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伟:真正的教育往往蕴藏于细节中 | 教师节特稿

 杜伟强 2022-09-0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38个教师节。

青衫,书卷,漫漫子曰。

在我们的脑海里,教书先生的形象总是如此明净,儒雅里又藏着些许严厉。书院岁月,学生一声声清亮的“夫子”,一半是敬意,一半是温情。

时至今日,教师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特殊的职业。三尺讲台不高,他们却要站在这里,让孩子们遥看整个世界的绮丽和变化。日月潮汐,每一个晨早和夜晚,闪现在愁云和欢愉间的,总是那些既动人又恼人的稚气与童真。可曾经,他们也是这童真的一部分。那些甜美的、苦涩的、叛逆的、敏感的人生况味,在时间阡陌里交叠成光阴的絮语,也曾在“先生的布衫”上映刻下来日方长。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家》邀请多位名师畅谈自己的成长之路。我们推出这组教师节特稿,致敬良师,助力教师成长。

今日为大家分享段伟老师的文章。

一本书,一篇文章,看似不起眼,但它是一块块砖,垫在脚下,久了,就长高了。

铁匠没样,边打边像,我是一个半途出家的中学英语教师。1982年,我高中毕业,在英语教师奇缺的境况中登上中学讲台,成为一名代课教师。我边教边学,几年后参加高考,进入长江边上的一所师范院校。大学毕业后回到一所乡村中学教英语。教育,既成了我的衣食饭碗,也成为我精神的依托。我只有一个念头,成为一个“课上得不错,班级管理好”的老师,变着法子激起孩子们内心的渴望。

图片

图片

做一只老蜗牛,领着小蜗牛散步,欣赏风景

接手八年级两个班,“前任”跟我说,山里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好,教他们英语,压力会很大。但我不服气,成长就是接受挑战,我深信“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可是上了几节课后,我被现实深深打击,不少孩子连26个英语字母都写不全、写不对,更别说一个完整的句子了。相较于成绩,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孩子上课东张西望,前后左右聊个遍;下课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只要布置作业,教室里就人声鼎沸,情绪漫天。

多么希望学生朝着我的方向快马加鞭,但事与愿违。我越来越焦虑,仅仅一个月,身心俱疲,再这样下去,学生的学业没提高,自己的身体就先垮了。也许走得太急了,脚步等不及灵魂同行。我改变策略,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他们是一只只小蜗牛,我就要当老蜗牛,领着这群小蜗牛散步,欣赏风景。

冬长三月,迟早打春。耐心是教育的“补给站”,教育需要浸润,需要等待,这是最为朴实的道理。我根据学情设计三种“随堂一刻钟”分层教学。给优等生以雄心,让他们阅读篇章,除了随堂演练附加精选提升,力求吃饱;给中等生以信心,让他们完成随堂演练,力求吃好;给学困生以上进心,让他们从最基础的句型、语法开始,力求吃到。我尽力让每个学生“开口动手”,涮出英语的“洋”味。渐渐地,孩子们的英语“小幅盘升”,书写越来越工整,语音语调也越来越标准。孩子获得了自信,他们脸上绽放起笑容。

“沧海自浅情自深”,教育,最耐人寻味的是纯净的师生情。山里淳朴的孩子,带着大地的气息,他们黏着我问这问那,团聚在我这抹微光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一起学习,一起郊游,一起嬉戏,成了伙伴,成了相知……

图片

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工作的第13年,我意识到自己进入了瓶颈期,于是选择外出学习将视野打开,汲取理论的营养,获得智慧的启迪,对课改的“虚火”有了自己的认知,我开始把这些所思所悟记录下来。第一篇文章发表,收到样刊那天晚上,我兴奋得难以成眠。从此我循着思考、写作的门径一路走去。

“写作量 背诵量=双语作文天天向上”。我“手把手”带着孩子们从遣词造句入手,然后写下水作文和他们“一起走”——如何谋篇布局,当他们慢慢能够“偷梁换柱、借花献佛”时,我便“放开手”“看他们走”,训练他们如何做到“情节的悬念和表达”。我辅导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记录生活的细节,经过时间的积淀与酝酿,一定会酿出属于自己的“陈酿”。它让我在单一的“试题研究”中嗅到了一股“授渔启智”的清香。一本书,一篇文章,看似不起眼,但它是一块块砖,垫在脚下,久了,就长高了。

“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厚植沃土,花蕾绽放成春。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学生都交出了优异的答卷,这让我找到了作为“筑梦人”的价值。


图片

调皮的孩子是带刺的黄瓜,慢慢成熟,刺就落了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对教师来说,站稳讲台是底线。这底线除了专业功底,能够走进学生的心坎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初中,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三年系两端,一端稚气未脱,一端意气风发,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和栽培。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细节,都无声地传递着不一样的信息,真正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这些细节中。

好几次学校因教师异动,有的班成了“烫手山芋”,领导就让我去当“后妈”。有一年,我接手一个“鬼见愁”班,第一次见面,班上“带头大哥”就给我一个下马威,刚一推门,门楣上一瓶墨水泼洒在我的T恤衫上。此事若处理失当,班务工作难以打开局面,震惊之余我很快镇定下来。

“同学们,俗话说,哪有舌头不碰牙呢?师生之间磕磕碰碰再正常不过的了,不过善良不是天赋,而是选择,刚才这种恶作剧有些过头。我不是神,没有改换班级天地的神力,但我们再也不能一点点沉沦了。”进一步,我跟孩子们交流:放风筝的人都知道,因为有风的协助以及线的牵引,风筝才能起飞,在空中摇曳多姿。可一旦没有了线的束缚,它不仅无法飘在空中,还会栽倒在地上。同样的道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缺少自由,但也不能没有约束。以约束为前提的自我是自由,没有约束的自由那叫放纵,之前的一切都清零吧。

班上的小H父母离异,母亲经营着一家娱乐场所。他身高不足一米六,却非常彪悍,追星、逃课,通宵待在网吧,学业一塌糊涂。我私下谈过几次话,未果。看到小H桀骜不驯的眼神,我思来想去,决定先走近再走进。他的家位于临街一栋楼上,二楼是他母亲经营的“潇洒一回”,三楼是他家。偌大的几间房只有一排旧沙发,生活用品凌乱散落,一台超大游戏机屏幕不断闪烁,灶清锅冷,没有温暖气息。楼下不时传来刺耳的叫声,此情此景令人窒息。我边聊边和小H一起收拾房间,“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针对他乖张易怒的性格,我掏心掏肺地劝慰他,人要像龙一样,要懂得趁势,不要一味逞强。

旋即,他打开QQ,一边滑动鼠标,一边嘟哝着:“一般人我也不给他看。”然后不一般的我,看见了他自暴自弃的心迹历程。交谈中我还了解到,他父母因为他互相埋怨而离婚。这更让我坚定了将小H托出井底,还他一片天高地阔的决心。我请他母亲回家,建议给小H换个环境。

立物易,立心难。智慧是教育的“助推器”,每个人心中有一个关键的点,看你能不能击中它。着力点找对了,教育之门就打开了。家访后的第三天,小H被爷爷奶奶接走,因爷爷奶奶的关爱,以及我“反复抓、抓反复”,小H终于回应了我的苦心,各方面都有了进步。虽然因学业底子太薄,中考成绩不甚满意,但值得欣慰的是,其父母因他的转变而和好如初。

委实,学生是一茬又一茬儿的,刺儿头的孩子也会不期而至,每个“刺儿头”都有存在的理由,就像一根带刺的黄瓜,等他慢慢成熟,刺儿就落了。尊其人,润其心;知其心,救其失。遇到棘手的“泼猴”,我们须“层层剥茧”,顺其“不自然”,逮住时机给他戴上“紧箍咒”,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此,方能“熘”去“立德树人”过程中的苦味。

守静而生,向光而长。“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多年来,我一直品咂这句朴实的话,保持着对教育这份职业的思考与反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用爱做底料,用激情、耐心和智慧作辅料,熬出了教育的“真味儿”。

—  END  —

源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 段伟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实验中学

编辑 | 邢晓凤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