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前启后修正果,薪火相传谱新篇——田春鸟先生印象

 戏剧传媒 2022-09-09 发布于河北

承前启后修正果,薪火相传谱新篇

——田春鸟先生印象

撰稿:王新生

提起田春鸟先生,不由得想起上世纪70年代初;想起我在艺校学习时的曾经——
那时,正值文革中期,河北艺校刚随省会迁入石家庄。没有校址,临时寄驻在河北师范大学院内。没有练功场所,师生自己动手搭建席棚,权当练功房。没有学生宿舍,京剧、梆子和音乐三个科的近百名男生集中住在5号餐厅之内。这都不算什么,主要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
为了不误人子弟,让学生在短短的三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学校从当时的河北省河北梆子跃进剧团陆续请来了经验丰富的演员为我们代课,田春鸟先生就是众多代课教师中的一名。
那时的田春鸟,刚过而立之年,成熟中透着蓬勃的朝气;身着洗的褪色的灰色涤卡布团服,朴素中透着对生活的讲究。对学生和颜悦色、爱护有加;在课堂认真示范、不遗余力。他手把手教我们学会了《红灯记》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等在文革时期特有的“坐科戏”。期间,冒着“复辟四旧”的风险悄悄为我们加小灶,介绍了传统戏程式化表演的基础知识。从而,他成为我们启蒙老师之一。
说起来应该算缘分。1974年我毕业留在了河北艺校。不久,河北梆子《杜鹃山》剧组在艺校正式成立。受省委的派遣,河北省河北梆子跃进剧团十三位年富力强的主演来到剧组,田春鸟先生名列其中。与田春鸟先生同处一个剧组近3年,期间,有幸作为配角陪他演出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太行新歌(后改名为<双岭縁>》等剧目。他在剧中塑造的洪常青、大春、二月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在创作排练过程中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作风成为当时年轻演员学习的楷模。在同台排练和演出中,让我们领略了田春鸟先生的表演艺术功力和执着敬业、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在师生和同事交叉关系的相处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田春鸟先生热情质朴、真诚坦荡、诲人不倦的品格。
通过做学生,认识了田春鸟;通过共事,知道了田春鸟的艺术和为人;特别是在我1999年担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历经14年相处之后,才真正了解了田春鸟先生对艺术人生的追求——
“戏比天大”是已故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名言,也是钟情于戏剧、献身于戏曲舞台的所有艺术家至高无上的追求。田春鸟先生何尝不是如此?和所有艺术家一样,他把青春献给了河北梆子艺术事业;他把心血和汗水挥洒在了河北梆子艺术的舞台;他把智慧和成就融入了河北梆子艺术的辉煌。谈起过去和现在的红火,他总会谦虚的说:“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没有百姓的认可和厚爱,就没有我田春鸟展示的舞台。我就是个演员,演戏是我的天职。在我看来,尽职尽责把戏演好,向培养、关心、支持我的党和人民报恩,这是比天还大的一件事情。”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艺术家,田春鸟先生凭着勤奋和智慧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如《宝莲灯》的刘彦昌、《蝴蝶杯》的田玉川、《陈三两》的李凤鸣、《天仙配》的董永、《小宴》的吕布、《白蛇传》的许仙、《红灯记》的李玉和、《白毛女》的大春、《红色娘子军》的洪常青、《钟馗》的杜平等……。谈起他的舞台艺术成就,如星光璀璨,令人敬佩有加。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在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间,为河北梆子艺术的宣传、推广、保护和传承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出于对河北梆子艺术的挚爱,田春鸟先生做为省政协委员,不辱使命,与齐华坦、姬君超、张惠云、杨广金、路翠阁等前辈艺术家多次联名为河北梆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撰写提案,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多次为省河北河北梆子剧院赢得扶持、走出困境奔走呼吁。为促进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河北梆子艺术的关注和支持发挥了一个艺术家的重要作用。
出于对河北梆子艺术的挚爱,退休后的田春鸟先生不辞劳苦,奔波穿梭于京津冀各地戏迷群体和学校之间,满腔热情的演讲示范。
为了宣传推广河北梆子艺术,他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了履行到外地示范演出的承诺,他含泪辞别生病住院的老伴——刘素琴老师(田先生事业成功的坚强后盾)。每当提及此事,他都会眼睛湿润,不善言谈的他,都会重复这样一句话:“老伴是理解我的”——毫无修饰的语言,诠释了由河北梆子艺术凝结而成的夫妻之情!
2000年,我作为主管剧目创作、演出、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传承的副院长,意识到表演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成为河北梆子剧院的首要问题。后续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因此,草拟了《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人才培养规划》。在李福生院长的决策下,剧院班子达成一致,决定与河北艺校联合开办河北梆子少儿培训基地,聘请退休或在职的河北梆子艺术名家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少儿艺术人才,解决剧院人才危机问题。此方案一出,既得到老一辈艺术家们的高度认可。特别是田春鸟先生更是兴奋不已,他率先表态:“咱剧院办学校我全力支持,当老师奉献余热、绝不含糊!”
在河北梆子少儿基地开办的2001——2007年间,田春鸟先生推掉了所有与教学无关的社会和演出活动,积极备课,认真执教。为了授艺传德,不管是风里雨里,无论是酷暑严冬,骑着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往返于剧院和家之间,两点一线,从不懈怠。为了让学生们学到更多东西,他牺牲周末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把学生带回自己家里说戏。学生渴了,他亲手端上一杯热茶;学生饿了,他让老伴做上一碗香喷喷的荷包鸡蛋挂面汤,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学不会的时候,他着急发火,厉声训斥,事后又后悔难当,向学生道歉——。学生们感慨的评价:“从田老师身上,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师父’,田春鸟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我们的父亲。老师和父亲相加就是——'师父’”。2001年接任省梆子剧院院长的李建锁对基地老师们的付出和对田春鸟先生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精神,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他说道:“为培养人才,甘当人梯。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作者为田春鸟先生收徒题写的墨宝


在基地任教7年,40多名学生无不受益。由他一手培养的丁云飞,已成为剧院新一代最具潜质的小生演员。缓解了河北梆子小生行当奇缺的问题。
除了在剧院言传身教之外,在社会上广收徒弟,其中不乏社会名流、知名企业家和在大学就读的莘莘学子。通过社会收徒,使更多的人加深了对河北梆子艺术的认识,使更多的人成为河北梆子艺术的保护者和传播者。对于社会收徒,田春鸟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我收的学生不一定要上台演出,但他们一定会运用他们的才华,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成为传播、推广、普及河北梆子艺术的生力军。”朴素的解释,简洁的语言,闪烁着高瞻远瞩的智慧之光。
田春鸟先生已年逾八旬,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依然以满腔的热情奔波在他所钟爱的河北梆子艺术事业发展的旅程之中。可敬!可佩!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这是臧克家先生自我励志的一首诗,又何尝不是田春鸟先生为河北梆子艺术执着追求、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呢?!

情系乡音几十年,
德高望众交口传。
技精艺湛氍毹上,
坦率真诚日常间。
执着敬业无奢望,
励志感恩在梨园。
承前启后修正果,
薪火相传谱新篇。

这就是田春鸟先生在我眼中印象。我也可以肯定的讲,这也正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职员和社会各界戏迷朋友对田春鸟先生艺术人生的客观评价。

(作者 王新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原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