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血管疾病年轻化,保护血管要趁早!这份生活方式管理指南建议收藏

 营养师Vivi 2022-09-10 发布于北京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心血管病负担,201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心血管病防御指南》,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针对心血管疾病,是如何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的吧。

一、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包括增加蔬菜、谷物、粗杂粮等。有助于逆转或减轻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一集心血管病预防。

  • 健康膳食结构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摄入以植物为基础的速食加之水果、坚果、蔬菜等的人群全因死亡列车较低。

  • 胆固醇与ASCVD风险:目前成人平均摄入量已达266.3 mg/d,且其中 1/3 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已经超过既往推荐的300 mg的界限。

    尽管目前多数指南因证据不足取消这一界限,但过高的胆固醇摄入导致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带来的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

  • 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与ASCVD风险:用不饱和脂肪酸等效替代 5% 的饱和脂肪总死亡率可降低 27%。而 PURE 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替代精制碳水化合物可减少卒中发生、降低死亡率。

  • 反式脂肪酸与ASCVD风险:反式脂肪对脂质和脂蛋白有不利影响,并可加剧内皮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炎症和心律失常。

  • 盐与心血管病风险:国家健康与营养调差的数据表明,摄入过多钠[>2 g/d(相当于5 g食盐)]与心血管死亡相关,因此鼓励增加蔬菜、水果等天然富含钾的食物的摄入,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

  • 碳水化合物与 ASCVD 风险:高碳水化合物(糖)摄入可能增加 ASCVD 风险。研究显示每日摄入的添加糖的能量超过全天能量的 10%与死亡率增加有关。

二、身体活动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 20~59岁人群身体活动达标率仅为22.8%,1991 至 2011 年中国居民身体活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需大力提倡增加身体活动。

  • 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众多研究一致显示中至高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减少相关,有证据显示更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如每周累计进行 300 min以上的中等或 150 min 以上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心血管病风险进一步下降。

  • 规律的身体活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中至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一旦开始,降低 ASCVD 风险的收益即出现并逐渐增加。

  • 减少久坐等静态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久坐与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增加相关。很少进行中至高等强度身体活动的人,久坐可能大大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三、控制体重

肥胖及超重人群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大量研究发现通过限制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等方式减轻并维持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甚至可减少全因死亡。

四、戒烟

大量观察性研究显示,吸烟及二手烟暴露与心血管病、肺癌或慢性呼吸道疾病、肝癌及其他肿瘤发病及风险直接相关。

  • 吸烟增加心血管病及死亡风险:吸烟是心血管病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

  • 二手烟暴露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二手烟暴露同样增加冠心病、卒中等心血管病风险。研究显示不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其冠心病及卒中风险增加20%~30%。

  • 戒烟的获益: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风险。戒烟1年后,冠心病死亡及再发心脏事件的比率即可下降 50%,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可降低70%以上;戒烟15年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死亡风险与不吸烟者相似。

五、控制酒精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 g,女性不超过15g。

摄入酒精量的计算方法为酒瓶标示的酒精含量(%v/v)×饮用量(ml)/100×0.8。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肝肾功能受损者以及孕妇和青少年不建议饮酒。普通人群也不建议通过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血管病。

六、保持健康睡眠

睡眠时间过短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风险,而每日保持 7-8h充足的睡眠时间及良好质量的人群心血管病风险明显降低。

七、保持良好的心态

抑郁、焦虑、暴怒、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异常与心血管病发生有关。

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还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风险。

总而言之,心血管疾病一种常见的健康杀手,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在不断增加。

采取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将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 [M].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2016:266‑284.

[2] Sattelmair J, Pertman J, Ding EL, et al. Dose response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Circulation, 2011, 124(7): 789‑795.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0.010710.

[3] LeBlanc ES, Patnode CD, Webber EM, et al. Behavioral and pharmacotherapy weight loss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obesity‑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dults: updated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J]. JAMA, 2018, 320(11): 1172‑1191. DOI: 10.1001/jama.2018.7777.

[4]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US) Office on Smoking and Health.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50 years of progress: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M/OL]. Atlanta(G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2014[2020‑11‑03]. https://www. ncbi. nlm. nih. gov/ books/NBK179276/

[5] Pan A, Wang Y, Talaei M, et al. Relation of smoking with total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 Circulation, 2015, 132(19): 1795‑1804.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5.017926.

[6] Hoevenaar‑Blom MP, Spijkerman AM, Kromhout D, et al. Sufficient sleep duration contributes to low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addition to four traditional lifestyle factors: the MORGEN study[J]. Eur J Prev Cardiol, 2014, 21(11): 1367‑1375. DOI: 10.1177/2047487313493057.

[7] Javaheri S, Redline S. Insomnia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Chest, 2017, 152(2): 435‑444. DOI: 10.1016/j. chest.2017.01.026.

[8] association betwee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 Psychol Bull, 2012, 138(4): 655‑691. DOI: 10.1037/a002744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