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夜望台寄远》四人评

 杏坛归客 2022-09-10 发布于山东

长青诗社

《中秋夜望台寄远》四人评

中秋夜望台寄远  

曾凡荣

十载前秋海上行,

台南台北踏歌声。

相思今夜同邀月,

一抹清晖枕右横。

(枕右横:居海峡上空,坐北朝南俯视,左手台湾,右手大陆,右横也。)

        ·  曾凡荣,北师大毕业,高级检察官退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长青诗社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长青树诗友会秘书长,长青诗酒会副会长;岭南儒商诗会常务副会长。

编者按:

    最近,深圳市长青诗社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曾凡荣在中华诗词学会(理论研究院)主办的“海峡诗词论坛”诗词研究论文与诗词创作竞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可喜可贺,这既是曾凡荣个人的荣誉,也是长青诗社的集体荣誉。现将长青诗社执行社长兼秘书长周兴海,长青诗社副社长姜晓玮、刘万专(今剩叹)、张和平(雨点)四位骨干诗友的点评刊发如下,以飨读者。希望这种“诗人相亲”的风气发扬光大,今后长青诗社有诗人在全国性的诗词楹联大赛中获得等级奖,都应当组织诗友点评,让更多的人分享获奖诗人的荣誉,以此推动长青诗社的诗词创作水平和诗词评论水平不断提高。

点评一

·  周兴海,湖北石首人,大学学历,高级职称,现居深圳,曾长期从事教育和行政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长青诗社执行社长兼秘书长,长青诗学院院长,长青诗社党支部书记。

      这首诗在中华诗词学会(理论研究院)主办的“海峡诗词论坛”诗词研究论文与诗词创作竞赛活动中获诗词类三等奖。作者曾凡荣先生是深圳市长青诗社的副秘书长。

      从诗的第一句来看,应该是作者于十多年前的秋天观光过台湾。那个时候两岸实现三通,人员往来频繁,诗人所到之处欢歌笑语,呈现出“台南台北踏歌声”,两岸一家亲的其乐融融的景象。作者在十多年后的中秋之夜,遥 望宝岛,心有所系。中秋佳节是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时刻。诗人隔海相思,望月怀人。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那些自己观光时曾经结交过的朋友,今夜又如何呢?是否都在“相思今夜同邀月,一抹清晖枕右横”呢?诗人展开想像,海虽阔,水虽阻,然而海峡两岸毕竟同祖同宗,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享月晖。全诗的字里行间,表现了诗人对台胞的思念和对台湾山水的热爱,给人“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的效果。

      尽管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联想丰富。这是与诗人热爱台湾同胞、热爱祖国分不开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代表了读者的情感和心声。


点评二

·  姜晓玮,研究员。本、硕,博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从事核电设计工作,设计总工程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长青诗社副社长,执行秘书长,长青诗学院副院长;长青读书会会长;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大地行吟诗社社员。

      中华诗词学会“海峡诗词论坛”诗词研究论文与诗词创作竞赛活动已经结束,长青诗人曾凡荣的参赛七绝《中秋夜望台寄远》荣获三等奖。

      十年前的一个秋天,诗人乘邮轮来到台湾岛,台南台北,一路走来,留下的都是美好记忆。十年后,台海局势,国际局势都已发生很大变化,临近中秋,诗人又想起当年的台湾之行,美丽的宝岛,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隐隐的一个声音在诗人的脑海里不断飘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一抹清辉,映照着祖国大陆,也一定辉映着宝岛吧!

      整首诗,朴实无华,是情到深处语平常的典范,没有李太白的浪漫飘逸,却有杜工部的沉郁现实,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曾凡荣,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从事教育、检察工作三十余年,退休后定居深圳,加入深圳市长青诗社,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是长青诗派代表性诗人之一。

      按高源社长为长青诗派的定位,长青诗派秉承神圣实在,心灵纯洁,精神谦卑三大哲学精神,兼容并蓄,既追求浪漫豪放,也追求人文理想,更关注现实。

      曾凡荣的中秋夜望台寄远,就是长青诗派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深受湘楚文化的熏陶,有着湖南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以诗词、以文化为纽带,联络两岸人民情感,在台海紧张的当下,作为两岸关系的补充,保持两岸民间往来和友好,为祖国统一大业注入一针润滑剂,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这也是长青诗派所秉承的精神所在!

点评三

·  刘万专,笔名今剩叹。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长青诗社副社长。

      值此中夜、秋月,是个华人,举首凝眸间都会油然诗从心上起、意向胆边生,这是厚积了数千年的情感脉络。“寄远”则堪称作者守望着滚滚麦田而精拣出来的别出心裁的一记“脉动”,牵一发而动千钧、驰千里、溯千年。

      起句“十载前秋”,交代时间沉淀;转句“相思今夜”,体会时光抚慰;结句“一抹清晖”,暗许时空寄远……

      在日子很慢的古代,李白“寄远”有句“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白居易也曾同题感赋“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车马很慢,徒呼奈何!

按说,如今网络物联年代早不流行“寄远”了吧?偏偏还有那么一湾海峡,教人隔岸相思。面对地图时,清晖固然枕右,转过身仰望夜空时,月光分明又枕左了——对称之美与中国人的风骨一脉相承,优雅端庄,沉稳踏实。中式对称,不仅是种美学理念,更是种精神追求。传统奉尊,可以虚“左”以待,也可以无出其“右”,手足情深、十指连心,左右对称平衡,都一样招人稀罕!

      相思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这情感的付出便涂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但恰恰是难以逾越的阻隔面前共戴着来自同一个月亮的“一抹清晖”,又使这悲苦之情获得了崇高的审美价值。

      形式上、声调上同样讲究对称的格律诗,无论创作抑或欣赏,都可以在经验与感受的契合过程中荡起情感涟漪。长青之诗学、诗学之长青,并非义理单一、属性孤立的纯粹美学系统,它实际上仍是深圳城市移民文化孕育的一纸相思寄远、一道诗意长虹。

点评四

·  张和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长青诗社副社长,长青诗学院副院长,《长青诗刊》《长青诗教》微刊执行主编。

       寄远诗,自古颇多。李白有《寄远》组诗12首,多直述或借景状物传情,皆意味盎然。此首亦然。

      诗首句直述十年前的中秋节前,作者飘洋过海前往台湾。起笔点题,交代时间,说明原委。第二句“台南台北踏歌声”以白描手法写在台湾游玩时的欢乐情状,语调流畅而轻快。至此,时间地点原委都已铺陈,惟缺人物悬而未决。前二句为后文做足铺垫,亦引读者好奇而疑窦丛生:“寄远”为谁?为何?一腔情绪尚未表达,三四句似在众目期盼中款款而来。

       语贵含蓄,意宜曲婉。东坡言“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此诗三四句亦有此效果。“相思今夜同邀月”,平常中饱含深意,似进入了作者精心构建的意境“溶洞”,但见其影,未见其形。同邀,同“谁”邀?同在“台南台北踏歌声”一起游玩的人邀?还是邀所有台湾同胞?“邀月”,一同共沐清晖。句式倒装,表述灵动,裁字别致,更见韵味。

       “一抹清晖枕右横”,意在其中,忽出其里,朦胧中有奇思,有情致。古人所说景语即情语,“一抹清晖”,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皎洁如水的仙子翩然而来,轻轻的如月光般静卧在相思人的枕旁。明月与共,心意相通。至此,姗姗来迟的人物出镜了,她既是月光,又是仙子,还是位于大陆右侧的宝岛台湾。

       纵观整首作品,我更愿意理解这是一首寄远的爱情诗。作者有大爱而写小我,小我宁,而家国安。整首作品以时间为轴线,前二句笔写十年前,后二句慨写现时“我”;前二句叙事,后二句抒情,铺陈得当,井然有序。

长青嘉宾

CHANGQINGSHISHE

林峰 沈华维 熊东遨 刘庆云 邓世广 沈家庄 宋彩霞 周燕婷 包德珍 丁欣 徐晋如 武立胜 何鹤 王逸群 张金英 刘安定 谢伯端 刘军 陈志逵 沈家庄 舍得之间 梁剑章 武立胜 李建春

长青诗人

CHANGQINGSHISHE

高源 陈显赫 周兴海 张和平 黄湾 唐佩芬 庄毅生 彭定军 汪霞 赵秀敏 王若峰 梁莉萍 兰衣 陆玉梅 华慧娟 熊玲燕 穿石 钟晓红 钱建淮 刘义军 黎钢 蒋正华 任改云 周达 李唐瀚玥 唐石成 陶涛 王敏健 黄重远 张乐鹏 陈作耕 张效煌 郭力宜 邓荣森 庄重 石晓玲 王琼兰 许明 陈亚洲 丘尾菊 黄玉昆 蔡玲俐 张卓娜 姚作磊 李养环 马星辰 周金添 桐荫 邓玉水 李志刚 于景琴 曾凡荣 李乃祥 陈丽娟 冯小光 曾建华 刘永和 胡平 谭丽玲 江南柳 陈遇胜 周红平 盛月富 周海 白水 李宏伟 贾云程 张士平 陈耀辉 池雪平 吉增伯 胡光夫  姜祚正 赵俊辉  姜晓玮 岳露  蓝健雄  向志六  陈林洲  刘万专  王良明  黄桂珍 余寒生 建希 卢敬兵 曹联华 胡红武 刘义军  钟茂荣 今剩叹 康怀军 周剑平 王友贵 魏俊山 蒋正华 周立军 杨忠明 范让能 李斌 钟晓红 唐佩芬 郑志华 宁宏 陈讲一 韦秀孟 刘晓新 江杰 傅占魁 詹彩梅 曾继全 贺东东 孙胜权 陈秋红 羊志强 张学祥  邱俊标 楚雪 风尘儒侠 张小笨 黄晓华 张秋波 刘新颖  侯明浩  屠向云 黄昆阳 风尘儒侠  余寒生 周海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