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小说《红旗谱》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

 翔山 2022-09-10 发布于山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祘得上是一部红色经典,作为反映在土地革命风暴中北方农村变革的佳作,所塑造的以朱老忠为代表的革命农民群像,在出版时受到了全国的关注。这部小说于1957年12月出版,随后被改编成话剧和电影,小说主人公朱老忠作为农民革命者的典型形象,影响了后续作品对农民革命者的刻画。

长篇小说《红旗谱》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

《红旗谱》出版后,风行一时。《文艺报》将《红旗谱》称为“描写白色恐怖时代阶级斗争、革命斗争非常深刻而雄壮的一部好书”。2019年,《红旗谱》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关于朱老忠形象的成形,作者梁斌在《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一文中做了陈述。1941年,他碰见了一位烈士的父亲,那位刚强的老人引发了他的记忆和创作的欲望。梁斌说:“他的形象使我久久不忘,这就是我创作《红旗谱》中的朱老忠的这个形象。”而“高蠡暴动”主要领导者宋洛曙烈士,则是朱老忠事迹的主要来源,这位40岁才入党的北方农民在暴动中,坚决贯彻河北红军游击队行动纲领,带领暴动队员,沒收地主、教堂及一切反革命势力的土地,分配给贫雇农;没收地主、豪绅及一切反革命势力的粮食、财产,分给农民,灾民;废除苛捐杂税,取消高利贷;焚烧契约债据,解放穷苦贫农。当暴动队伍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时,宋洛曙又奋不顾身,带小股部队掩护主力突围,终因寡不敌众,英雄牺牲。所以梁斌笔下的朱老忠,具备了一些非政治的性格因素,体现出民间社会的伦理原则和审美原则。但这些原则与阶级斗争的政治原则是一道的,构成了朱老忠的“典型性格。”朱老忠的形象之可贵,是有原型,而且经过作者的思考中,集中提炼了这一人物形象。

长篇小说《红旗谱》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

作为一个闯关东的普通农民,在东北经历了二十年的磨炼后,当年被称为“小虎子”——现在的“朱老忠”携家人,回到了河北的家乡,还和本村恶霸地主冯兰池结下了新怨。冯兰池虽然财大势大,是村中的一霸,朱老忠却也不是当年的朱虎子,他不但有了两个伟岸的年轻气盛的儿子大贵、二贵,还有了运涛和江涛的相助。站在他们后边的是中共地下县委书记贾湘农。这就是3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阶级状况,人物具有中国农村相当大的代表性。

长篇小说《红旗谱》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

1957年出版《红旗谱》小说,58年由鲁速、村里、亢克三人改编成话剧。59年1月3日,《红旗谱》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朱德等中央领导前往观看,并对作品表示了鼓励。

1959年秋,北京电影制片厂把《红旗谱》搬上了银幕。剧本改编是胡苏、海默和吴坚,导演凌子风,摄影吴印咸,朱老忠由雀嵬饰演,春兰由俞平饰,贾湘农由鲁非饰,严运涛由赵联饰,冯兰池由葛存壮饰演,李德才由赵子岳饰演。1960年,电影《红旗谱》上映,好评如潮。

影片中的朱老忠从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他疾恶如仇,豪爽仗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比父辈们更高的思想境界。朱老忠的革命历程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最终获得自身的解放。”

1962年,凭借朱老忠这一角色,崔嵬获得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长篇小说《红旗谱》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
长篇小说《红旗谱》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
长篇小说《红旗谱》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