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庞统对于要不要荆州,有不同的看法,诸葛亮主张必占荆州,庞统则表示坚决不能占荆州。那么,两者谁说对呢?历史是不能反推的,不能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就简单地认为占荆州策略的失误的。 先来说说正方诸葛亮的观点,夺取荆州的好处。
上面这段话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就是传说中的《隆中对》,在这里面,诸葛亮对于荆州,大概是表露了两层意思。 ![]() 首先,荆州的战略地位太重要,拥有一块荆州是将来取得天下的必要。这里的荆州并不是今天的荆州,而是天下九州之一。范围要比今天的荆州大得多。大体上包括湖南、湖北两省和河南南部,而东汉末年,荆州则扩大到今天广西区的桂林市、广东省还有一个更远的一个地方(已经出境了)。一般人都知道九省通衢指代湖北最大的城市,也知道两湖(指鄱阳湖、洞庭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交通发达加上粮食主产区,谁会不想要呢?实际上,在赤壁之战后,是魏蜀吴各占一块荆州。足见三家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荆州七郡,曹操占据南阳郡,孙权占据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刘备占据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原来刘表活着的时候,把荆州的治所从武陵郡的汉寿迁移到南郡的襄阳,荆州七郡又称为荆襄七郡。赤壁之战后,曹操战败,其控制的南郡只有北部,故设置了襄阳郡形成了荆襄八郡。 ![]() 作为有志一统天下的诸葛亮来讲,拥有荆州对于进军洛阳,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有荆州,就可以图谋全国,没有荆州,就是割据势力。而且在赤壁之战后,曹军属于收缩状态,趁机拥有荆州,对于蜀汉来讲,并不是什么坏事。在取得益州(四川)之后,也在外围多了一道屏障。对于蜀汉势力扩张是有很大好处的。 其次,诸葛亮和刘备派大将关羽镇守,这步也没错。作为蜀汉最拿得出手的将领来守最关键的地方。问题是关羽太特殊了,在刘备还没有起事时,就追随他。诸葛亮的话,他也未必真听。要知道,关羽要比刘备大(不要和我讲桃园三结义),诸葛亮在年龄上属于晚辈。心高气傲的关羽怎么会真心听一个晚辈的话,关羽的冒进是失去荆州的主要因素。而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铁。《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里面的内容多少可以说明些问题。 ![]()
![]() 关羽对黄忠为后将军很不满意,而后费诗给关羽说了一段大道理,他才顿悟,服气了。表面看是不服黄忠,实际上是间接对刘备不满意。在联想到孙权想和关羽结亲,关羽在荆州时候除了为前将军,还有“假节钺”的地位。就是关羽的军事行动不需要请示,行动自由。对于远离益州的关羽,是可以理解,但对比关羽前面的怒气还有军事大权对于帝王的重要性,说明关羽有尾大不掉的嫌疑。关羽目中无人,开始了自我膨胀的死路。而与关羽结亲不成的孙权,背弃了孙刘联盟,背后下手,置关羽于死地。因此,守荆州的大将是有很大问题的。 ![]() 另外,仔细分析诸葛亮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别人也不是傻子,荆州重要都知道,一旦分兵荆州,益州要守,汉中要保,兵力是有限的。因此诸葛亮的套路,早被人摸透了,再加上现场执行者(关羽)的不给力,失去荆州就变成一种必然。 再研究一下庞统的观点: 凤雏的思路是认为荆州是负担,原因和诸葛亮的分析一样:荆州太重要了。大家都看重的地方,其实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好肉都想吃,你要是弱者,可能费大劲吃小块肉,甚至吃不到肉,是不合算的。一旦被荆州拖住是很被动的。为了荆州,刘备一方增加了很多兵力部署,对于三国最弱的一方来讲,有更多的机动部队更划算。 ![]() 对比两位历史级别的谋士的想法,表面是荆州守与弃之争,实际上对于蜀汉未来的定位。诸葛亮的《隆中对》立足于一统天下,庞统则立足于益州。在赤壁之战之前,刘备能有益州已经很不错了。赤壁之战之后,猇亭之战之前,刘备与曹、孙两强的实力差距缩小非常大,但还是比不了。没落的贵族是干不过精明的创业者(曹操)和家族资产继承者(孙权)。此时,如果关羽守荆州,单纯的守,可以保住蜀汉控制的荆州部分,关羽不死,刘备就不会疯狂的要打孙权,也不会有猇亭之败,让蜀汉大伤元气,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如果没有关羽的低级错误(大意失荆州),蜀汉很有可能抓住曹魏和孙吴的漏洞扩大地盘,甚至命好碰上曹魏内乱,沿着刘邦的老路逆袭长安、洛阳。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理想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累死的诸葛亮也不能挽回蜀汉灭亡的败局,成败之间皆因大意失荆州。庞士元的结局更悲惨,凤雏归葬落凤坡,时年三十六岁。尘烟散尽,三国已成过往。武侯祠边空留文人墨客对一代蜀相无尽的惋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