和地方武术体育科普基地建设,通过武术科普基地形成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效应,使武术科普基地群成为公众接受武术文化知识、促进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武术科普要结合实际,分层次、全领域、多形式开展各项有益活动,一定要让武术科普活动在广大的民众生活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犹如鱼儿生活在水中一样,贴近实际,切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基层,贴近现实,引起思想共鸣,提高武术科普的质量和水平。要将武术传承和全民健身运动联系起来,和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和广大中老年朋友期待健康长寿的愿望联系起来,让传统武学更好地发扬光大。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要克服落后陈旧思维方式和固化观念,提升对武术文化的认知水平,重新审视武术科普的定位和职能,深入思考武术科普实践动力和理论支撑,探讨加强武术科普事业发展和创新,激励武术工作者、爱好者和人民群众投入到武术科普队伍中来,充分激发和发挥人民群众体育科普的热情和创造伟力。武术科普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用好新兴传播方式,大力弘扬民族武术文化,做到“宗旨新、目标新、方法新、成果新”,更好地为实施武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天道昭昭,变者恒通,锐意进取,创新发展,传统武术发展要顺应时代浪潮,增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充分做好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武术发展的内在活力和生命力,在推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坚决摒弃在一些人思想中存在的贬低、漠视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唾弃崇洋媚外思想,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坚守民族传统文化阵地,保护传统武术的根本。全球化加速国际文化融合交流,同时各国各民族仍保持传统文化,文化领域斗争激烈。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和侵略,存在盲目崇拜和全盘接纳西方文化现象,从而也在一定时期导致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华民族心灵中的主客体地位的变化。武术在东西文化不正确的交融中也遭遇了严重的影响,使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处于艰难的处境。在面对外来体育文化侵略和影响的情况下,要认真反省和反思我们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勇于挑战,坚守民族文化根本,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夯实武术文化基础,善于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体育文化精华并拿来为我所用,促进交流互鉴,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文化,增强武术发展的文化和技术优势与核心竞争力。通过武术科普工作,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激发武术发展的活力和内存潜力,不断筑牢武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民族立魂,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一位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都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做弘扬、保护和传播中华武术文化的忠实追随者、践行者、守望者、吹哨者和开拓者,矢志不移地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以自己实际行动,让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让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担当起民族文化育人的宏大责任和义务,有效推进“以武化人”的教育进程,发挥武术在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实现武术强族、强种、强民、教化、涵养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武术科普伟大而光荣,任重道远,所有能够为中国武术事业传承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历史不会忘记,民族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

  

武术科普是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也是一项基础性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社会性、群众性和长期性。弘扬民族文化是武术科普的重要任务之一,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主题,振兴民族武术文化根本,实施武术振兴发展战略,以民族文明进步代替蒙昧落后思想和观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武术体育文化素质,让武术这门古老的技艺文化,以独特的风采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为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和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武术从它产生时起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发展同步,与政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具有普遍的社会属性。武术科普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体现科学性、社会性、群众性、长期性,加强宣传与推广,增强人民身体素质,响应全民健身号召,弘扬中华武术爱国精神,促进武术体育事业发展。武术科普需要一代代武术人共同为之努力,将之作为一项千秋万代永续的事业,长久的坚持传承下去,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以科学的思维做好武术科普工作,将科学精神融入到武术科普实践活动之中。广大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要用智慧、知识、技能和责任,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武术科普需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研究,体育高校和武术科普研究工作者,加强开展乡村武术振兴智力服务活动,不断发现新规律,总结出新理论,指导武术科普实践,为开展武术运动服务。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武术科普活动,使理论普及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科普与业余科普相结合,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武术运动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崇武慕德、崇德尚义的风气和氛围,发挥武术运动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提倡武术科普公益活动,倡导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鼓励社会各界组织参加各类武术科普活动,让更多的志愿者和热爱武术的人们参与到武术科普社会公益活动中来,为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民健康,服务全民健身,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探索武术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积极推动武术科普融入社会和群众生活。加强武术文化普及力度,促进广泛传播,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的传播普及水平。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文化,这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武术科普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文化事业,需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武术科普活动,凝聚和发挥社会力量在武术科普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武术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加强武术文化传播,提高科普专业素质和水平,形成相关单位积极支持、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传播局面。引导社会力量用好新兴传播方式,形成一批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武术科普传播作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武术挖掘整理记录,并有效地利用好记录成果开展武术科普活动。推动武术科普融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支持武术活动进校园,武术知识进课堂、进教材,发挥武术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本源,广大的民间沃土承担着传承和弘扬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功能,是传统武术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武术发展的伟大就蕴藏人民之中,人民是推动武术发展的真正动力。积极鼓励社会兴办武术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民间武术学校、拳馆、培训基地等在促进武术发展中重要的作用。武术科普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利用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弘扬、宣传和推广,让武术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武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其中蕴含着的民族精神,武术发展到今天的历史使命就是让习练者从中培养这种民族精神,而“士文化”是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精神追求,“士”的精神是武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和象征。由于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统治者基本延续了战国末期法家韩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思想,削弱了儒、墨、道、兵、法中尚武文化和“士”的阶层与精神,认为习武人对社会和政权稳固是一种直接或潜在的威胁,实行“重文轻武”“重文抑武”或“禁武”政策,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发展。特别是宋、明、元、清诞生的“防内甚于防外”、“重文轻武”、“削军人实力”等政策从根本上扼杀了政府自身及民众的尚武精神和民族精神。历史上封建王朝(秦朝、宋朝、元朝以及清朝雍正时期)进行的四次大的“禁武”运动,几乎断绝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根基,扭曲了民族及民众的性格、精神和灵魂,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最宝贵的精神支柱,传承着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自先秦“百家争鸣”之后,由于封建专制社会长期对“士”人思想的禁锢、束缚和压抑,使“士”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也从根基上影响了民族尚武精神的发展。家文化是“士”文化的重要代表,学在两千多年前是与儒家文化齐名的显学,它的思想和文化对促进中国武术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现代武术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影响。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维护公理与道义,提倡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平等互爱。“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人与人之间互争互害的“别相恶、交相贼”,倡导“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表现出的主持正义、追求和平,以及平等、侠义的思想,这些都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墨学到了汉代逐渐衰落,但墨家精神并未失传,汉代以后的“侠士”就是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精神的继承者。在当今社会提倡墨家文化,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建设以及民族道德体系的重建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文为武之魂魄,武为民之肝胆,无文武不长,无武文不生,文以载道,武以振魂。文武之道,即天地之道、阴阳之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背离了阴阳之道、天地之道,或重文轻武、重文抑武,或文武皆废,其对民族和国民的危害是严重而深远的,历史上汉族几次遭遇几乎亡国灭族的教训是惨痛的。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勿忘历史,以史为鉴,两千多年来的深刻的历史警示,昭示我们一定要重塑尚武精神,重视武术教育,并将之置于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要重视在德育教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武术科普要追溯先秦时代“士”阶层的精神气质,加强对“士”文化和精神的培养,旗帜鲜明的弘扬华夏文明崇文尚武“士”的文化、精神和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章》。“士”者,国之重器,中华民族文明的脊梁。“士”轻功利重道义,以天下为己任,奉道而行,践而实之,济世救人,虽九死一生而不悔,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士”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独立人格与高尚操守,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推崇“道”与“德”的统一。武术发展需要中华民族“士”之德操、思想、情怀和精神的回归,需要呼唤“士”人道德价值观念的重构,呼唤“士文化”的回归与精神重建,从而可以让中华武术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中国人不能失去“士”的精神,更不能扼杀“士”的精神和文化“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源泉和灵魂,失去“士”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将会失去希望和未来。贵族精神是以荣誉、尊严、责任、勇气、教养、自律、独立、风度、担当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高贵人格精神,而“士”的精神是贵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大力培养以“士文化精神为代表的贵族精神,对于中华文明的捍卫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志于道,依于德,据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每一位习武者都应该成为“士文化”的忠实践行者,以天下为己任,遵道而行,致力于道的传承与发展,以武化人,以德育人,持之以恒,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离骚》,让中国武术赋予崇高的精神、思想和灵魂,为中华武术的发展和民族的文明进步立下千秋功业。

 

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卷四·传十一年》。中国武术对“礼”一直有着不懈的追求,武德礼仪是所有习武者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抱拳礼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称“拱”、“揖礼”,汉族传统礼仪(多见于习武之人)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多年以上的历史。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后演变为现代武术普遍使用的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掌四指并拢伸直,大拇指屈曲内扣于虎口处,右手五指握拳,大拇指压于中指、食指之上。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武术的礼仪规范很多,除抱拳礼外,还有鞠躬礼、持械礼,以及拜师礼等等,这些都是武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承和发扬华夏文明礼仪文化,践行华夏民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以及孝悌德善、礼义廉耻等道德操守的重要体现。武术在传统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的滋润和培育下,与中国的其他传统文化形成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具有丰厚民族文化色彩,武术文化以深厚的内涵和魅力在全球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共产党员,武术世家,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2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2022年9月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