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民宅建筑为“邨”,是只有在上海才会听到的说法。邨虽与“村”同音,但却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含义。上海的民宅,从经济文化落差上,可以分为弄,里,坊,邨,楼五大称谓。 ![]() 潘思同《陕南邨一角》 以邨冠名的房子,有独用的卫生设备,弄堂口有铁栅栏门。长乐邨,四明邨,光明邨,愚谷邨……黄浦区的陕南邨更是邨中堪称完美的花园小区。 ![]() 陕南邨的由来 ![]() 陕南邨修建于1930年,由比利时建筑师列文设计,原名“亚尔培公寓”,是以当时比利时国王的名字命名的。2010年世博会,当时的比利时王储菲利普王子还专程造访陕南邨。 ![]() 陕南邨建筑外观以淡黄和砖红为主色调,楼层开口部用纵横线条进行装饰,屋顶为四坡顶,东西两角设有凸窗,每个住户都设有暖炉。每一栋都是一梯两户,两个大开间朝南,房间内三面开窗,不与其他住宅联结。中间是一个两侧都可以开门的卫生间,一个卧室有大壁柜。类似现在的精装交付,地板、室内门的款式、线脚、厨房卫生间地面的马赛克地砖、壁橱、洁具等等都是统一制作的,在如今的套外厨房里还能看到保留的六边形马赛克地砖。 ![]() 陕南邨与历史名人的渊源 ![]() 住过陕南邨的历史名人有许多,高级知识分子、老干部也占有一定比重。如电影明星王丹凤、作家黄裳、翻译家周克希等。陕南邨的名人日常进出,从无架子,邻里们也见不到这些名人,也不会特意探头打听,或在外炫耀。这种刻意而为的修养,多多少少是陕南邨里心照不宣的公寓文化。 ![]() 翻译家周克希 据陕南邨内老居民的回忆,过去王丹凤曾住在他家楼下。当时,电视正热播着由她主演的电影《女理发师》,许多她的粉丝会专程赶往陕南邨,在她的住宅前等候以一睹“真容”。 ![]() 演员王丹凤 上海影协主席任仲伦曾描述过在王丹凤夫妇家做客的感受——陕南邨地处繁华,法国梧桐下有许多精致的商店,弄堂内宽敞幽静,欧式建筑有些年岁,因之增添了一些平和。阳光很好,透过窗户照耀在地板上。我们都沐浴在阳光中,大家心情也是阳光灿烂的,连笑声仿佛也是明晃晃的。 ![]() 浪漫的八角窗 ![]() 陕南邨每户人家都有着朝南的转角八角窗,这种窗户与一般住家窗户的区别在于——位于东南或西南的转角处,透过该处的光线会尽可能地扩大室内采光区,使得室内通透明亮。 ![]() 在很多描写陕南邨的文字中,能够知晓一天之内,随着窗外光影不停变换,不同时间里,房间内部会呈现出各种色彩:晨起时分,通常是朝霞金黄,上午亮白,下午逐渐浓郁,傍晚染上夕阳余晖的紫蓝。 ![]() 窗外绿植茂盛是这个炙热季节的回馈,夏日浓烈的阳光在室内成为生活的点缀。 ![]() 陕南邨旁的加油站 ![]() 陕西南路靠近复兴中路东侧,陕南邨出入口处有一个加油站。有人质疑此处设立加油站实为不妥,然而据考证,该加油站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存在,或许和陕南邨系同时建造。1940年上海地图中,这个位置已经是加油站了。 ![]() 加油站位置标注为Texaco,中文译为“德士古”,全名德克萨斯石油公司,现属于美国雪佛龙公司。解放前中国没有石油工业,煤油都是来自于国外,故老百姓把煤油称为“洋油”。当时美孚、亚细亚、德士古三家外商垄断中国洋油市场。 ![]()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煤油价格过高,资源高程度稀缺。私人拥有汽车者是少数,加油站自然也稀有。汽车固然是奢侈品,汽油更是珍贵的战备物资。 如此看来,在寸土寸金的亚尔培路陕南邨隔壁有一座加油站,方便住在附近的居民加油,似乎倒是极为普通的事。 ![]() 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过去的陕南邨是怎样楼起辉煌,因为现今有了太多与其比肩的住宅。但,它始终是它,我们还能从书籍中读到它,理解和它一起共生岁月的人们如何过活,如何选择人生。 资料:黄浦区文旅局 编辑:刘义 来源:乐游上海 |
|