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续六次走错发展道路,日本为什么总是点错科技树?

 HDTV 2022-09-09 发布于广东

我回顾日本近三十年的历史,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自从进入90年代之后,日本这个国家似乎用光了上百年来累积的所有运气,它们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云计算、智能手机、光刻机、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连续6次点错了科技树,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非常诡异的格局:世界的变化翻天覆地,日本的变化不动如山。

Image

今天我就为大家盘点下日本错失的6次发展良机,并分析背后的真实原因。

01
六次点错科技树

现在我们都清楚,1980年-1990年是日本的黄金时期,日本的钢铁、造船、机电、消费电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当时的中国家庭,如果能拥有一台索尼收音机或者松下电视机,一定会成为全村羡慕的对象,在中日最友好的蜜月期,央视曾多次在黄金时段播放松下电器的广告。

Image

就连世界霸主美国,在日本制造业的冲击之下也是丢盔卸甲,其国内王牌产业汽车制造,也被日本的丰田和本田所攻破,那个时代的日本风光无限,人均GDP是美国的1.7倍,是中国的100多倍,日本白领打一次车花的钱,就够中国的农民足足使用一年!

就是在这种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日本在30年的时间里,竟然连续6次搞错了发展方向,以至于30年GDP原地踏步,国内环境一潭死水。

Image

第一次点错科技树,是没有赶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

搜索引擎,美国有谷歌,中国有百度;社交网络,美国有推特脸书,中国有腾讯和微博;电商平台,美国有亚马逊,中国有淘宝京东,日本有什么?

不仅如此,在打车、外卖、支付领域,日本的发展也是一言难尽,你能想象,在这个线上支付已经普及的年代,日本人依然坚持一张一张的用现金支付?你能想象,大量的日本人用APP转个帐竟然还需要向客服求助?你能想象,在一个城市化率高达90%的发达国家,竟然有超过90%的人连外卖都不会点?

因为错过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日本人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和中美两国已经严重脱节,如果你毫无准备地从国内前往日本,恐怕某一一瞬间会误以为穿越回了10年前。

Image

除了没有赶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日本还错过了通信技术的发展良机,3G、4G、5G,不仅是网速变快,还是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改变,谁能制定标准,谁就能重新定义工作流程并重塑世界经济的竞争规则,所以中美才在5G标准之争中斗得头破血流,而日本,早就失去了竞争的资格,只能跟在中美后面吃残羹剩饭。

还有云计算领域,中美两国占了全球份额的一半,日本努力了几十年,份额只有中美的一个零头,云计算有多重要?用最通俗的话说,如果公路和铁路是工业化的血脉,那么算力就是数字化的血脉,是未来数字经济的基建,日本一旦在这个领域落伍,失去的恐怕就不只是20年。

Image

除此之外,在智能手机、光刻机、新能源汽车领域,日本也是一再的走错路。

美国的苹果开创了智能机的先河,中国的小米用性价比抢占了世界市场,目前中国手机市场份额早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日本呢?手机设计页面又丑又难用,系统万年不更新,价格还死贵,每次看到日剧中主角的手机,我都会怀疑这到底是哪个时代的产品。

Image

再来看光刻机和新能源汽车,那就更加邪门了,简直是日本选什么什么就是错的,光刻机有湿刻法和干刻法两种技术路线,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兴致勃勃地发展这个领域,结果它们押注了干刻法,失败了,新能源汽车赛道,日本车企押注了氢能源,结果又失败了。

我之所以说日本用尽了上百年来累积的所有运气,就是因为日本连续六次在重大选择中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以至于如今国运不振,这实在是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

02
背后的真实原因

为什么日本会一再地点错科技树?难道真的是国运不行?我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我默认当下流行的技术就是最优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拿咱们现在大力推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来说,难道新能源车一定比传统汽车更先进吗?不见得吧,咱们之所以大力支持全球减排和发展新能源车,主要有两个原因:

1. 中国已经过了最依赖高能耗支撑经济发展的阶段,但某些国家的工业化还没有走到这个阶段,比如说印度,所以在自己上车后及时焊死车门,也是保证自己优势的方法之一。

Image

2. 在传统发动机领域,德国和日本累积了上百年的经验,这绝对不是我们短期可以超越的,既然原有赛道玩不过你们,那就干脆换个我们擅长的赛道重新开始,比如说新能源车。

Image

正是因为看到了咱们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决策,我才幡然醒悟,技术路线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归根到底比的还是综合国力。

就拿日本在汽车领域选择了氢能源来说,难道它的选择一定是错的吗?并不是,中美之所以不走氢能源路线,是因为两国一合计,发现日本垄断了全球83% 的氢能源专利,如果中美也选择这个领域,那就只能给日本打工,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在一个十万亿级别的市场,一起给老三打工,你觉得你很幽默?

所以中美就说新能源车才是正途,你玩咱们就一起,你不玩那也可以,中国、美国、欧洲加起来20多亿的人口,超过全球60%的GDP,这个市场不准你进入,你日本氢能源车即便玩出花,请问能卖给谁?非洲老铁还是印度阿三?

Image

任何一项技术,想要在世界范围普及,必然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零售市场规模。

2. 科研人员规模。

3. 研发经费规模。

第一项是根本条件,因为只有市场足够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能产生巨额的利润,进而才能增加科研人员数量,提高研发经费,支撑行业的良性发展。

日本最大的问题不是创新力不行,而是人口只有一个亿,国内市场太小,就算他研究出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如果中美不让他的技术进入市场,他就毫无用武之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试图挑战美国的地位,结果呢?美国逼着日本签订了《美日半导体协议》,限制日本半导体产品出口,日本国内市场太小,很快就失去了发展活力,美国在90年代又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霸主。

还有2009年的丰田事件,眼看日本的丰田超越了美国的通用成为汽车行业的世界第一,美国就对丰田展开了安全调查,最后丰田召回了900万辆汽车并于2014年向美国司法部屈辱的支付了12亿和解金。

想站着赚钱?哪有那么容易!

Image

反观中国,由于国内市场足够大,所以才有资格自己玩,当年西方限制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不让中国的光伏产品随意出口,按理说失去了国外市场就是死路,结果呢?中国仗着自己人口众多国土广袤,直接放出了两个大招:
1.在西部的沙漠里大量放置光伏产品,消化光伏企业的产能。

Image

2.家电下乡,把以前的出口补贴直接给到农民,让农民去买。

Image

就这样硬生生地凭借一国之力救活了自己的光伏产业,如今中国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光伏产品出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西方看到这种场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为什么中美每次都能选对发展路线,而日本则不行?除了中美市场够大能重新定义正确的标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美家大业大,如果一个行业有10条发展路线,以印度的国力只能选择一条,以日本的国力可以选择两条,但是中美可以同时押宝十条,最后不管哪个方向走通了,中美都不会落后太多,你别看我们现在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但在背地里,我们肯定也在继续研究传统发动机和氢能源汽车,万一哪天需要用到这项技术,我们也不至于受制于人。

所以,并不是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而是日本的综合国力不行,没有资格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再说通俗一点,再优秀的学生,也无法赢过批卷老师,其实就是这么个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