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全感不足的孩子自卑,焦虑!这些破坏安全感的事情,妈妈别做了

 莹妈育儿 2022-09-09 发布于江西

4岁的毛毛已经上幼儿园的大班,但是老师每次都说毛毛特别的自卑。

老师提的问题他明明都会,但是却回答不出来,平时跟小朋友们也很难玩到一块,有时候看到还在一边咬指甲,显得特别的焦虑!

老师建议妈妈带着毛毛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妈妈带毛毛去医院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过对毛毛养育过程的了解就跟妈妈说,这个孩子是安全感缺乏造成的!

毛毛的妈妈怀孕的时候是在广州工作,后来到了孕晚期就回到毛毛爸爸的老家广西生产,生完孩子没多久,毛毛的爸爸调任到成都工作,妈妈又带着毛毛去了成都!

后来因为爸爸工作太忙,妈妈一个人照顾不了毛毛,又把毛毛带到河南的外婆家。

正是因为毛毛频繁的搬家,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到:孩子接触的刺激超过了自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孩子就会产生创伤感和危险感。

幼年时期频繁的搬迁,给孩子带来自身控制超出界限的感觉,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容易有不安全感。

6岁之前,家长避免做这些破坏孩子安全感的事,容易让孩子自卑

第一件:经常搬家

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空气,熟悉的温度湿度,会让孩子生活得更加如鱼得水。

频繁的搬家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种刺激,也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所以孩子在小的时候最好是有固定的生活环境。

第二件:小时候的情感忽视

有些家长崇尚:“孩子在哭的时候不要随便抱”,否则孩子会变得很黏人。

事实上,孩子小时候哭就是他的一种语言,当孩子哭的时候就说明他有需求,除了饿了尿了,还有可能是他想妈妈了,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

所以心理学家建议:孩子在6个月之前怎么宠都不过分,孩子只要一哭就要尽早地抱起来,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哭闹得不到满足,经常被家长漠视也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

第三件:过早和妈妈分离

孩子和妈妈的第1次分离是出生之后剪掉脐带,第2次分离是建议在孩子两岁左右进行的自然离乳,而第3次分离建议就是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

第1次分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出生之后就要尽快地剪掉脐带,而第2次分离,很多孩子是被提前进行的。

比如说孩子一出生就没有喝母乳,或者是孩子三个月六个月就断母乳,没到一岁就断母乳,因为妈妈要去上班。

或者是把孩子交给其他人来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感创伤,也容易导致孩子安全感不足。

第四件:过早跟孩子分房

建议孩子在4岁之后考虑分房,但是不同的孩子分房的时间不太一样,有一些孩子他对母亲比较依恋,妈妈强迫跟孩子分房间反而会导致孩子形成心理创伤。

所以孩子什么时候分房?得看孩子有没有做好准备,在孩子刚刚分房的时候,也要给孩子讲故事,哄孩子睡觉。

第五件:频繁更换孩子的抚养人

比如有一些妈妈比较挑剔,一年换好几个保姆,这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不同的保姆身上的味道不一样,照顾孩子的方式不一样,甚至是表情语言都不太一样,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艰难的适应。

孩子需要适应的东西多就会引起心理上的创伤,导致孩子安全感不足。

第六件:父母在孩子面前争吵

不少父母觉得孩子在小的时候啥也不懂,所以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争吵

这会让孩子觉得都是因为我父母才会吵架,我不好,这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甚至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6岁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安全感形成不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们一定要避免做以上6件伤害孩子安全感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