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英华丨璞翁和他的“马氏工具石”

 山人也 2022-09-09 发布于河南

璞翁和他的“马氏工具石”

锦州有位收藏家——马绍田先生,因为喜欢收藏美玉,自号璞翁。他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祖父父亲学习收藏,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伊始,见到祖父父亲收藏了那么多造型古朴,色彩纷繁的老物件,只是觉得好看好玩。时间一长,见的多了,收的多了,也就有了思考。从收藏劳动工具,到收藏生活器皿从收藏达官贵人的佩饰,到收藏文人墨客的文宝。于是,由单纯的乐趣发展为对于艺术的敬畏。从城市到农村,从市场到街巷,早出晚归。无数次的寻寻觅觅,皆在试图理解文物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久而久之,他从收藏的文物中,与藏友的交流中,特别是恩师杨伯达先生的教诲中,理解了收藏的意义。逐渐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藏品的断代、器型、材质用途等方面的研究与辨识中,甚至留心藏品所存时代的背景、人物以及有关的故事。从中不仅学到了历史文化等各种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圣祖先贤是如何的睿智宏大,乃至华夏民族的文化若汤汤之江河渊远流长。他的儿子马天健以及孙子马梓臣,如今也走上了收藏之路,他们甚至认为,如果我们不去收藏,不能承传,有何颜面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可见,对于收藏文化,他的子孙们对于收藏的兴趣,也是如醉如痴,深入骨髓。

为此,璞翁马绍田在锦州市太和区一隅创办了“璞藏室”,为了实现期待已久的五代人心中的梦想,早日将自己收藏的文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谓是呕心沥血。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一件件文物从千年的沉睡中唤醒,让他们开口说话。每每看到展品橱窗那一件件“宝贝”,他仿佛看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正微笑着向他走来,声情并茂如歌如泣讲述它们的过往。此时,璞翁的心充满了惬意与遐想。离开时,他忽然感觉到心里缺少些什么,甚至空落落的……

尽管在诸多藏品中,件件令人爱不释手,可璞翁最倾心最钟爱的却是一块木化石。

说来话长,木化石是至少上亿年的树木,由于地壳变迁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交换而形成了植物化石,保留了树木的原始形态。的藏品中,有是一块在地下沉睡了1.2亿年的木化石。为了“寻宝”,璞翁三下蒙古族自治县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在燕山山脉的大山坳里面寻得此“宝贝。为此,璞翁欣喜若狂,仔细研究,用40倍放大镜观察其内部,只见其内部色彩斑斓,熠耀生辉,令他魂牵梦萦。放下放大镜,璞翁立即前往北京,专程拜访了身兼古人类学家、史前考古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向他请教了这块木化石具有的原始信息。原来,这块石头竟与恐龙同时代,而且是一块远古先人制造石器的工具石。

 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会醉人。当璞翁仔细端视这块历尽沧桑的古石时,他不能不神游八极,心驰万里。从北京取经归来,璞翁经过深思熟虑,将这块巴掌大的奇石取名为“马氏工具石

 既然是工具石,就意味着它比普通石头的硬度更高,这才能劈凿其它普通的石头。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历经了多少艰难岁月,而且是经过无数次的寻找、试验、比较选择,最后才确定了这一块“石头”。可以说,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古人类,或是现实中的璞翁,在寻找和确定工具石的整个过程,除了揭示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勤劳之外,还填补了一项教科书式的空白——“木器时代。从这块奇石上,我们似乎看到了难以尽述的苍桑,似乎看到古人类正拿着这块工具石凿成了石斧、石刀、石锄石镰,从刀耕火种的遥远洪荒时代向我们一步一步走来……

既然是一块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时代的工具石,它的年代久远便可想而知。据贾兰坡院士介绍:人类能够制造工具的历史,已有四百多万年了。人类使用工具,也是人类起源的证据。这是人类在当时特定的生活环境下形成的,但是,他们留存下来的生活轨迹甚少。如果能够找出与之年代相同或相近的古人类头骨,或是牙齿,就可以将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一亿年。而且,它起源于中国——这个具有人类远古文明的中国。听到这个消息,无不令世人为之惊叹!

晚雫滴滴答答敲打着林荫小径,也轻轻叩击着璞翁的心。当他手捧着这块工具石伫望的时候,仿佛听到那来自旷古的呼唤。他在倾听,这是生命的拷贝,也是生命的呼唤。既是孙丹林老师赠与的“石无谶语,史有回声”八字箴言的真谛;更是璞翁“收藏文化”初心记忆。即使间隔上亿年,璞翁仍以炽热丹心探究人类远古时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更以孜孜不懈的专研精神探求生命的本真……

【作者简介】

王英华,中共党员。辽宁文学院首届县区作协主席研修班学员,辽宁省作家协会2017年度会员及骨干培训班学员。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渤海大学辽西区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2020年12月散文《父亲的遗言》获“中华情”第六届全国散文联赛金奖。2016年12月散文《偶遇》在《鸭绿江》月刊发表。另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关外文学》《红石嶺》《大地情飞扬》《春华秋实》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