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颖惠:努力建立研究者的思维模式

 工农商学兵 2022-09-09 发布于四川


Image

2022年9月5日,海淀教科院召开全体会,吴颖惠院长在新学期各部门工作计划(详见往期文章:海淀教科院学期工作要点来了)的基础上提出,本学期要在坚守常规工作、突出重点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提高研究质量,努力建立研究者的思维模式。

新学期,海淀教科院将迎来新的办公环境,也要通过制度建设,共同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依据全新修订的部门职能定位和海淀教科院工作评价制度,围绕部门核心研究领域,全面考量人员发展和单位发展。坚守部门工作重点,以不同视角、不同研究方法,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传统文化与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形成教科院的核心品牌,带动更多人投入到教科院重点工作之中,让重点研究工作或项目惠及每一个人。

解决两个问题、建设两支队伍

本学期的工作将围绕着解决两个问题、建设两支队伍展开。首先是解决“为什么要管理”的问题,加强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在古代有“知县、知州、知府”,为什么要在县、州、府的官员名称前加一个“知”字?“知”就是了解,作为长官,需要对所管辖的区域内的所有工作有全面的了解。为官一任,就是当地百姓的父母官,就必须对下负责,全面了解情况、全面开展工作。教育研究部门的管理不仅仅是上传下达和分配工作,而是需要把部门的工作统筹起来,参与到其中的每一项工作中,带着大家一起干,做到对部门的每一项工作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其次是解决“为什么要工作”的问题,加强研究人员队伍建设。教科院是一个研究部门,希望我们的研究人员都能够在为单位出力的同时,借助单位的平台长见识、长本事。既要学会依靠平台,把平台当修炼场,利用其资源不断提升自己;也要学会忘掉平台,不要把平台资源当成自己的能力。只有离开平台的光环,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要把个人能力建设与单位能力建设整合起来,培养带得走的终生研究能力。

培养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

任正非曾在文章中提到“把寒意传递给每一个人”和“把活下来作为主要纲领”。教科院工作要从追求数量规模转向追求品质和影响力。面对新的教育发展环境,生存基点就是能力、成果和影响力,这是教科研人员的“现金流”和“硬通货”。寒意来了,人人都需要小棉袄。小棉袄是什么?对企业而言是现金流,对教科院而言,就是“能力和水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避免对于困难的准备不足,处于盲目乐观中肆意为之。

在这个问题上,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只有保持头脑极端开放,把自己放在开放的环境中,去吸取书籍或者别人头脑里的智慧,才能够增加一点参与竞争的资本。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是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能力,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出局。对于教科院来说,这个能力就是科研素养,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大家凭借思考力和表达力立足,能够独立开展研究,主动寻找工作切入点,才能在巨变时代找准方向、相依而行。

建立研究者的思维模式

很多人思考问题的方法非常简单,要么凭经验、凭感觉,要么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但是做研究,依靠经验、依靠感觉、依靠别人都是行不通的,我们得自己做,去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在研究的过程中,你会一次次被浩瀚而又充满魅力的思想所吸引,一次次刷新自己的世界观,甚至一次次经历失败和挫败,感受自己有多么的愚蠢。

研究者需要建立一种研究的思维模式,这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前提。研究的思维方式包括:

深度思维,眼看清问题的真相,发现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能够透过现象和外在表现,看出教育的真相和本质,做有深度的教育研究。

决策思维,理性决策,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决定之前,想得更清楚、更明白一些,多角度、全面性地思考和决策。

创新思维,跳出自己的思维限制,发现新的思路。思考如何把研究和工作做出差异性,用创新性思维发现新方法。

战略思维,能够在复杂世界中做出相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换句话在复杂的教育世界中做选择。

复杂思维,深刻地认知这个世界底层的运行法则,建立新的世界观,进而指导我们的思维方式。

学习与研究的基本范式

根据LPDA学习圈模型(learn学习、practice练习、discuss讨论、action行动),我们可以延伸出关于研究方式的范式。以群体课题为例,首先进行文献综述,厘清概念,想清楚研究内容;接着制定方案,组建团队;然后选择措施,采取行动;最后提炼经验,推广成果。

在全人思维系统模型中,系统基模采用了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这六大美德不是随意选择,而是研究团队通过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阿奎那斯、奥古斯丁、富兰克林的著作,以及《旧约》、《犹太法典》、《论语》、佛教经典、《道德经》、日本武士道、《古兰经》和《奥义书》等人类经典进行大量的研究,总共找出200多种美德,研究了横跨世界3000年历史的不同文化后,归纳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六种美德。

这其中体现了一种研究的精神,把一个问题研究透,首先让自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开展研究工作,才能得出经得起考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果。我们的研究者也应学习和具备这样的精神、态度和方法。

要让思维进化,至生生不息,需要大家走出舒适区,勇于挑战自我、接受痛苦。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艰苦奋斗、虚心学习,承担责任、理性思考。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有进步。乔布斯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坚持思维的活跃,保持对知识和学识的饥饿感,沉心静气、脚踏实地,才能够有所发展,实现思维的阶层跃迁。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建立研究者的思维模式,坚守成长性思维,不断改变自己,培育学者气质。这不仅是大家的立身之本,也是教科院的立业之基。

本文根据吴颖惠院长在海淀教科院全院会上的讲话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