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是有趣的(14) ——甘肃省博物馆

 酒醉的欢颜 2022-09-09 发布于海南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东西够长,南北够短,形似亚铃,这是上天赋予这片土地的原初。它足够多样,也足够多彩:有农耕文明,也有游牧文明;有月氏、乌孙、匈奴、汉、羌等各个民族;有中原文化、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交融······甘肃的彩陶、石窟造像都很有名,还有那让人一言难尽的铜奔马,为什么人们很少看到它的正面照呢?让我们一起在博物馆里,找寻答案吧!
2 玉石权杖头


四坝文化权杖头,白色的为玉石,绿色的是石头。甘肃这片连通东西的土地,也是西部外来文化最早传入之地。权杖头最早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有发现,它早期是实用器,国王用权杖来敲击俘虏的头,后来才一点点变成权力的象征。


甘肃最早的权杖头,是仰韶文化的彩陶权杖头,明显的带有本地文化的特色。而且,已经没有实际功用,仅仅是权力的象征。四坝文化距今3800年至3500年,它的玉石权杖头,应该也只是王权的象征。


个人观点,权杖头最早应该是从动物大腿股发展而来。原始人类捡拾天然的动物大腿股,拿它当狩猎工具,权杖头即由此一点点发展而来。这种代表权力的权杖头,在中原王朝,被铜钺取代。但权杖头并没有消失,北方草原民族比较喜欢使用的武器骨朵应该是从权杖头而来。只是,它后来也不再作为实用器,而是成了仪仗队的仪仗用具。
3 三狗纽盖彩陶方鼎


四坝文化陶鼎的出现,应该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但是,这件玉门出土的彩陶方鼎,也明显带有本地文化的特色。陶鼎的器盖上,有三条凶巴巴的猎狗,每一只都大张着嘴,一副不好惹的样子。


对于游猎民族,狗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帮手。不管是放牧,还是狩猎,都离不开狗的协助。因此,狗的形象大量出现,沙井文化马具上的青铜泡,也是犬的形象。艺术反映生活,每一件文物,都若有若无地,告诉你一些远古的秘密。
4 虎纹耳形铜钺


这就是中原文化取代了权杖头的权力象征物——铜钺。早期的铜钺,也是实用器。不同于战场上用来征战的武器,铜钺的作用,和早期的权杖头一样,是用来惩罚俘虏的。也就是说,它是刑具。慢慢的,能够用铜钺来惩罚俘虏的人,就成了拥有生杀欲夺大权的人,铜钺也就成了王权的指代。


这件西周耳形铜钺上,有老虎的形象。老虎很威猛,大张着嘴,铜钺的木柄正好嵌入其中。一个是“百兽之王”,一个是“人中之王”,属于“王八看绿豆”,怎么看怎么对眼。

忽然就想起了作为溺器的虎子,也是大张着嘴。这个老虎,真不愧是“百兽之王”,太能屈能伸了。
出火燧


这个难了,是什么器物,干什么用的?我问朋友,他没多久就缴械投降了。是的,这件器物很少见,它叫出火燧。西汉敦煌出土,是古老的钻木取火用具。和汉代的长城、烽火台、烽燧制度密切相关。


长城外的烽火台,起预警的作用。当发现敌人来犯的时候,烽火台要及时报警。当时报警采用烽燧制度,白天点烟,夜晚点火。不管是点烟还是点火,都要用到出火燧。白天点火是不行的,火光在白天并不明显,要那种又黑又高的烽烟,才能被远处的士兵看到。
白天点的烽烟里,通常要加入狼粪,这样烽烟才能又黑又直。至于怎样配比,还是当时的军事机密。部队中专门有一队士兵,干的是捡狼粪的活。估计狼要是知道了,又该傲娇了——我吃的是肉,拉出来的,可是狼烟!
马踏飞燕


这件从东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大名鼎鼎,也是“中国旅游”的标志。从侧面看,真是一匹雄健、灵动的骏马。它的每一个细节都那么完美——侧偏的头颅,飞扬的马尾,腾空而起的四蹄······


最生动的要数马蹄下回望的鸟儿,仿佛在看,那个抽疯的马,有没有追上我呀?却不曾想,就在这胡思乱想的瞬间,身上被重重地踏上一只脚。一只天马已飞奔而过,而在鸟儿心里,却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毕竟,带翅膀的飞不过四蹄跑的,这事“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这么完美的一匹骏马,当你慢慢绕到它前面时,却是三观尽毁——你确定要成为这样的天马吗?这马如果不是来搞笑的,那它的内心一定住着一个顽皮的小孩。只见它侧歪着头,瞪着大眼,估计一半是白眼仁,张嘴大笑,露出一口雪白的大牙,得意地对脚下的鸟儿说:嘿嘿,受我一脚!


那么开心,那么得意——“踏遍云中雀”!
7 “烤肉煮肉”壁画砖


这件魏晋时期的壁画砖,画风实在是太写意了。以至于我说这是“炊事”图时,大家纷纷猜测这是在烤鱼,还是野炊?真要质问魏晋的画师,你能不能认真点?这个,实在是太草率了!
这件壁画砖的内容,其实是厨师在厨房烤肉、煮肉的场景。烤架上的两块肉,风姿飘逸。估计那两块肉,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以如此艺术的形式流传千古。真是死得其所,“纵做鬼,也风流!”
至于两口锅里的肉,看不到,你还不会合理想象吗?没有这点观赏水平,你就不配看魏晋的画!什么,还有人质疑那两口锅,说是碗,是桶,就是不像锅。估计魏晋的画师听到了,会诈尸,跳将起来,将你一锅炖!
魏晋时期的厨房,在地上直接起灶,厨师是跪坐着煮饭。这和我们今天的经验大不相同,所以,很多人把这理解成野炊,这就是不同的时代烙印。
时光改变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面对着千年前的一块壁画砖,我们思考、莞尔,最后轻轻吸一口气,由衷赞道:真香啊!只见当初的画师挑了挑眉,不发一言,这道不尽的魏晋风流!
8 花卉纹金杏叶


这件唐代吐蕃时期的金杏叶,精美奢华,镶嵌的绿松石和宝石虽然掉落了大半,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气质。吐蕃人喜欢绿松石饰,这一点,今天依然。我们去西藏,能看到很多藏族人佩戴着绿松石手饰。


只是,这件饰物,并不是给人戴的,而是用来装饰马的。这件花卉纹金杏叶,是系在马后背鞧带上的装饰物。我们会想,给马用如此奢华的装饰,古人也太“豪”了吧!可是,想想你装饰自己爱车的劲头,就能理解古人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代的马就是今人的“宝马”车啊,爱车之心,古今皆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