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庆馀和张籍用诗歌问答,问与答同样出彩,两人的诗外故事更成为文坛佳话

 小话诗词 2022-09-09 发布于甘肃

很多人在求职时都有过写自荐信的经历,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推销的方式。写自荐信在唐代也是一种流行的社会风尚,当时还有一个专有名词,称之为“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呈送当时的文坛大佬,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

行卷的文体多样,诗词文赋、传奇小说等在初唐都可以拿来当自荐信。后来,由于诗赋在唐代进士考试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行卷的作品亦多为诗赋。唐诗中有很多有名的作品都属于行卷诗,其中朱庆馀写的《闺意献张水部》就是很有名的一首行卷诗。

进京赶考的考生朱庆馀有幸邂逅著名诗人张籍,两人在交谈后,张籍对朱庆馀的才华很是欣赏,便问朱庆馀是否可以一览他的往期作品,朱庆馀很是欣然,从新篇旧诗作中挑选出二十六篇递交给张籍。张籍把这些诗歌作品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向同事们极力推荐朱庆馀的诗歌。

尽管得到了文坛大佬张籍的青睐、赞同与欣赏,但朱庆馀的心中还是不够踏实。在等待放榜的那段日子里,朱庆馀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被录取,于是便写了这首《闺意献张水部》递交给张籍,问询自己的科考情况

朱庆馀的这首诗用比拟手法以闺情诗的风格写出来的,诗歌写得绘声绘色,很有特点。朱庆馀将自己比作新娘子,情态语言楚楚动人,诗歌言辞优美,读完此诗,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想象空间。《闺意献张水部》 原诗如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这是很有时代特征与典型性的一首诗。因为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朱庆馀的这首诗也承袭了这种由来已久的诗歌传统。

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近试上张水部》,因为朱庆馀此诗是写给张籍的,因为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所以朱庆馀以姓氏加官职这样的方式称呼张籍,这是一种敬称。

张籍当时以擅长诗文享誉文坛。时至今日,张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仍然被人们传唱着,有的诗歌甚至入选到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如那首写进了游子情怀的《秋思》。其他诸如《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成都曲》《野老歌》《春别曲》《征妇怨》等诗歌,都是诗文爱好者经常吟咏的名作。

张籍已然享誉诗坛,那朱庆馀要给张籍以写诗的方式询问科考事宜,就必须要写出新意,写出别具一格、独出心裁的作品,这样才能得到张籍的首肯或者青睐。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闺意献张水部》由朱庆馀的笔端流泻而出,并送呈到了张籍的书案上。朱庆馀写此诗的真正目的,是在吐露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乎自己仕途顺利与否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在等待放榜的时日里,朱庆馀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担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主考官的赏识,抑或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考试要求。因此他以新娘子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

同样的道理,一段美好的婚姻,对女孩子来说则意味着幸福与快乐。不管是寒窗苦读,还是待字闺中,金榜题名和幸福婚姻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天然的相似性,这都是他们人生的转折。所以朱庆馀将科举考试比作女子新婚,这样的比拟既有新意又有独创,不可谓不生动,不可谓不精妙。

其实朱庆馀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担心也是人之常情,尤其对于一位抱着极大希望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落选无疑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结局。所以,寄寓在诗中的情感就非常真切了。

开篇句“洞房昨夜停红烛”,是以新娘子回忆的口吻说出来的,她回忆起昨晚洞房花烛夜的情景:浪漫温馨的婚房,有着浓重而热烈的仪式感,红红的蜡烛通夜不灭。这对新婚燕尔的新郎新娘来说,是他们美好而又甜蜜的新婚生活的开始。

而这首诗所描绘的重点就是这句“待晓堂前拜舅姑”,这是新娘子早晨拜见公婆前的状态。由于拜见问候是一件大事,所以她天未亮就起了床,在烛光中梳妆打扮。

这时,新娘子心里还是有些许的紧张,她担心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会不会在初见公婆的场合尴尬?一连串的问号在她的脑海中回旋。因此,后两句便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的言行举止。

新娘子虽然做足了功课,但内心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只好转身叫醒新郎,面带娇羞让新郎看看自己的着装和妆容。朱庆馀对新娘子神情、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不可谓不精细,对人物形象刻画得不可谓不细致,饱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新娘子这一形象像极了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朱庆馀面对主考官的心理状态,他同样也是因为没有十足的把握,才给张籍写诗问询的。

张籍看了朱庆馀这首婉转含蓄的诗作,不禁微微一笑。更有意思的是,张籍随后也同样用比拟的手法写了一首回诗,并对朱庆馀的问询给出了明确答复。张籍写的这首诗名为《酬朱庆馀》,原诗如下: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馀的诗用比体写成,而张籍的诗风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的越女。

开篇句“越女新妆出镜心”,写的是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来自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一边采菱一边唱着动人的歌曲,曼妙的身影和美妙的歌声回荡在湖面上。

有着美丽的容貌、唱着采莲曲与采菱曲的越女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越地出美女,镜湖则是当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朱庆馀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仅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

当然这样的比拟是出于赏识,言下之意就是说朱庆馀就像这位采菱姑娘一样,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这是身份的巧合。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张籍这位语言大师纵横才情、捭阖文字的高超水平:他把朱庆馀比作一位刚刚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在水光潋滟、风景宜人的鉴湖中荡着轻舟,唱着动人歌曲的采菱女子了

这一句看似是在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致的妆容,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着良好的诗文素养和扎实的文学功底,自然是一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子。

张籍接下来描写越女的心情“自知明艳更沉吟”的意思是越女当然知道自己容貌动人,但因为爱美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诗歌的言外之意是说朱庆馀虽然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是否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后两句“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大意是说:尽管别的姑娘身上穿着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越女的一曲古朴高雅的采菱歌才是真正的价值千金。

《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这里意指真才实学。张籍的言外之意就是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事物并不值得看重,实际上还是在说朱庆馀并不是只会做华丽文章的人,他是一个有着真才实学的人。同时,这也是张籍对朱庆馀学识的肯定:你的文章很有价值,我很欣赏,金榜题名没有问题。

结合后两句,张籍的回答不仅打消了朱庆馀的疑虑,还肯定了朱庆馀的学识和才华。他明确地告诉朱庆馀:在我眼里,你不是一个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而是一位真正的饱学之士,一位真正有才华的人,我很欣赏你。

果然不出所料,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结果证明朱庆馀的担心是多余的,他的诗文得到了主考官们一致的认可,在这一年一举考取了进士,后来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朱庆馀金榜题名,虽然有张籍的推荐发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朱庆馀自身的学识和才华。试想一下,朱庆馀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张籍大概率是不会推荐他的。即使推荐了,朱庆馀也不会通过层层考核与最后的选拔。

朱庆馀和张籍的这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朱庆馀的诗问得高妙,张籍的诗也答得出彩,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更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们两人的诗外故事千百年来传为诗坛佳话,也成为一段值得回味的文人情谊往事和一则回味无穷的文学故事,更成为文学史芬芳的花圃中一朵格外耀眼的琪花瑶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