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世纪60年代,比现在明星还要火的女知青邢燕子,后来怎么样了?

 奥秘趣闻 2022-09-10 发布于广东

21世纪初一个普通的春日,天津北辰区一普通小区的大门门房内,一名看起来不过20岁的年轻保安正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突然间,他听到一声熟悉的叫喊声:“小伙子啊,扶大妈上去吧。”

小伙子身体一激灵清醒来后,清脆地答应一声:“好嘞。”

说着,他像往常一样搀扶着外面那位体态有些丰满的大妈,朝着一栋楼的4层走去。

对于这位大妈,小伙子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她姓邢,患有腿部疾病,平时很少出门,如果真要出门只能依靠楼梯扶手往下走,想要往上走回去,就显得有些困难了。

之前小伙子刚上岗时就碰到过一回,主动搀扶着她上了楼。自那之后,小伙子就经常扶着这位“挪一步喘一口气”的邢大妈上楼回家了。

文章图片1

很快,4层就到了。小伙子也没进屋喝口水,就急匆匆地下楼去值班了。在他眼里,邢大妈和小区里其他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位腿脚不太方便的老人像他这般年轻的时候,那可是比现在的大明星还要火的知名人物,她的名字,叫做邢燕子。

快来人啊,粥要跑出来了!

邢燕子是天津宝坻县人,她的爸爸是天津一家工厂的副厂长,但因为父母没时间照顾她,所以邢燕子小时候,跟着爷爷在老家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生活了一段时间,直到上学才去城里生活。

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了。此时在她面前有两个选择,跟着父母在天津生活,或者回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司家庄村去。

在天津不仅有邢燕子的父母,还有20多位其他亲戚。而且,在当时,能在城市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文章图片2

然而,邢燕子想了很久后最终还是决定:她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回老家去下乡务农,“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顺便,还能给孤身一人住在老家的爷爷做个伴,让他不至于太孤单。

邢燕子的这个决定一说出口,大多数亲戚都表示了反对:“跟着你父亲在陶瓷厂工作多好啊,干啥想不开回去'修地球’啊?

邢燕子的父亲是位老革命,解放前是做党的地下工作的,他也是少数几个支持女儿的人:“想去就去吧!你的事情自己做主。”

不久之后,城市里少个初中生,司家庄村多个了知识青年。

邢燕子初回到司家庄村时,大家并不认为她能长久留下来,认为她在老家“忆苦”不了多久就得“思甜”,跑回城市去。

文章图片3

事实上,司家庄村当时的确是个很苦的穷地方。司家庄村处于北大洼之中,这里“处处是泥泞,片片是荒滩”,土地产量极低。因为穷,村子里的劳动力大都走光了,全村的男劳力只剩下了8个。

虽然邢燕子想靠着自己的努力劳动,让家乡的生活变得好一些,但很可惜的是,对于农业,她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点都不懂。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知识,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处。

生产队的干部见这个女同志一点农活不会,摇了摇头,将她安排到了大食堂里面帮忙。然而,邢燕子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女学生,对食堂的工作也不是很懂。

有一次,邢燕子接到了“看管粥锅”的任务。刚开始还好,随着三尺大锅里的粥逐渐煮熟,粥开始“咕噜咕噜”地往外冒气泡,而且有了往外漾的趋势。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邢燕子哪见过这个,惊慌失措地大喊大叫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粥要跑出来了!

文章图片4

“粥要跑出来了”在邢燕子看来是天大的事,食堂里的大爷、大妈们却并不以为意,反而还笑呵呵地在一边看她的“笑话”,调侃道:“你给粥磕个头,它说不定就不往外跑了。

邢燕子突击队

初回农村,虽然因为什么都不懂闹了不少笑话。但邢燕子身上的冲劲让她不甘落后,拼了命地学习,没用几天时间就掌握了基本的家务和农活,不用再在食堂里面大喊大叫,而是跟着乡亲们一起去地里面插秧、播种。

当时,团支部考虑到司家庄村的男劳动力不足,所以给的生产份额并不是很多。问题是想要足额完成也有些困难。邢燕子就想到,国家正在提倡解放妇女生产力,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动员起来村里面的女劳力,才能完成任务。

可是,村里面的青壮年妇女都要在家照顾孩子,根本腾不出手来。

文章图片5

面对这种情况,邢燕子就组织几个同伴办了一个幼儿园。如此一来,立马就有20多名女性青壮年能够腾出手来下地干活了。

为了带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邢燕子又带着6名妇女组织起了妇女“生产突击队”。突击队什么都干,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管是打渔、抗沙、耙地、上肥都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产突击队”的人数很快就扩大到了16个人,全村的妇女都在他们的带动下组织起来了。男人能干的,她们都能干。哪怕是寒冬腊月,她们也一起去小河上砸开冰层打鱼。

后来,这个突击队正式更名为了“邢燕子突击队”。

进入1959年后,我国农田因为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减产,粮食、副食品出现严重短缺,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

文章图片6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发出了“生产自救”的号召。邢燕子就带着她的“邢燕子突击队”一边垦荒,一边打苇帘、编草帽辫,硬生生地开垦了560亩荒地,她们用3个月的辛勤劳作,给村里赚了3600块钱。

现在看3600块钱并没有什么,但在当年这可是一大笔钱了。进入1960年后,她们就是靠着这些钱种了430亩的高产小麦,为大队度过灾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火遍大江南北

邢燕子带领着农民妇女辛勤劳动,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事,很快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1960年,《河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纷纷报道了邢燕子的事迹,同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文章《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之后,关于邢燕子的报道就更多了。后来,郭沫若先生了解了此事后,还专门为她写下了《邢燕子歌》。

文章图片7

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邢燕子和邢燕子突击队最终为全国人民所知。留着一头齐耳短发,皮肤黝黑,身材结实,脖子上还搭着一条毛巾的邢燕子,也成了那一代青年们的偶像,她也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

当时那个年代,不知道有多少青年,唱着《邢燕子歌》,喊着“学习邢燕子,发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口号,踏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

在邢燕子之后,国内又涌现出了陈永贵、郭凤莲等先进个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榜样做鼓舞,全国人民对长达三年的自然灾害和灾后建设都毫无畏惧,大家都坚信:

“自然灾害没什么可怕的,只要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只要艰苦奋斗,就一定会有新农村。”

文章图片8

靠工分养家的中央委员

邢燕子的光辉事迹,后来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毛主席、周总理就曾分别接见了她5次和13次。

邢燕子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64年12月20日,当时正准备召开第三届全人大一次会议。

在大会开始前,邢燕子和其他几位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休息。毛主席、刘少奇专门走了进来和大家一一握手。

当毛主席见到邢燕子时,不用别人介绍,直接说道:“你就是燕子?”

邢燕子没想到,领袖竟然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她想要说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文章图片9

当会议正式开幕时,毛主席亲自带着邢燕子走到了主席台上,边走还边问大会负责人:“邢燕子坐哪里?”

得知邢燕子是大会执行主席后,主席专门送她到座位上落座,然后才去自己的座位坐下。能享受如此殊荣的人,可没有几个,可见毛主席对当时还是小姑娘的邢燕子的重视和喜爱。

很快,12月26日到了,这一天是毛主席的71岁生日。原本一向反对办生日宴的毛主席,专门邀请邢燕子、董加耕、王进喜、钱学森、陈永贵等人参加了自己的生日宴,并安排邢燕子和董加耕坐在了自己身边,他对此解释说:“我必须和工农大众坐在一起。”

在那段时期,邢燕子曾两次当选全人大代表,五次当选全国党代表,三次当选中央委员。同时,她还担任过不带薪的天津市委副书记、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16个职务。

哪怕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邢燕子始终将自己当做农民的一份子,除了开会时间,她大部分时候都在农村里面养猪、起猪粪、打猪草,靠着工分养家糊口。

文章图片10

做对人民有益的人

2001年,邢燕子从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正式开始了退休生活。

年轻时候的她靠着一股子热情战天斗地,却也因此留下了病根,腿部肿得跟个暖水壶一般,大半生都没怎么去过医院的她,自此以后整天和药片为伴。

这种情况下,照顾小孙子、做家务的任务都落到了老伴王学芝的身上。

此时,他们结婚已经四十年了。当初结合时两人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感情,但这么长时间的相处,亲情早已覆盖掉了一切。

王学芝是个普通的农民,原先在北辰区园林队工作,退休后又去了区公安分局车管所,老两口的工资足以负担得起所需的开销。

文章图片11

平日里,老王整天穿着他那身蓝色的制服,戴着蓝帽子,腰板挺得笔到处溜达。邻居们都觉得,相比起来,他才像个国家干部,而因为不能走动只能在家里看电视,导致发福了的邢燕子,如今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农村大妈”。

自从退休之后,邢燕子就越来越喜欢安静了,很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感。她平时不太喜欢打电话,也不习惯上网,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天津台的早晚新闻是她绝对不会错过的节目。

除了看电视,邢燕子还喜欢练字。她的字有着自己的风格,很受追捧。尤其是一些有曾经当过知青的成功人士,总喜欢跟她求字。

文章图片12

曾经有位企业家就曾请邢燕子题字:“傲气”“骨气”“霸气”。结果邢燕子考虑良久后给他写下了“志气”“骨气”“人气”,并解释道:

“人有了志气才能有骨气,有了骨气才能干成大事,才能有益于社会和人民,才能聚起人气。傲气和霸气不好,不利于团结,还可能让人办错事。”

除此之外,邢燕子还经常唱唱老歌,约老朋友们一起打打扑克。

2004年5月,央视的《夕阳红》剧组找上了邢燕子夫妇,想邀请他们去北京录制节目。一直不喜欢“抛头露脸”的王学芝果断选择了拒绝,后来耐不住家人的好言相劝,只好勉强答应了,结果因为紧张,他在正式录制前几天坐卧不安,紧张无比。

节目开始后,王学芝第一个登上了舞台,之后,比他出名的妻子才跟了上去。

节目录制得很顺利,快结束时,编导特意请《人民画报》的记者为老两口照了张合影。当年邢燕子“背筐”的彩色照片正是刊登在《人民画报》的封面上的。

文章图片13

2009年9月14日,邢燕子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10年之后的2019年,她又被授予了“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2022年4月6日,曾经全国瞩目的邢燕子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1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