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叶村”还是“蓬蒿屯”

 山人也 2022-09-09 发布于河南

“黄叶村”还是“蓬蒿屯”

——“外头”的《红楼梦》之八

【提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过,文学始于地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小说《红楼梦》大概也不例外。《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外头”的“山坳海沿子上”的气象和物产,应为彼时山海关外辽西走廊的真实写照。“都中”(今北京)和“南京”(昔江宁)不属于虚构,“外头”和“山坳海沿子”没必要虚构。作为故事背景中非同寻常的“第三地点”——张爱玲著《红楼梦魇》所称荣宁两府主要收入来源地,在《红楼梦》中都有怎样的呈现呢?通过文本内外的相应元素的比对,探索《红楼梦》与“外头”暨“山坳海沿子”在地理和人文等层面的渊源,可谓笔者的初衷。

    所谓的曹雪芹著书黄叶村,可谓方家们的主流观点。其主要依据,应为敦诚这首《寄怀曹雪芹 》。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以绝,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才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罗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

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秋,在喜峰口当差的敦诚,因多时未见曹雪芹,(作)有《寄怀曹雪芹 》一诗”。——易水曹雪芹著书黄叶村》(红楼梦学刊 2006年03期)。其“瞮”,应作“霑”?

易水先生的文章说,从诗文来分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经历过繁华生活,但现在已经像一场梦一样,都成了不可触摸的事情了,故有“扬州旧梦久已觉”之句。雪芹与敦氏兄弟结识是在清宗室子弟就读的“右翼宗学”。从“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的诗句,我们还知道,曹雪芹为了生活,可能也曾有过为人幕僚和西席的经历,但雪芹那种狂傲的天性,在“残杯冷炙”的待遇下,依然本性不移,这似乎与主家颇不能合。即便主家重用雪芹的才华,但他不入俗流的心性、处处高于世人的见解,和毫无顾忌地表露,也会让他很难被社会接受。这令他精神上很痛苦,所以敦诚才劝勉他,不如回到“黄叶村”,去写你的书吧!

敦诚之所以劝勉曹雪芹,不如回到“黄叶村”写书,是否因为曹雪芹未曾回到“黄叶村”去写书?

尚未回到“黄叶村”的曹雪芹,人在哪里呢?敦诚诗句说得很清楚:“于今环堵蓬蒿屯

“于今”受困于“蓬蒿屯”,“于今”没有“著书黄叶村”,敦诚才会“寄怀”曹雪芹:“不如”回到“黄叶村”去写书。

敦诚诗中于今环堵蓬蒿屯”,若“切换”到曹雪芹的笔下,又应该是怎样的情形呢?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红楼梦》第一回

在相同的“于今”与“今日”那段时间里,在相关的“蓬蒿屯”与“茅椽蓬牖”那般境况下,两位好友的心态却大相径庭。敦诚想到的是“环堵”,曹雪芹看到的却是“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以及“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从头再看敦诚的诗作。曾曰魏武之子孙”这句,有人当成朋友之间的调侃,当代医学却能证明所言不虚。人民网(20140924)《复旦大学曹操DNA课题组最新成果:曹雪芹被证实是曹操的后裔》等文章,有具体介绍。

依此类推,于今环堵蓬蒿屯”,是否也属于写实呢?

“蓬蒿屯”的“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和“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何尝不是曹雪芹“笔墨”的源泉呢。皆因将“蓬蒿屯”处境想象为“环堵”,敦诚才会慨叹“不如著书黄叶村”。“于今”之计,与其“环堵蓬蒿屯”,“不如著书黄叶村”。

“蓬蒿屯”与“黄叶村”,应属相互排斥的单选项。或留在“蓬蒿屯”,或回到“黄叶村”,二者不能兼顾。既然“环堵蓬蒿屯”,既然尚未回到“黄叶村”,焉能“著书黄叶村”?

窃以为,敦诚与曹雪芹之间,了解够深,过从够密。彼时的“于今”,曹雪芹的状况——“环堵”,以及“环堵”之地——“蓬蒿屯”,敦诚似乎无所不晓

方家们将“不如著书黄叶村”反转成“著书黄叶村”,有无断章取义且颠倒黑白之嫌?

“环堵蓬蒿屯”期间,曹雪芹不能“著书”么?

上篇:串联三块石

篇:谁的“屯”

【作者简介】

    吴 歌,曾用名吴 戈。高级经济师。市级非物遗“锦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锦州市“最佳写书人”。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锦州市凌河区作家协会前主席,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语言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散文《丁香雨》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赛努呼和浩特系列文集·散文集》。出版专著《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参加编著《人文锦州·民俗风情卷·锦州方言》(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9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