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存若亡的浅针流派 中篇

 wyfx100 2022-09-10 发布于北京

建国初期,北京有一位著名的针灸大夫叫李沛然,他的特点是浅刺,针尖将将刺透皮肤,针身能够挂住即可,不求直立,就“耷拉”在施针部位,所以又叫扎“耷拉针”,痛感很小,却很有效。例如治疗儿童便秘,只用针在相关穴位轻刺一下,也就一秒钟,就说:“好了,拉屎去吧!” 效果神速…

上篇中提到按“骨、筋、脉、肉、皮”分层论治的“五体理论”。最外面的一层,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皮部”,专门刺激“皮部”的刺法有“毛刺”、“半刺”、“浮刺”等记载,因年代久远,理论更迭,已不可得见,但由于此法在体表施术,还约略能从后世医家的刺法与针具中窥见一二。(值得一提的是,“五体理论”中最内一层称为“骨空”,其取穴之妙,技法之巧原是古典针法的精华所在,可惜亦因经脉理论蒙尘,留待笔者后述)

已故福建针灸名家黄庭翼的浅针术是将专用针具的针尖点按在肌肤表皮上,连皮肤都不刺入,凭借手指在针柄做上刮下推的动作刺激穴位,故又称“推针”。

图片

笔者所举两种浅针术以及散见于民间的一些流派,不知是否还有传人在继承使用,因其鲜见,濒于失传可知现代针灸技法的单一(近年层出不穷的新型针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技法单薄的代偿),进而想到各种针灸临床的现代研究把刺“皮”、刺“非经穴”做为“假针灸”对照组,其研究成果的“科学程度”有待商榷。(待续)

篇后注:古书所言“皮部”的丰富刺法远非几篇小文所能尽述,比如对于表皮、皮内、皮下的再分层还有不同的刺法与主治。笔者对浅针流派的同道感到敬佩之处在于他们的临床思路没有被经脉理论所束缚,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刺法的适应症是什么,临床上敢于只针皮部,如同敢于独取一穴或单下一针治病,就在于清楚地知道自己能治什么,要治什么,在治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