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姥姥和孩子三代都读的童谣,究竟有什么魔力?

 冬天惠铃 2022-09-10 发布于湖南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在中国人的儿时记忆中,总少不了关于童谣的温暖记忆,我们窝在妈妈或者姥姥怀里,听她们轻轻念出那熟悉的童谣,一遍又一遍,直到进入沉沉的梦乡。

如果你要问:这些童谣是哪里来的呢?她们多半会告诉你,这是她们小的时候,妈妈念给她们听的。

是的,童谣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等我们长大了,做了妈妈,又会念给我们的孩子听。

也许这就是我们对儿时童谣念念不忘的原因——因为在日常的阅读中,童谣可能是串联起姥姥、妈妈、孩子记忆的唯一形式,它代代传承,历经时间的“洗礼”,蕴含着记忆,蕴含着情感,蕴含着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期盼与祝福。

今天我为你推荐一本能勾起你童年记忆的绘本,就是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谣专家金波老师主编的《中国童谣故事绘本》。

图片


图片

这个绘本里的童谣,有意思、接地气、有干货。

说它“有意思”,是因为它充满夸张、幽默、无厘头,天然吸引孩子;

说它“接地气”,是因为它朗朗上口、文词朴实,又贴近生活;

说它“有干货”,是因为它有常识、有民俗、有传统故事,处处都能学到东西。

金波老师编选本书的时候,也曾经感慨过:“我们的工作越深入,越感到传统童谣这座宝库,是挖掘不尽的。”

No.1

童谣里,有一个“有趣”的世界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童谣的第一个特点:有意思。

你一定听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想让孩子喜欢阅读,命令或者强迫孩子是行不通的,让孩子觉得有意思、感兴趣才是关键。

童谣中充满了夸张、幽默、无厘头的元素,它就像一个兴趣触发器,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爱上阅读。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妈妈,她在外企做高管,对儿子大麦也有很高的期待,于是她拼命让大麦学习各种知识:英语、计数、画画、音乐……

但是,大麦的精力实在太旺盛了,只会淘气,坐不住,也学不进,让他的妈妈无比发愁。

不过有一天,情况有了转机。

大麦因为追逐天上的小鸟被绊倒,妈妈嬉笑着逗他:“天上的小鸟飞啊飞,地上的大麦追啊追,飞啊飞,追啊追,一不小心,撞到煤堆。”

听完这首有意思的童谣以后,大麦破涕为笑,让妈妈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很快就记住了。

聪明的大麦妈妈敏锐地抓住了大麦的“兴奋点”,从此就有意识地给大麦读一些童谣,每一次大麦都听得非常认真,慢慢的,也能坐下听书,甚至自己看书了。

你看,小小的童谣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童谣天然吸引孩子。

比如《中国童谣故事绘本》中,《高大姐》这篇童谣:

有个大姐黑不溜秋,

身量不高过了鼓楼,

这大姐身高足有九丈九,

一双花鞋做了九秋。

桃红布使遍了八个布铺,

钢针别折了六筐头。

九年半才把鞋做上,

试了试,她脚大鞋小还挤指头。

大姐上牛棚去倒水,

一抬脚踏死了六只大笨牛。

她寻了个女婿高有一丈,

常在她鞋里翻跟头。

闷了鞋里来睡觉,

冷了拉过鞋帮蒙上头。

你要问大姐的脚有多么大?

她脚后跟站在天津卫,

脚指头到了通州。

你看,这个童谣是不是很夸张?

描写大姐个高,它说的是“这大姐身高足有九丈九”,形容大姐脚大,它说的是“大姐上牛棚去倒水,一抬脚踏死了六只大笨牛”,甚至还说“她脚后跟站在天津卫,脚指头到了通州”

图片

生活中,你会这么夸张地去形容一个人吗?显然不会。但是这些平时无法自由表达的语言,你可以在读童谣时释放出来,这样百无禁忌、极尽夸张又生动有趣的描述,别说孩子了,大人读来也会忍俊不禁。

有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高大姐》,每次读都会乐得前仰后合,忍不住大呼:太搞笑了,太好玩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篇童谣《蝈蝈斗蛐蛐》

图片

蝈蝈和蛐蛐比着“吹牛”,充满童真童趣,也很有意思。我也给你读一段原文:

闲来无事出城去,只见一个蝈蝈斗蛐蛐。

蝈蝈说:“我在南京吃了一匹马。”

蛐蛐说:“我在北京吃了一头驴。”

蝈蝈说:“我在南京吃了一只虎。”

蛐蛐说:“我在北京把大象来吃。”

……

蝈蝈和蛐蛐互相吹牛,你“吃一匹马”,我“吃一头驴”;你“吃一只虎”,我就“吃大象”,一个比一个更夸张。它们比来比去的样子,是不是很像我们的孩子?

没错,孩子之间“吹牛”,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孩子说:“我家有好多玩具!”另一个孩子就会说:“我家有上百个玩具!”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会开大卡车!”另一个孩子也不甘示弱:“我爸爸会开火箭!”

这个童谣就把孩子的“吹牛”日常给写了进去。孩子会从里面找到共鸣,还会被夸张、诙谐的语言击中,想听想读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No.2

童谣里,有一个“眼熟”的世界

童谣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接地气。

童谣是口耳相传下来的,所以文字非常口语化,内容也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这些都让童谣读起来倍感亲切和“接地气”。

你听过《一园蔬菜成了精》这首童谣吗?《中国童谣故事绘本》中就有这首童谣哦!

这首童谣讲的是蔬菜之间的一场“大战”,发生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菜园子”里。

图片

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出了城门往正东,

一园蔬菜成了精。

绿头萝卜坐大殿,

红头萝卜掌正宫。

江南反了白莲藕,

一封战表打进京。

……

小葱使得银杆枪,

韭菜使得两刃锋。

牛腿葫芦放大炮,

绿豆角子点火绳。

……

打得辣椒满身红,

打得茄子一身紫,

……

打得大蒜裂了瓣,

打得黄瓜上下青,

……

为什么小葱“使得银杆枪”,韭菜“使得两刃锋”?你可以带着孩子去菜市场,或者打开冰箱观察一下,看看小葱长什么样子,像不像一把银色的枪?韭菜长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两面开刃的刀锋?

还有,为什么牛腿葫芦会“放大炮”?原来啊,葫芦成熟后,轻轻摇晃,饱满的葫芦籽撞击在内壁上会发出“嘣嘣”的声音,听起来像发射炮弹的声音,这不就是“放大炮”吗?

你说,这里的形容是不是太精妙了?太有生活了呢?

你可以借着跟孩子读这个童谣的机会,给孩子上一堂生活常识课,没有孩子可以拒绝这种诱惑!

如果孩子对田野和小动物更感兴趣,那我们就可以跟他一起读一读《蚱蜢大哥要说亲》

打屁虫大哥放铁炮,轰轰隆隆烟雾升。

螃蟹大哥安桌凳,七手八脚搞不赢。

推屎婆大姐来做厨,做些丸子臭死人。

癞疙宝大哥来陪客,死皮赖脸不起身。

……

这个童谣说的就是发生在田野里的有趣故事。

图片

蚱蜢大哥要说亲了,周围的“亲朋好友”都行动起来了:有的负责放铁炮、有的负责摆桌椅、有的负责做饭,一派热闹的生活场景。

孩子也许没有机会见到这么多种动物,通过这个童谣,他们会知道,“癞疙(ge)宝”其实就是癞蛤蟆,皮肤凹凸不平;“打屁虫”就是臭大姐,遇到危险就会放臭气;“推屎婆”就是屎壳郎,它最喜欢做的就是推屎球……

当孩子理解了这些动物的特征,再读这个童谣他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同时他可能也会产生探究的兴趣,你再稍加引导,陪着孩子去生活中观察,那么孩子就学会了从书本出发,还要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对他以后的深入学习会很有帮助。

童谣就是一座宝库,里面盛放了太多太多孩子感兴趣的宝藏,也蕴含着各种你想让孩子去了解的知识和价值观。

最重要的是,当你跟孩子一起,轻轻读起一首熟悉的童谣的时候,你会想到谁呢?谁曾经一遍又一遍地为你读过这首童谣呢?

翻开这本《中国童谣故事绘本》,一起找回你们的“家族记忆”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