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调理脾胃常用角药,三足鼎立可立不败之地

 新用户0066aMqP 2022-09-11 发布于广东

点击加载图片

半夏、黄连、枳实

半夏辛温,有散结除痞、降逆止呕之效。

《名医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坠胎。”

黄连性味苦寒,有泄热开痞之功。

《药类法象》:“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

枳实苦辛微寒入气分,能行气化痰消痞。

《名医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三药合用,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开痞散结之用。

点击加载图片

太子参、麦冬、石斛

太子参归脾肺经,补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

《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麦冬微寒,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可用于胃阴虚或热伤胃阴,口渴咽干,大便干结等。

《名医别录》:“疗虚劳客热,口干燥渴。”

石斛微寒,归胃肾经,可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本草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

叶天士养胃阴的学术思想,强调“阳明胃腑以润为降”,认为阳明胃腑阳气隆盛,邪滞于胃最易化热伤阴,用药以润为降。

三药合用,甘凉润通,共济清热滋阴养胃之效,俾“阳明阳土得阴自安”,对胃脘隐痛、灼热、口干、饥不欲食、舌红少津等胃热阴虚证有良好的效果。

点击加载图片

枳实、槟榔、炒莱菔子

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用于食积证、胃肠热结气滞证。

《名医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

槟榔味辛,入胃肠,功善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

《本草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

莱菔子辛能行散,可消食滞之积,尤善行气消胀。故多用于治食积气滞所致脘腹胀满,嗳腐吞酸,食积泻痢,里急后重。

《本草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疱疹。”

三药合用,破泻中焦气机之郁滞,通降胃气,改善胃肠运动功能。顺应腑气经通为用,以达纵宣通肠之效。

点击加载图片

苏梗、旋覆花、佛手

苏梗有宽胸利膈、顺气安胎之效。适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

《本草崇原》:“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旋覆花归肺胃经,有降气化痰、降逆止呕之效。

《本经逢原》:“旋覆花升而能降,肺与大肠药也。其功在于开结下气,行水消痰,治惊悸,祛痞坚,除寒热,散风湿,开胃气,止呕逆,除噫气。”

佛手性味辛苦、温,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之效。

《本草从新》:“理上焦之气而止呕,进中州之食而健脾。”

胃属阳,喜润恶燥,其气以降为顺,胃气郁滞,中焦升降失和,则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呃逆、嗳气频作。

三药合用,重在宽胸消胀,理气和中,降逆胃气,使胃气和降,从而滞气消散,逆气顺降,胃腑功能得以恢复。

点击加载图片

林某,47岁。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胃痞满,嘈杂,反酸,治疗后稍有缓解,病情反复。

刻下:胃脘痞满,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思饮,饥不欲食,嗳气,纳差,两胁肋胀满不适,大便量少,排便困难。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属胃阴不足、肝胃郁热,治以滋养胃阴、和胃泄热为法。

拟方:太子参、麦冬、石斛、半夏、枳实、黄连、吴茱萸、刺猬皮、郁金、栀子、白蔻仁、焦三仙、槟郎、炒莱菔子、炙甘草

点击加载图片

二诊:服药十剂,上述症状有所缓解,现胃脘痞满不适、胃胀减轻,口干,咽中有异物感,咳痰不爽。

上方去石斛、郁金、栀子、白蔻仁、槟榔、炒莱菔子,加白术、甘松、苏梗、浙贝、瓜蒌、厚朴。

三诊:服药十剂,症状明显缓解,现食后偶有饱胀感,余症尽消。上方去枳实、苏梗、瓜蒌、浙贝。继服十剂,巩固疗效。

点击加载图片

慢性胃炎虚证居多,但虚中常兼滞,疾病常处于滞损交加的病变过程中。“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日久每致湿热伤阴,形成胃阴亏损而邪热内蕴。若饮食不慎,壅胃碍脾;情志不舒,郁滞肝气,则诱发或加重病情

方用太子参、麦冬、石斛等甘寒柔润之品益气养阴,以润为降;半夏、黄连、枳实辛开苦降,消痞除满;吴茱萸、黄连、刺猬皮制酸,尤以刺猬皮制酸化瘀止痛;郁金、栀子、白蔻仁清解郁热;焦三仙、枳实、槟郎、炒莱菔子理气通腑导滞,使积滞从大便而解。

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胃阴、疏肝和胃泄热之功。

点击加载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