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将《实践论》学懂弄通,并运用于实践,绝对可以超过90%的同龄

 Karl 2022-09-09 发布于云南


1965年1月23日,余秋里中将向教员汇报工作,中途两人谈论起《毛选》。

教员说:“我的那些东西还有什么用?那些是历史资料了,只能参考参考。”

“我只有一篇好的——《实践论》,还有点用。”

虽然自谦,但足见教员对《实践论》的重视。实际上,教员是几千年来为数不多地从科学角度讲清楚了知和行、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伟人。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不管长短,始终处于两种状态,要么在认识事物,要么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认识过程中最基础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1

什么是感性认识?

《实践论》告诉我们:“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说白了,感性认识就是由人的感觉器官(眼睛、鼻子、耳朵等),直接认识到的事物,是人类认识的第一步。

一切客观存在的物体(房屋、街道、河流、花草),一切事物的表面现象(车辆在行驶、牛羊在吃草、人们在买卖商品)都属于感性认识。

再举一个例子,此图为抗日战争初期的全国形势图(蓝色为日占区),大家从此图中又能获得什么认识呢?

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于人们的感觉器官,只要拥有一个健全的躯体,都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大家也可以很轻松地发现,感性认识的主要特点就是直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2

什么是理性认识?

如果说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阶段,那么理性认识就是人类认识的第二个阶段,而且是更重要的阶段。

《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这里的概念就是理性认识。

一切有关规律、本质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东西都属于理性认识。

和感性认识不同,感性认识可以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但理性认识并非来源于感官,而是来源于对感性认识的分析、判断和总结。

如果用思考力来代表分析、判断和总结。

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思考力=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则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通常非常容易获得,理性认识不经过深入思考极难得到。

但我们认识的核心目的,乃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到达理性认识,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矛盾和联系。

一个人要想做成功一件事,就要尽可能使我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规律。

但要真正判断我们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非常困难的,而换一个思路,判断我们的主观认识是“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就相对简单。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工作就能取得比较好的结果,而用感性认识就比较糟糕。

抗战初期,日军屡屡得手,而国军节节败退,如果相信感性认识,相信表面现象,那么所有的行动都会建立在“中国必败无疑”的基础之上,谁告诉你“持久战”都没用了。

之所以不能用感性认识来指导工作,就是因为感性认识常常和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是不统一的,甚至是对立的、矛盾的。

就好比,美国的本质是一个霸权国家,但他却常常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招摇撞骗;一个人本质上善良的人,但常常因不会说话而出语伤人而被人误解为坏人……你看现象和本质完全不统一。

相信了感性认识,相信了表面想象,或者把感性认识当成了理性认识,就意味着很有可能要把事情搞砸。

我们这么推崇“理性认识”,是不是感性认识就真的可有可无、一无是处了?

这样的说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但毋容置疑,我们身边真的有人是这么想的!

一些人认为,既然感性认识不靠谱,不能指导实践,那我直接跳过感性认识,去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理性认识)不就得了?

还有的人认为,凡事都要通过实践去获得认识,这个过程未免太过繁琐复杂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哪能事事都去实践呢?我们直接去看书不好吗,“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上述两种说法的产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懂得人的认识发展的正确过程。

《实践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省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认识过程。

牧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